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3年德阳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经济整体回稳向好,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1月22日上午,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3年德阳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统计局局长陈敏对过去一年我市经济形势及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详细解读。

GDP跨上三千亿级新台阶

达到3014.4亿元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锚定‘四五五六’发展总思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经济运行稳速增长、动能转换稳步接力、发展红利稳健释放、民生福祉稳定改善,成绩来之不易。总的来看,2023年全市经济呈现出‘四个新’特点。”陈敏说。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一方面,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近年来,德阳经济社会发展蹄疾步稳,2023年,德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跨上三千亿级新台阶,达到了3014.4亿元。从1983年建市到2011年,德阳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用了29年;从2011年到2018年,德阳用7年实现了经济总量从一千亿到两千亿的跨越,2023年再次跃升一个千亿台阶,跨千亿级台阶进程缩短至5年。另一方面,经济增速虽一路走高,但与全国、全省增速相比,走出一条“V”型反转的坚强曲线。2023年全市经济增速经历了风高浪急的严峻考验,最终实现了峰回路转。2023年一季度,全市GDP增长4.1%,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实现了良好开局;但由于经济形势不可预期等多种因素,上半年GDP增长5%,比全国、全省均低0.5个百分点;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前三季度实现了6.7%的增长,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和0.2个百分点;由于工业、投资、消费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年全市GDP增长6.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和0.7个百分点。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从经济结构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10.1:47.2:42.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7%。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7.7%。财税收入质量较好。2023年,全市税收收入109.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9.6%。

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2023年,全市持续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传统动能不断夯实增强,新兴动能不断集聚壮大。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3.1%,其中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倍。以金融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好,全年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3%,高于GDP增速2.6个百分点。

民生福祉获得新进展。2023年,全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全年全市新增就业5.3万人,增长12.3%。CPI比上年上涨0.3%,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7.3%。民生保障稳固有力,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5倍、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3倍、教育支出增长1.7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

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8和2.3个百分点

“去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需求仍然不足等问题,工业经济抗住了下行压力,依旧实现较快发展。”陈敏说,全市工业经济基本盘积极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呈现强、优、广、快、显五个特点。

工业基础韧性“强”。2023年德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8和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较4月最低累计增速(-0.9%)回升了9.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速提高5.3个百分点,比2022年增速高5.0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全年预期目标。

主导产业结构“优”。“3+1”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增长9.7%,比规上工业增速高1.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量比重的92.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材料化工、食品饮料、机械装备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5.2%、7.2%和5.4%,其中数字经济增长15.7%。

行业增长面“广”。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德阳有36个,其中22个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61.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有13个,总量比重前十大行业有8个实现增长,贡献率合计为82.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0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分别增长32.4%、16.7%、15.3%、13.1%、12.7%、10.6%。

新动能培育“快”。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产业增长13.6%,比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5.2个百分点,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升级态势比较明显。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比上年增长30.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22.8%,医药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0.6%。

新型工业化成效“显”。2023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比上年增长9.9%,比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5个百分点,增速近两位数,绿色转型成果显著。其中,清洁能源产业增长9.9%,清洁能源支撑产业比上年增长11.4%,清洁能源应用产业比上年增长7.7%。

农业农村经济总量

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

陈敏介绍,2023年,德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三个坚持”奋力打造“天府粮仓”、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3.7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坚持良田粮用,粮食油料高产丰收。2023年,德阳大力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新建百亩、千亩粮油高产示范片13个,广汉市再创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亩产601.3公斤新纪录,中江县超级稻测产达909.4公斤/亩、领跑全省丘陵地区,罗江区、中江县油菜单产入围全国油菜高产竞赛稻油轮作区前十。全年粮食播面472.2万亩,比上年下降0.9%;单产427公斤/亩,比上年增长3.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粮食总产量201.7万吨,比上年增长2.9%,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坚持粮经统筹,特色产业高效发展。2023年,德阳加快推进特色农业高效发展,新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绿色食品16个、总数达73个,罗江区、什邡市纳入设施蔬菜国家级产业集群,中江丹参入选“四川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全年特色水果、蔬菜、中草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条件适宜、产量增长较快。其中,水果产量30.7万吨,比上年增长19.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83.4万吨,比上年增长7.1%;中草药材产量4.0万吨,比上年增长5.8%。

坚持稳产保供,畜牧渔业逆势增长。2023年,全市生猪出栏286.3万头,比上年增长1.8%。牛、家禽分别出栏7.1万头、7147.7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0.9%和1.9%。初步统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4万吨,比上年增长3.8%。

消费场景得到全面拓展

全年消费市场展现回升向好态势

陈敏介绍,2023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开展“蜀里安逸·悠然至德”系列促销活动,陆续推出“家电换新消费季”“家装购物节”“浪漫七夕”“庙”趣横生德阳文庙潮玩乐享荟等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消费场景得到全面拓展,积压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全年消费市场展现回升向好态势。

消费市场规模再创新高。2023年德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14.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6和0.6个百分点。

多数商品增势良好。2023年,全市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4%。从限额以上单位销售情况看,全市16大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速呈现“9增7降”,增长面为56.3%。其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升级类商品增速较快,分别为278.1%、66.4%和46.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增长45.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

智能绿色消费表现强劲。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智能手机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7.4%;新能源汽车销售表现突出,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9.4%,比传统燃油汽车快70.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1.0个百分点,占全市汽车类零售额的比重为14.5%。

接触型聚集型消费企稳向好。2023年,全市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11.6%,限额以上住宿业单位客房收入比上年增长4.6%,分别比上半年快3.7、5.9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6%

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6和1.2个百分点

“2023年,德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房地产等民间投资下行压力下,全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挥德阳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民生及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优势,拼要素保障,拼投资进度。”陈敏表示,从前5月投资增速-2.5%的谷底迅速反弹修复,全年实现5.6%的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6和1.2个百分点,进一步增强德阳经济发展后劲,使“稳”的基础更坚固。

基础设施投资发挥“压舱石”作用。下半年,城际铁路S11线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逐步回升,全年达到29.2%,比上年增加10.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28.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7.3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427.4%、44.6%、42.3%和7.8%。

制造业投资跑出“加速度”。在制造业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及转型升级加快等因素带动下,制造业投资加速增长,全年达到22.6%,比上年增加15.2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达到27.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8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提供“新动能”。高技术产业投资动力强劲,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年实现增长83.1%,比上年增加62.4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9.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3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1.27倍。

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做“助推器”。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5.5%,比上年增加4.4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5.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实习记者 洪意 记者 叶斌

责任编辑:卿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