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阳市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510600-2024-009013
公文种类:通知
发布机构:德阳市政府
成文日期: 2024-02-28
发布日期: 2024-02-29
文       号:德办发〔2024〕6号
相关附件: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德阳市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228

德阳市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强化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医疗应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切实为维护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着力推进全市医疗应急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出亮点,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健全完善医疗应急体系,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医疗应急能力,更好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结合我市医疗应急工作实际,利用3年时间,探索建立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内涵建设为核心项目建设为抓手的“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医疗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医防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水平,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我市在国、省医疗应急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医疗应急工作区域标杆。

(三)进度安排

1.启动阶段2023年6月20242根据国、省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要求,市、县两级同步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目标和具体举措

2.实施阶段202432026年12月各地各部门按照实施方案推动落实,加强会商研判和总结提升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亮点示范点位,选树一批成果显著的典型案例。

3.总结推广阶段2027年1月2027年12月总结提炼经验做法,迎接国、省对医疗应急重点城市的评估检查积极推广德阳经验,形成辐射带动效应,着力打造西南地区医疗应急工作德阳样板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完善医疗应急三大体系

1.完善以“平急结合、分类应对、迅速转换”为原则的医疗应急指挥体系

(1)组织领导体系。落实属地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主管机构协调、行业源头防控、部门协同应对的作用,分级负责、分类指挥将医疗应急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相关规划,将医疗应急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乡、村四级组织领导体系,拉紧医疗应急管理责任链条。市县两级加强应急工作统筹,将医疗应急纳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立由卫健部门牵头他部门协同的医疗应急机制;乡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本地区各类医疗应急工作;村(社区)发挥信息员作用,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医疗应急工作

(2)日常指挥体系。日常应急准备和一般事件应急响应行动,适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日常指挥体系。县两级分别建立卫健部门牵头发改、应急、公安、民政、经信、交通等部门配合联动的医疗应急日常协调机制。按照《德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德府发〔2021〕12号),就发生突发事件级别,“村、乡、县、市”自下而上的顺序迅速上报卫健部门,根据指令开展应急响应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或难以及时沟通上报情况时,以村、乡为单位开展自动响应,同步开展自救。

(3)应急指挥体系。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类型和性质,抽调相关部门指挥力量和骨干队伍组成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实施靠前指挥、扁平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力量合成、资源互补。以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先期处置、组织指挥、救援协同等重点,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分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完善以“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为架构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上下级预案、行业部门预案、相邻地区预案的有效衔接,组织开展预案演练、评估、修订。修订完善《德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各类别自然灾害、急性传染病、事故灾难等部门预案,实现各类预案和方案动态更新。

2)加强预案演练评估。地各有关部门每年桌面推演或实战演练不少于1次,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演练,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提高组织指挥、协调响应、物资保障、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做到应急能力与风险隐患相匹配、救援队伍特长与事故灾害类型相匹配、响应层级与事故灾害分级相匹配,确保预案要素齐全、贴合实际要求具体便于操作。

3)强化专家技术指导。依托西南地区优质智力资源,组建德阳市医疗应急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安全生产、医疗救援、事故防范、调查评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作用探索建立成德眉资临近片区跨区域、跨领域调用专家工作机制,紧急状态就近快速调用。建立医疗应急培训体系,加快建设德阳地区演训或培训基地,对重点环节、重点队伍、重点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相关应急队伍每年参加专业培训不少于1次。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级部门、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3.完善以“资金保障、物资保障、救治保障”为基础的医疗应急保障体系

(1)强化应急资金保障。按照“迅速响应、优先保障,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加强监管、提质增效”的原则,将医疗应急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方式实行分级负担,足额保障医疗应急体系建设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物资储备、人才培养等经费支出。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专项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确保应急经费保障反应迅速、保障有力、规范高效。

(2)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建立立体化储备格局,依托辖区内医疗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市、县两级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制定年度医疗应急物资购置和轮换计划,落实应急挂网机制。优化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形成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相结合的立体化储备格局;加强物资调配管理,推动医疗应急重点物资纳入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完善储备、采购、调拨、使用协调机制,建立成德眉资临近片区储备合作、互助机制,构建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弥补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强化供应保障,依托我市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动医药化工预防防护救援处置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德阳特色医疗物资产业体系,服务支持全省乃至全国医疗物资供应保障

