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有话说|什邡汉代陀螺骰子

国宝传奇娓娓道来,像一颗闪亮的星星,为文物在历史银河中找到坐标,时值2020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之际,什邡博物馆的国宝们不甘寂寞,也开口说话啦!

小小骰子的“前世今生”汉代陀螺骰子发现记

箭台村遗址位于什邡市区西南,地处雍城西路和北京大道之间的金河南路北两侧。2015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箭台村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于一灰坑中出土一枚骰子。

骰子出土

这是一枚夹砂灰陶骰子,夹杂在一堆唐宋时期瓦片,陶片,碎砖块以及汉代夹砂陶片中,毫不起眼。考古队员何普小心翼翼的取出,放在手心仔细观察,骰体轮廓磨损严重,中间粗,两头细,呈陀螺状,在陀螺状的腰身上刻有圆形的凹点,有规律地排列,一、二、三、四、五、六点。经测量,骰子中部骰体四周为六面体,骰体高1.8,直径1.8厘米,小巧别致,萌态十足。上下有圆柱形轴。骰面高1.2厘米,边长从0.6~1.2厘米并不均等,分别刻有一至六个小圆窝。通高3.2厘米,上下轴长0.7、轴径0.8~0.9厘米。“搞了这么多年考古,这种骰子还是第一次看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德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激动的说。“它的使用应该通过旋转来确定骰面的点数,所以根据使用功能把它命名为‘陀螺骰子’。”

发掘现场

追根溯源

骰子,古代中国民间娱乐用来投掷的博具,其历史非常久远。中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骰子,出土于山东青州的一座战国墓。目前考古发现的骰子及骰子功能的用具只有三种形制:一是秦汉时期长条形的“箸”;二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十四面体、十八面体的“焭”;三是东晋及唐宋以后的正六面体骰子。我们现在使用的六面体点数骰子,最早的是浙江余姚东晋墓出土的一枚瓷骰。

在美索不达米亚,曾出土过一枚公元前2750年前的陶质骰子;在古印度摩揭陀王国首都王舍城遗址上,也出土过一枚公元前六七世纪时的红陶烧制骰子。“而在我国,这是首次发现陶骰子和陀螺骰子。”刘章泽介绍,“这次发现的骰子造型独特,通过对比以往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这样的骰子目前是首次发现。从现有资料看,在古印度、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等骰子起源较早的地区也未见这种陀螺骰子。因此,它对研究中国骰子的起源、演变和传统骰子的形制、使用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世界各地的骰子

多方求证

小小的一枚骰子,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关注的焦点是骰子的年代,它从何而来?文物专家通过查阅各种考古杂志、历史文献展开研究,初步确定了“陀螺”骰子、汉代、中印合璧等主要观点,但它的形制、年代、使用方法、起源、传播路线等问题难以定论。2015年10月,刘章泽所长和杨剑所长带着骰子来到成都,请教多位权威考古专家,希望一解谜团。专家们仔细查看了骰子,展开了充分讨论。西南民族大学的罗新本教授认为骰子出土的地方为灰坑,也就是古人丢弃生活垃圾的地方,排除明器的可能,其作用更多是游戏的工具,可能是娃娃的玩具;川大宋治民教授则认为陀螺骰子”被定义为骰子没有问题,而且与赌博或游戏有关;“夹砂灰陶在汉代较为流行,从陶质、陶色和制作工艺上反过来辅证,年代应为汉代,“一、二、三、四、五、六点,这是中国没有的,这个来源于印度。”他认为,这枚骰子极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产物,或与南方丝绸之路有关;川大考古系赵德云副教授说湖北巴东孔包汉墓曾出土一枚圆饼状汉代骰子,两面分别刻有3个圆点和4个圆点,这两个骰子可以作为相关对比,只是材质不同,陀螺骰子是陶质,巴东汉墓出土的为石质。几位专家一致认为,如果确定年代为汉代,则是考古界重大发现。什邡发现的陶骰子对研究骰子起源、演变、中印文化交流及古代游戏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喜出成果

勤于躬耕,收获希望。2016年,《四川文物》2016年第二期登载了刘章泽发表的《四川什邡箭台村遗址出土汉代“陀螺”骰子考》学术论文,文中就骰子制作材料、工艺、遗址时代、骰子形制演变过程及相关参照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阐释了骰子的起源、演变、中印文化交流及其在古代游戏史、社会生活史和地方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肖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