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德阳市委关于制定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德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十四五”时期德阳发展方位和阶段特征,深入研究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德阳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德阳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中央大政方针,深入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推动德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圆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2.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3、2.8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5.1个百分点,R&D投入强度居全省第二位,一批自主研制的“国之重器”相继问世,“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持续涌现,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名片更加响亮。服务业占比提升10.9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单产持续保持全省第一。三大攻坚战 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17.9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蓝天碧水明显增多;重大风险防范有力有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基本完成,体制机制活力加速释放。开放发展成效显著,国际铁路物流港建设提速见效,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量居全省第二,累计到位市外资金 超过3700亿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0万人,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特色发展。全面依法治市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扫黑除恶、禁毒防艾专项斗争有力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清廉德阳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委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先手棋”,深刻改变了德阳的战略位势,明晰了德阳的发展路径,显著提升了德阳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显示度、影响力、竞争力,为德阳开启新征程、迈向新目标提供了战略引领、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新的重大 历史机遇,坚持以成德同城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重大平台、打造一批重点片区,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德阳面临的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定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

“十四五”时期,是德阳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地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蓄势突破窗口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四川人口大省、市场腹地、开放门户、战略要地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有利于我市抢抓国家 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市场预期向好的机遇,进一步夯实产业支撑、增强发展韧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国省战略深入实施,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德阳在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双城经济圈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我市在更高平台更大范 围内登高望远、借势发展,重塑竞争新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一批传统优势企业加快数字赋能智能改造,一批新兴企业抢占先机蓬勃发展,带来经济地理的重塑、创新版图的重构、企业布局的优化,有利于我市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优质资源,提升动能、跨越发展;我们仍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将释放大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利于我市从供需两端发力,优化城乡格局,增强内生动力,保持发展势能。同时,全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偏重、产业规模偏小、新兴产业偏弱、创新资源不足、集群发展不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欠账较多,开放程度不高,城市吸引集聚优质资源的能力不够,与人民群众期盼有较大差距;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干部路径依赖、惰性思维、担当不足、能力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党委政府自 身建设还需持续加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立足德阳实际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十四五”时期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强化党建保障、法治保障,突出开放带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美丽德阳建设、幸福德阳建设、清廉德阳建设工程,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示范区,做优做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德阳开好局、起好步。

4.“十四五”时期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充分考虑全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支撑条件,提出未来五年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高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分量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二三产业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同城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成德同城化框架初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实现,与成眉资之间的城市功能更加协调、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圈更加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对成都都市圈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

——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沿天府大道北延线和轨道交通线优化经济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向南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天府旌城公园城市样板区、天府数谷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城市更新成势见效,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带动力和城市活力显著增强,罗江、广汉、什邡、绵竹功能组 团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2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大德阳”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中江市域副中心人口和经济集聚成效显著。

——全面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建成四川内陆开放门户枢纽的重要功能区和特定商品进出口区域性集散分拨中心,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突破,三类“500强”企业落户数量大幅增长,“朋友圈”不断扩大,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大气包容、创新实干、时尚精致的新时代城市精神更加昂扬,城市文化创造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美丽德阳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大规模国土绿化取得明显成效,全域公园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城乡环境更加优质宜居。

——民生福祉改善达到新水平。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更加安心安逸。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更高水平的法治德阳平安德阳建设扎实推进,“一核五治”现代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展望二〇三五年,德阳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市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建成科技强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更高水平的制造强市、数字强市。成德同城化格局全面形成,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德阳建设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强市。美丽德阳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交通强市,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德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做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

5.全面融入成都极核。全方位对标成都、学习成都、融入成都,协同成都“北改”,建设凯州新城成都东部新区产业协作区,构筑成都都市圈北部增长极。推进公共交通同城同网,加快建设一批轨道交通项目,畅通都市圈高快速路网,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构建“9高13快13轨”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推进产业协同共兴,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培育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共建乡村振兴示范走廊。推进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健全大气污染和重点流域水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大力开展合作办学办医,促进各类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及公积金无差异化使用,推进政务服务协同联动,推动数据资源开放整合,共建一体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同城化获得感。

6.打造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重要承载地。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资源承载、人力资本、商务成本等比较优势,完善城市功能,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做强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品牌,建设产业高地,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中国西部重要的人口经济集中承载地。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城市中央活力区和特色领域、特定群体集中体验消费区,增强品质消费供给水平,打造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和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扩大有效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打造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重要承载地强基础、增功能。

7.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重要支撑地。建设成都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运筹中心的功能配套区,建强现代产业体系,为成都优质资源集聚转化提供应用场景,提升德阳在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特色领域优质资源的集聚配置功能。建设成都国际物流枢纽的功能协作区,加密德阳西向南向国际班列,积极发展公铁空多式联运,打造重要特色商品的区域集散分拨中心。建设成都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延伸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会展、赛事、文旅服务设施,打造文化、川菜、民宿、健康等特色消费品牌,成为重大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承办地和入境人员的优质生活体验地。建设开放平台载体的功能联动区,建成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特定商品进口口岸,强化与成都和沿海港口的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建好中德等双边合作园区,与成都共同打造环境优、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内陆开放口岸。