(3)强化应急救治保障充分发挥医保基本保障、财政兜底保障的作用,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明确应急期社会救助政策措施和紧急救助程序,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确保贫困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畅通急难医疗救治情况及时报告、主动发现渠道,建立健全快速响应、个案会商“救急难”工作机制。加强医疗救助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衔接,减轻困难群众应急情况就医就诊的后顾之忧。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德阳天府数谷服务中心

(二)优化医疗应急四项机制

1.优化主动健康管理机制

(1)加快主动健康实践探索。全力打造“西部主动健康典范城市”,基于健康数据库生成德阳主动健康指数模型,建立德阳主动健康人群队列,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实现从被动治病向主动维护健康转变,强化“人人是维护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全面提高群众健康素养。

(2)搭建科研交流合作平台。以德阳市主动健康与循证决策研究院为支撑,促进医学与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搭建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合作与转化平台,支持急诊急救、重症医学、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等医疗应急相关科研课题优先立项。构建区域医学远程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等交流合作,建立并畅通医疗应急人才培养培训通道。

(3)推动医疗服务需求向发展。研究发布《德阳市卫生健康发展白皮书》,分析德阳市疾病谱现况与变化趋势,找出制约我市群众生命健康的关键因素,构建以疾病谱为指导的专科和亚专科体系。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向妇幼、心理和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重点人群需求大或口腔、职业病防护、健康管理等居民重点关切的领域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作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重点支持旌阳区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2.优化医疗应急协同机制

(1)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建立由卫健部门统筹协调、联合发改、应急、公安、民政、经信、交通等多部门参与的合作联动机制进一步统筹各类应急救援力量,以“预防为主、实战实训、资源共享”为原则,做到应急信息共享、常态沟通协调、队伍共训共练、信息协同宣传、物资协同保障,推动责任具体化、方法规范化、工作常态化。

(2)建立区域协同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信息互通、技术互联、资源共享、处置高效、协调发展的原则,探索成德眉资临近片区建立联动处置机制,逐步实现跨区域医疗应急联动合作协议互签,建立重要信息共享、重大问题会商、安全风险联合分析研判机制。探索实行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人才队伍共训共育,应急培训场地共享共用,应急制度政策、应急救援标准共同完善,提供应急队伍、物资装备、专家技术等互助支持。

(3)建立研判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医疗应急工作会议,开展公共卫生等重大风险的会商研判,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领域方面,工矿、危化企业、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领域方面,汛期洪涝、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领域方面,联合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打破信息壁垒,多因素、多角度评估薄弱风险点。科学预判灾害风险,明确医疗应急分级响应启动条件,提前做好区域之间协调支援准备,及时优化调整各条战线应急救援力量布局。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级有关部门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3.优化应急监测预警机制

(1)建立监测预警网络。建成以疾控中心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全社会参与为支撑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强化市、县疾控机构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呼吸、肠道门诊,充分发挥传染病监测哨点作用,着力提升传染病识别能力。健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联动机制,以村(社区)为单元,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网格化管理责任,为村(社区)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形成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能,倡导正确卫生健康理念,定期开展病媒生物防制监测,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

(2)提高信息化监测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病例和症状监测信息实时汇集,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和预警能力。增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监测和分析预警能力加大人畜共患疾病(禽流感、狂犬病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和分析预警监测范围由疾病监测逐步扩展为包括疾病、症候群、相关危险因素在内的综合监测。

(3)完善重大传染病监测网络。完善全市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网络,推广检测咨询、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加强艾滋病全流程防治,有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检测咨询、诊断治疗、随访服务和综合干预。完善结核病“三位一体”综合防治服务模式,按照“防、诊、治、管、教”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结核病防控,提升结核病疫情监测和处置能力。持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减少致病因素危害,防范传播风险,加强人畜血吸虫病查治,强化病例和动物传染源管理。

(4)强化实验室能力建设。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支持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和改造升级市本级配置10个P2实验室(含P2+),每个区(市、县)至少配置3个P2实验室。加快配备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等设备,提升常见急性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实现24小时内完成禽流感、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4.优化医疗应急宣教机制

(1)提升公众卫生应急素质素养。制定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年度计划,传播卫生应急知识要点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如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等,提高全民卫生应急素养水平。开展卫生应急进机关、进校园、进乡镇等活动,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利用专家库资源,编制卫生应急应知应会手册举办或参与急救操作技能大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由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组建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

