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4

德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计划预算委员会关于德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审查报告

德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计划预算委员会关于德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审查报告 
2012年1月8日德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计划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 蒋国华 

 
各位代表:

  德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各代表团审查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于廷哲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提交的《关于德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计划预算委员会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对计划草案和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1年,市人民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各项决议,全面贯彻“一城、三区、五基地、八突破”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全市经济保持了平衡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13亿元,同比增长42.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同比增长8.1%;全面实现年初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我市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潜力要挖掘新的空间,现有优势要充分发挥;二是产业发展与国内先进二级城市相比,大项目支撑仍显不足,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三是传统产业如重装、化工、食品受宏观经济影响,发展势头有所减缓。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新的增长点,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相对滞后;四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还不完善;五是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仍然客观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与全市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六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对于上述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计划预算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符合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我市实际,建议大会批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于廷哲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德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要突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着力重点,深入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计划预算委员会根据代表们的审查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善于把握机遇,实现灾后重建和“十二五”规划的无缝对接。首先是做好发展规划,在灾后重建为产业与民生发展搭建起更高平台的基础上,落实“十二五”期间更高的目标和更新的规划,顺利将工作重心从重建过渡到加快发展;其次是将重建期间以恢复性项目为主调整为发展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主,同时要在体制与机制上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行政效率,完成经济发展结构性调整。

  (二)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一是发展速度更快,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四川领先,位居西部前列;二是产业实力更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先人一步,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形成,对全省、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三是投资环境更优,创造更强的发展优势,使德阳成为投资西部、投资四川的首选地和窗口;四是体制机制更活,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转化能力显著增强,成为西部、四川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五是文化软实力更强,围绕“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协调发展,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得到较大提升,抢占未来城市竞争制高点。

  (三)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突出工业主导,推进三化进程,实现八大突破”,即坚定不移的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推进,确保实现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牢基础、做富县域、做美农村、做活开放、做优科教、做实民生“八大突破”,实现德阳的跨越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靠科技创新高端切入,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产业、城市功能、政策环境等方面与成都经济区实现融合,构建优势互补,区域共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五)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规划指导,注重搞好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统筹,体现“产城一体”的要求,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形成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有发展成果。要加大公共投入,完善就业帮扶政策,努力保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坚持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的取向,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住房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紧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责任编辑:www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