三、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8.建设富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制造强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壮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与成都 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食品医药、先进材料、数字经济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通用航空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创业,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承载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专业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功能区。

9.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聚焦主导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 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坚持优结构、增主体、强供给、提质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信息、工业设计等服务业,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示范区。优质发展商业贸易、川派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特色领域、特定群体的时尚消费体验中心,分担和丰富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打造一批业态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0.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有机、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产能。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优质品种产能扩大、质量提升、品牌塑造。

11.建设西部数字经济重镇。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电子竞技、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数字产业集群。深入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全国一流的“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效能。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数谷,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功能区。建立数据流通制度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四、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增强改革创新动力活力

12.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全面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新区规划建设,聚焦重大技术装备、燃气轮机、通用航空、先进材料、食品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省重点实验室,全力创建国家重大装备创新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全省领先的创新平台集群。鼓励各类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通互认。发挥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13.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质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更具活力的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顶尖科学家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享科技成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研发推广应用力度,探索建立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一批重大科技转化成果。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优秀企业家作用,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

14.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功能区产业定位,高标准建设一批面向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打造集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项目孵化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德阳分中心和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德阳分中心建设。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健全体现技术经纪人职业特点、以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现代金融产品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建设,增强技术研发与集成、中试熟化与工程化服务,打造一批集创新创业、研发设计、小试中试、检验检测于一体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健全“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应用场景,以场景供给引领新经济发展。

15.优化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国有企业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紧扣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深化拓展校地战略合作,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技能人才队伍。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6.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国有投资主体加快市场化改革、开放型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争创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持续深化财税、投资、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共建、项目统筹的成本分担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形成更多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五、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7.全域建设公园城市。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转移,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实施老城区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低端市场退出、低效用地再开发,大幅度增加绿地绿化、水体水系、湿地公园、公共空间、文体设施,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改善服务;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片区,推动中心城区由“旌湖时代” 走向“两河时代”。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要实现规划全覆盖,全面开展城市设计,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彰显特色风貌,注重城市风险防控,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让生活更加美好推动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特色发展,积极争创全国百强区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提升中心镇发展水平,打造一批产业指向明确的特色小镇。

18.加快建设大美乡村。全面推进“五个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持续优化布局,做大做强中心村,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彩钢棚整治,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彰显川西林盘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开展美好生活共同缔造行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实现乡村资源要素内在价值,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

19.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完善市域路网体系,畅通中心城区至各县城的城际快速路网,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全面融入高速客专网,实现所有县(市、区)通高铁。加快县(市、区)至重点乡镇、重点园区、重点景区连接道路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货运铁路专用线,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站场体系,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建成什邡通用机场。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系统推进电力、油气、新能源等综合开发利用,抓好能源提质保供。

20.高质量增进民生福祉。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壮大新业态灵活就业机制,提升就业质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创业就业服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健全劳动者关系协调和就业援助制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助残等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推进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高水平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多样发展,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市,建设西部职业教育高地。积极引进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本地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深入实施健康德阳行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长效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制度,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三甲医院数量明显增加。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医药和健康产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体教卫融合,加快建设体育强市。

21.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健全完善“一核五治”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发展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提高。深化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形成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机制。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德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重大风险,深入推进平安德阳建设,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体系,完善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六、加快建设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22.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强力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高水平做好文物发掘整理阐释工作,积极推动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和5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出重大文创项目,持续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显著提升三星堆在全球古文明遗迹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加强与全省优质自然景观、生物景观资源互动,加强蜀道文化挖掘,主动融入环成都文旅经济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施一批现代时尚精品文旅项目,建设绵竹熊猫谷和玫瑰谷,形成以文化游为引领,生态游、工业游、健康游等为支撑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一批天府旅游名县。扩大文化交流,推动三星堆、绵竹年画、德阳潮扇、德阳杂技等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2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文化场馆建设,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蜀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新媒体矩阵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拓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县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繁荣文艺创作,造就一批文化大师,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扎实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24.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巩固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培育时代新风。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化青少年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依法管网治网,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七、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5.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推动城乡空气质量、江河湖库水质全面改善。推进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及固危废处置能力短板。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环境风险管控。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全面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26.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沱江、凯江绿色发展廊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强化河湖长制,加强重点流域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行林长制,实施高质量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修复龙门山生态。

27.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构建科学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节能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实施“绿色+”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引导绿色低碳生活。

八、凝聚发展强大合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努力奋斗

28.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提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七种能力”,强化“五个敢于”担当精神,持续开展“三比三看”,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激励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清廉德阳建设,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决查处关键岗位、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9.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战成员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3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全面落实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统筹编制全市和各地“十四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域规划体系。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项目储备,建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同步衔接国省规划编制过程,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省“十四五”规划。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强化目标考核和督查落实,确保“十四五”规划任务精准落地。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心同德、拼搏进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德阳新胜利!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