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7

感恩奋进奔向幸福——10年巨变之感恩反哺之义

>>>提要

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将绵竹这座美丽的小城瞬间摧毁得面目全非。10年后再走进绵竹,已是一番意气风发的景象: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乡村小镇,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一家家设施先进的医院……改变源于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一股感恩奋进的力量。

同样,在什邡,北京大道、京什街、京什小区……什邡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来往的人们,这里汇聚着人间大爱以及首都人民的深切关怀。

震后10年,德阳人民崛起于危难,在感恩中奋进,带着全国人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用感恩之心、反哺之情,奉献服务于社会,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和力量。

感恩奋进挺起不屈的脊梁

初夏时节,绵竹汉旺新镇绿树掩映,芳草茵茵,美得像一幅画。该镇群新村10组村民杨德军带着家人欣赏着汉旺的美景,“汉旺太美了,不管我们今后在哪里,都要回到汉旺生活。”

“5·12”特大地震那一年,杨德军刚好30岁,在绵竹市孝德镇一家机械加工企业打工。地震中,他失去了爱人、儿子,巨大的悲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这个坚强的男人毅然擦干眼泪,勇敢面对生活。10年过去,他不仅重新学会了一门手艺,在绵竹城里开了店铺、买了房子和车子,还重新组建了家庭生育了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满。他告诉记者,越是面对大的灾难,就越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压倒,更何况地震发生后有党和政府,有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帮助我们,我们必须打起精神好好活下去,才对得起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同样活出了更加精彩人生的还有天池乡“现代关云长”刘刚均。“人不仅要往前看,活出自己的精气神,还要感恩社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刘刚均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青红社区服务中心发展好,帮助和服务更多的残疾朋友。“活出精气神、感恩社会”。

在绵竹,还有无数像刘刚均、杨德军这样平凡、朴实而又坚强、乐观,凭着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努力回报社会的普通群众。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拳拳爱心汇聚灾区,为绵竹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圆满完成灾后重建任务铸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震后10年,绵竹各类社会组织、爱心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志愿者人数更是从震前的不到千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余人。在青海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九寨沟地震、江苏盐城突发龙卷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都有绵竹人的身影。

推恩及人弘扬对口援建精神

“5·12”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安排北京市对口支援什邡市灾后恢复重建,北京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严格按照“围绕一个盘子、开展两方合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争创全国一流”目标,用“首都理念”“首都意识”“首都标准”“首都精神”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首都援建模式”——统筹兼顾、民生优先、面向未来、科学援建。

而作为受援地区的什邡,也“推恩及人”。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什邡在对口援建雅安芦山地震灾区中,把北京务实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无私的情怀带到了龙门乡,并且携手龙门乡一道参与京什合作项目,全力支持龙门乡灾后恢复发展,使京什对口合作的精神得到传承、弘扬。对口援建以来,北京什邡携手共进,结下了深厚情谊。为使这份情谊不变“冷”,什邡各单位、部门都积极主动对接北京,两地在教育、卫生、商贸、旅游、文化、工业等领域的交流从未间断。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赵静说:“来什邡,如同回家一样亲切。”

什邡从来不坐等援建,而是借用一切力量奋发图强。各行各业密集推动京什互动。“北京对待什邡,就如同什邡是其第18个区县,借助北京平台,什邡在多个领域持续发力。”

接续传承让我们的民族更有力量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就读于什邡蓥华初级中学的陈雨秋身负重伤,在国家救援部队、医务人员和当地老百姓的努力下,终于把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她被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并立志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

2013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陈雨秋,成为什邡蓥华镇卫生院的一名护士。2017年4月23日中午,医院突然接到蓥华镇派出所的求救电话:一名采药人掉入废井需要抢救。当天本不该陈雨秋值班,但她听到消息后主动请缨参加到抢救工作中。面对随时可能垮塌的废井,她没有一丝害怕,全力与在场营救人员争分夺秒,以最短的时间成功营救出被困人员。事后她感慨道,“被困于井里的无助、害怕、恐慌我深深地体会过,而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分都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必须全力以赴。”

正是因为经历了劫后重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陈雨秋心怀感恩。在工作中,她对每一位病人都面带微笑,对每一次急诊都全力以赴。“选择这份职业,就是因为能治病救人,我感恩,我愿意付出,这便是我的初衷。”陈雨秋动情地说道。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因为感同身受,因为在灾难中收获关爱,什邡人民感恩在心。2010年,青海玉树这座镶嵌在三江源头的高原明珠在一场地震中遭受重创,教育事业告急。虽经灾后重建,但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青海玉树仍然无法满足2700余名高一新生入学。2015年,经过北京市相关部门协调,同属北京援建的什邡和玉树搭起友谊桥梁,在什邡七一中学专门开办了两个“玉树学生班”,吸纳95名玉树高一新生异地就学,待3年高中学习结束后回青海省参加高考。

“5·12”特大地震后,绵竹中学被列为特殊党费捐建学校。这所学校,承载着全国共产党员的爱心,汇聚着全国人民的大爱。该校校长蒲晓蓉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将永远铭记党恩,自强不息,围绕‘立身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将700年书院文化和百年现代教育思想融合,将感恩之心、奉献之情传承下去,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如今的绵竹中学,感恩教育贯穿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校园内,感恩文化让同学们耳濡目染。“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就无法回报社会,我们要把感恩精神传承下去,让我们的民族更有力量”。蒲晓蓉说道。

>>>记者手记

乌鸦有反哺之情,羊儿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朴素高贵的情感,更是深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品质。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情谊;更是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责任编辑:李应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