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社会“保障网”托起群众美好生活

全民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连续5年上调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待遇,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农村30分钟、城市10分钟”人社服务圈基本形成……“十三五”时期,我市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补齐民生保障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攀升。

稳就业促创业

让群众端稳“饭碗”

我市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坚持开展就业形势分析研判,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去产能分流职工、贫困家庭劳动者、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拨付稳岗返还资金4.42亿元,减免社会保险费51.53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03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8249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712人,各项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18.38万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5.63万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完善社保体系

扩大参保覆盖面

我市积极开展全民参保计划扩面专项行动,建立全民参保数据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不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征缴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由社保机构经办。落实“同舟计划”,促进建设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十三五”末期,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0.64万人、39.93万人和50.82万人,相较2015年底分别增加45%22.8%和40.5%,圆满完成既定目标。连续5年上调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待遇,离退休职工人均月基础养老金达到2047.57元,相比2015年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月基础养老金为100元相比2015年增长33.3%。

劳动关系和谐

企业职工实现双赢

通过不断加强劳动合同制度监管,督促企业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我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2%,集体合同签订率稳定保持在93.5%;有序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和市属国企“人资分离”改革;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我市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1650元。

多年来,我市坚持开展治欠保支和根治欠薪工作,被欠薪农民工比重逐年下降,到“十三五”末期,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未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集访事件和极端事件。认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市劳动监察支队被人社部评为2019年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取得突出成绩单位。同时狠抓调解仲裁队伍建设,公正及时地处理好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获得了各级和办事群众的肯定,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被人社部评为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2017—2019年度优质服务窗口。

完善政策措施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一直以来,我市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形成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采取公开招聘、考核招聘和校园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十三五”期间,引进各类事业人才6000余人。

围绕产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需求,我市完善人才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人才成长氛围进一步改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为我市企业转型升级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末期,全市共有技能大师工作室49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8个,技能人才总量达20.8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8万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4个、排名全省第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6万人。我市人社局“以首席技师带动为标志的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传承模式”“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认定方式改革”两条经验入选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项目制培训工作经验在全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题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

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续改进系统行风

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基础信息化、服务机制协同化、服务行为专业化目标,深入推进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改进系统行风,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到“十三五”末期,我市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平台标准化率100%,行政村平台建成率100%,142项服务事项下延到基层平台办理,“农村30分钟、城市10分钟”人社服务圈基本形成。在全市推广综合柜员制服务,实现“前台受理、后台经办、流程推送、多级审批”的经办模式。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以移动客户端、自助服务端、门户网站端+N种业务应用子系统为核心的“3+N”智慧人社服务体系,先后推出支付宝社保卡线上应用、养老待遇自助认证、电子身份证网证、购药“扫码付”等特色应用,持续加强网厅建设,人社公共服务和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率100%。我市“人脸识别”养老待遇资格自助认证被人社部列入2018年行风建设典型案例。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区域合作更加深入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发挥成都首位城市引领辐射作用,建立资源共享、联动共建、协作共赢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机制,加速成德眉资同城化,目前已实现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成德眉资四市劳动者享受就业创业政策不受户籍限制。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学院—德阳分院正式上线,共开设培训专业项目81个,开放使用课件1470个四市共同承办各类网络招聘会,统一流动人才档案管理服务平台。

同时,推动成德眉资四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已互认200人,签订《“成德眉资”防疫期间劳务区域合作协议》《成都-中江人力资源区域劳务合作协议》,绵竹、广汉、什邡与成都彭州、青白江等交界地区相继联合开展同城化招聘行动,将企业用工需求推送到合作区域,截至目前,赴蓉务工和自主创业的德阳籍农民工人数达24.67万人。此外,我市与重庆市渝北区签订《推进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从人力资源、农民工劳务、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4个方面开展对接合作,7月14日,重庆市渝北区—四川省德阳市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德阳安装技师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来自我市的123名学生到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

通过增设认证网点、实施异地联网认证、线上电子社保卡自助认证等便民服务,我市实现认证下延全覆盖,省内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就近认证,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工伤定期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结论四市互认,并且已实现社保卡申领、补/换等10项业务全省通办,成德资已实现异地补换卡业务。

展望“十四五”,我市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红利。记者 曾征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