(2)建立医疗应急事件新闻中心。集中发布各类信息,确保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等宣传工作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建立宣传口径集中审核管理制度,确保事件处置基调统一、对外发布信息一致。借助各类媒体构建信息传播矩阵,联合聚力发声,实现平台联动,促进事件应对处置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3)建立舆情监测与处置工作机制。建立医疗应急事件舆情监测与应对联动机制,多渠道掌握舆情民意,及时组织专家研判,提出处置建议并反馈相关责任单位研究落实,确保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统筹开展舆情正向引导,对散布煽动性、攻击性信息以及造谣传谣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置。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市文旅局市红十字会、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三)提升医疗应急五类能力

1.提升卫生应急队伍能力

(1)建强卫生应急队伍。建强由应急管理、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等人员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协同山地、航空、地震、危化等专业救援队伍,卫生应急队伍纳入全市12支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医疗应急救援能力。市县两级卫生应急队伍人员按照“AB岗”设置,建立市级综合类卫生应急队伍,队员不少于60人;(市、结合地域特点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县级背囊化卫生应急队伍,实现区间错位发展,队员不少于20人,做到快速集结、灵活编组。什邡、绵竹结合两地山区应急救援丰富的特点,在国家卫生应急队专家指导下,探索共建山区卫生应急救援队作为国家队分队;广汉市探索建设航空应急等医疗救援队伍;罗江区、中江县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探索建设核与辐射等医疗救援队伍德阳经开区结合实际需求,同步探索建设1支卫生应急队伍。

重点项目一: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序号

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1

建设市级卫生应急队伍1支

依托德阳市人民医院为承建单位,由急诊、重症、呼吸、烧伤、骨科、儿科、心理等相关专业组成,队伍人数不低于60人,力争实现设备集成化、便携化、队伍自我保障化,负责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应急救治,负责跨区域支援协同。

2

建设县级卫生应急队伍6支

各区(市、县)、德阳经开区建设不少于20人卫生应急队伍。队伍由紧急医学救援、卫生防疫、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若干个基本作战单元组成,满足各类较大及以下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先期处置需求

(2)强化队伍演练培训。县两级卫生应急队伍定期开展实战演练,市级每年不少于2次,区(市、县)、德阳经开区不少于1次实现卫生应急队伍运行模块化、标准化、机动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应急事件,设计开展无脚本、多部门联合的综合应急演练,检验快速反应和部门协同机制。依托省市两级演训基地力量,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培训体系,邀请国、省医疗应急高水平专家授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3)建强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提升应对季节性缺血、极端天气、事故灾难、突发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等临床用血保障能力,建立1支启动及时、血型平衡、数量稳定的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全市总数不低于1300人,其中市本级、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不低于200人,罗江区不低于100人每年7—8月开展1次实战演练完善日常防范与应急献血结合机制,建立跨区域血液调拨机制,做好血液保障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2.提升急诊急救处置能力

(1)加快推广急救大平台。积极推进各区(市、县)人民医院急救大平台建设,构建多学科协作院前院内联动各医疗环节主动前移的诊疗模式,急诊由“过道”模式过渡到“一站式”综合救治场所,提供检验、影像、输液、麻醉、手术等诊疗功能,实现无缝化衔接的“一站式”综合救治体系。2026年前,全市建成急救大平台医院8家,依托德阳市人民医院旌北院区,建成市级急救大平台演训基地,提升院前急救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和疾病识别能力。

重点项目二:急救大平台建设

序号

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1

建设急救大平台8个

2026年前,全市建设急救大平台8个,其中市本级1个,区(市、县)、德阳经开区各1个,实现市域内全覆盖,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治疗方案。

2

建设急救大平台演训基地1个

2026年前,开展重症伤员批量收治基础设施、直升机停机坪、一站式紧急救治体系等建设;加强具备大急救平台应急模拟场景的专业教育、培训演练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建设120智慧急救信息平台。建设集市、县、网络医院、救护车四级架构的一体化120智慧急救信息平台,承担全市日常、危急、重伤病员的院前急救、重特大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院前急救工作,对全市范围内所有的医疗急救资源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提高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水平,加强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装备配置,提高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探索将救护车辆、设施设备下沉至基层。

