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德阳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510600-2023-025225
公文种类:意见
发布机构:德阳市政府
成文日期: 2023-10-31
发布日期: 2023-11-01
文       号:德府发〔2023〕11号
相关附件: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重点产业功能区,市级各部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意见》(川府发〔2023〕11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德阳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气象工作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五五六”发展总思路,锚定“重返前三”目标,服务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积极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德阳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监测精密度、预报精准度、服务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气象灾害监测率达78%,雷达监测覆盖率达90%以上,气象站点平均间距达4.5公里,灾害性天气预警技巧评分达70分,强对流天气预警准确率达90%,预警时间提前量达52分钟,网格预报精细水平达90分,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德阳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气象关键技术研究攻关。支持研发人工智能在各专业气象领域的应用技术,加强数值预报模式产品释用,建成分灾种、分行业、分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模型。加强德阳特殊地形下天气机理、气象灾害影响等研究,开发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本地化客观预报平台,推动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山洪泥石流、流域洪涝、森林防(灭)火、大气污染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技术攻关。加大气候变化研究力度,探究三星堆古气候特征,凝练科学研究成果。

2.建立气象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建立气象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机制,加强气象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等重点行业的科研合作,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联合科研创新团队。支持气象研发课题纳入德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推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

(二)加强气象综合能力建设

3.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持续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填补地灾隐患点、山洪易发区等高风险区域的监测盲区,建设应急气象观测系统、垂直观测系统、天气雷达等气象探测平台,迭代更新地面气象监测站,推动四川省风云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基地落地建设,建成与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

4.建设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加强风云气象卫星、雷达等多源资料应用,引进人工智能先进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发展数值预报释用和本地预报模型相结合的智能网格预报,建设集约化、智能化的预报预警业务平台,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时间提前量,逐步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趋势。

5.建设精细气象服务系统。将气象服务纳入智慧德阳建设,推动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发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开发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新型气象服务产品,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增强新媒体气象服务能力,重点打造“德阳气象”公共气象服务品牌,构建以网站、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为载体的公共服务融媒体矩阵。

6.建设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强化信息网络基础资源能力和网络安全防护建设,提升气象业务基础资源的集约管理、高效服务保障和主动防御处置能力。加强气象数据收集传输、质量管理和共享应用能力建设,研发气象数据深加工产品,提升气象数据整体应用效益。推进业务应用“云化”改造,形成“云+端”业务新模式,实现业务平台的高效协同。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7.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原则,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及时修订《德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进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一体化协同联动,建立由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牵头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闭环管理机制,实现气象预警与响应无缝衔接、闭环管理,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关、停、限”机制。

8.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强化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编制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推进重大规划、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实现气象防灾减灾与项目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着力提升气象风险管理能力和突发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能力。加快“多员合一”的基层网格员、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创建。

9.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对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预警的先导性作用,强化全市气象防灾减灾“一盘棋”意识,落实主动、互动、联动的“三动”工作机制,优化联合会商研判流程,构建气象、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共享的风险预警联动体系。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10.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落实《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德办发〔2021〕47号)重点任务,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森林防灭火、增雨消雹、重大保障服务等重点工作,开展常态化、资源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完善地面作业布局,有序更新、增加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完成作业点标准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探索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试验评估和催化剂技术研究。建立联合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弹药物联网等安全项目建设。

11.强化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构建业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气象科普规范和管理体系,推进德阳国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和四川青少年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提档升级,建设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气象科普队伍,培育罗江气象科普创新项目。依托四川省风云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基地、天气雷达站等特有气象设施设备,开发具有德阳地方特色的现代气象科普模式,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素养。

(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

12.提升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动气象深度融入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加强“德阳智慧气象”平台建设,研发或引进保障城市防洪排涝、交通出行、供电供水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承载力和气象风险,持续开展“海绵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暴雨强度公式”等研究和应用,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按照《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规划〔2016〕910号)、《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川府发〔2021〕34号)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气象体系。

13.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紧扣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加强粮食生产、耕地保护、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天府粮仓”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推进农业气象观测网“补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气象技术成果引进、转化与应用推广,以大宗粮油种植等产业为重点,发展全链条精准农业气象服务。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气象服务,创建“气象+中药材”等为农气象服务示范品牌。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评估、区划和农业灾害气象指标研究。推进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发展。

14.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坚持需求牵引,推动气象服务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逐步深化新型工业、现代农业、能源化工等行业的气象保障服务,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式“德阳智造”气象保障服务。开展电力调度、交通运输等气象敏感行业的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精细化气象服务,推动“行业+气象”有机融合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积极探索“旅游+气象”融合发展机制,开展“三星堆+气象”研究,带动全市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与特色景观预报服务。

15.提升生态文明保障服务能力。推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生态文明保障服务中的应用,提供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联合做好成都平原大气复合污染气象成因研究,共同完善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环境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建立德阳重污染天气过程评估及预测模型,提升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研判水平。开展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气象垂直观测。

16.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展德阳气候资源探测、调查、评估和区划,开展工程建设、工业生产气候承载力研究,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充分发掘各区(市、县)的生态气候资源潜力,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开展气候品质认证服务,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中国气候好产品”。

(五)优化高品质气象服务供给

17.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为农气象服务、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气象服务清单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长效运行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全覆盖。大力推进气象信息进村进社区,以解决气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目标,加快建立气象信息发布“绿色通道”。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康养等生活气象服务能力,丰富气象指数、专题预报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图形化、数字化、动漫化等多种形式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研发推送,确保人民群众“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

(六)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18.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把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市级和区(市、县)各类人才工程,加大气象高层次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着力培养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气象英才、首席专家和能推动技术创新的青年气象科技骨干,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德阳气象人才队伍。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支持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干部之间的横向交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推动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切实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法治建设。各区(市、县)政府和关部门要全面落实气象依法行政,有效衔接气象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依法保护气象设备和气象探测环境,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进一步加强防雷升放气球等安全监管工作

(三)加强投入保障。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财政保障机制,做好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工作,加强对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各区(市、县)要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各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实现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与同城融圈、应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衔接。

德阳市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31日

责任编辑:李应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