重点项目三:120智慧急救信息平台

序号

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1

建设120智慧急救信息平台1个

2026年前,建设集市、县、网络医院、救护车四级架构的一体化120智慧急救信息平台1个。

(3)加快AED资源布局。推动学校、景区、机关单位、交通枢纽、商场超市、会展中心等重点场所配置和使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AED)等医疗急救设备。各地各单位从人口密度、人流量、AED可及时间、心源性疾病发生的概率、管理维护等方面综合考量,充分考虑德阳市现有的AED设备布局,拟定配置点位,按照“安装单位管理、辐射周边居民”原则,3年内投放不少于180台AED设备。推进应急救护培训“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广泛开展AED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强人群的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市级部门、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3.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1)提升突发事件救治能力。建设以德阳市人民医院为中心,各区(市、县)人民医院为枢纽的分级分层分流应急救治网络,实现重特大突发事件因灾受伤人员2小时内紧急医疗救治全覆盖。支持德阳市人民医院建设医疗应急救治基地,支持建设省级重症区域医疗中心,加强重症监测和诊疗设备配置,强化区域重症救治水平。改建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县)新建、改建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院区,加强负压病房建设,配置负压救护车,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传播,增强危重病和传染病等特殊疾病病人的抢救转运能力。

重点项目四:救治能力建设

序号

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1

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个

以德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为核心,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强化区域重症救治水平。

2

建设区域医疗应急救治基地1个

依托德阳市人民医院,建设区域医疗应急救治基地,辐射周边城市,应急情况下作为区域救治基地参与救治工作。

(2)提升“医防融合”服务能力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定位,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基层医疗机构发热哨点诊室标准化建设,设置独立的公共卫生科。建立疾控部门与医疗机构人才交流学习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对可疑症状、可疑因素、可疑事件的识别,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在应急状态下,医疗队伍和疾控队伍联合办公,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共享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调度和使用。

(3)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改造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酒店、交通枢纽等针对性改造,完善场地设施、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物资储备、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住建局、市应急局、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4.提升中医医疗应急能力

(1)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介入应急处置、院前急救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制定重大传染病中医诊疗方案、技术指南和操作规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疫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2)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援能力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区域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建1支中医药医疗应急队伍。加大中药应急物资保障力度,建立中药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保障体系,健全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中药应急物资周转储备和核销机制,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应急救援能力

(3)健全多学科会诊体系。健全中西医结合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针对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开展多学科会诊,根据病情邀请中医类别医师参加。医院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时鼓励中医类别医师加入,共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重点项目五:提升中医医疗应急能力

序号

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1

建设区域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个

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2

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1个

3

中医药医疗应急队伍1支

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承建,人数不低于40人,辐射成德眉资临近片区。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5.提升技术信息保障能力

(1)推动信息化互联互通。推动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医疗机构与疾病机构在“健康德阳信息系统”上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更加主动、精准地响应。

(2)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持续开展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基于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动院内信息集成共享,实现院前急救、智慧医疗、远程手术等一体化管理,提升医疗应急效率。通过智慧医院建设同步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智慧医疗救治体系,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系统与院内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加强患者信息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

(3)加强信息化预警。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制定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规则,建设全市一体化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形成预警触发、干预处置、指挥调度、报告评价一体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化支撑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及社会动员能力升级120智慧医疗急救平台,整合120急救调度资源,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响应及调度能力推动应急指挥综合信息平台与健康德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统筹融合通信系统、无人机、指挥车、物资装备、避难场所、救援队伍、专家库等资源,实现综合应急指挥与医疗专项应急指挥资源共享。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依托德阳市卫生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德阳市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健全完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运行体制机制,加强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地各有关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统筹推动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重点环节、亲自督办重要任务。

(二)落实主体责任。要切实承担医疗应急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将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力有序抓好本地相关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强化医疗应急意识,加强完善医疗应急议事协调机制,及时沟通协调有关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行动计划顺利有序推进。

(三)加强督导评估。认真做好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全程化管理,对主要指标、重点任务进度和效果开展年度评价,定期开展工作阶段性评估督导,将建设推进情况纳入区(市、县)、德阳经开区、市级关部门考核指标。

(四)深入开展宣传。各地各部门要广泛开展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宣传。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医疗应急领域典型案例挖掘和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参与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的氛围。

附件: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重点任务三年行动计划

责任编辑:李应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