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做实做细“三农”工作,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产业大发展 农业多贡献

旌阳区旌北现代农业园景象。

青山披锦绣,田畴稻谷香。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德阳广袤的大地迎来收割季,农机驰骋田间,随处可见田面平整成方,渠系纵横相连;现代设施大棚内,蔬菜郁郁葱葱;现代化养殖场圈舍内,猪肥牛壮,一派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美景……

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是我市做好“三农”工作的着力点。我市紧紧围绕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始终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着力补齐“三农”短板,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

今年上半年,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90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28元,同比增长6.8%,总量居全省第3位。

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农业“加速跑”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作为第一产业,让农业更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坚持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旌阳区旌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万亩水稻已陆续进入成熟期,放眼望去,一幅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泛黄的稻谷颗粒饱满,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稻米的清香迎面扑来。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实施“2+5”农业产业培育计划,积极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全市小春粮食作物播面133.8万亩,平均单产326.2公斤/亩,总产43.6万吨,同比增加0.5%,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复耕复垦、套种间种、经改粮等方式,落实粮食扩面4.5万亩,是省上下达我市2.5万亩扩面任务的180%,全面超额完成扩面任务。

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按照“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龙头、深化大合作”的思路,加快建设350公里现代农 业外环线和150公里都市休闲农业内环线“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把点状分布的现代农业园区串联起来,统一规划建设。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农业园区,把园区建设与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有机衔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共培育建设现代农业园区36个,总面积约81万亩,综合产值达145.8亿元。

积极加快生猪恢复生产。落实“稳政策、增产能”的措施,积极推进空栏养殖场复养和河南牧原集团、温氏集团等生猪规模化养殖项目建设,做好仔猪调运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93.37万头,环比增长5.39%,完成年度任务的34.58%;存栏119.1万头,环比增长16.15%;能繁母猪存栏12.23万头,环比增长13.33%。

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按照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定位,充分 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实现“加速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茧而出”

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在我市,一批批家庭农场,一个个农民合作社,一家家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茧而出”,在田间地头不断成长,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雁”,在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民增收致富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走进中江县永太镇牌坊村,原本200多亩的荒山,经过1年多的耕作,如今已成为绿意盎然的桑树林,当地不少村民正忙着采摘桑叶。永太镇牌坊村村民苏定芝告诉记者,“现在在家庭农场打工,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土地流转出去租金还有1千多元,生活比起从前简直好太多!”

中江荒垦家庭农场负责人吴志宽是回乡创业人士,他打算,以蚕桑为重点产业,以点带面,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专合社,给他们提供资金、技术、种子等支持,让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市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积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引领和带动农民增收。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科学技术新、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目前,全市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5家,实现年营业收入330多亿元;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982个;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3742家,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1600多家,带动成员数约23万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我市打造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各地要按照“做精教育培训、做细认定管理、做优扶持政策”探索推进职业农民制度,分类制定完善培养措施,健全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截至目前,全市认定高素质农民2300人。全市现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21个。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广汉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县。近年来,广汉市创新建立了“农民导师制”培育模式,开发了职业农民微信小程序,出台了养老保险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成功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高质量培育体系。

一路探索,一路前行。原来“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撬动了更多的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焕发生机活力,为广阔乡村赋予了新动能。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生态宜居乡村入画来

乡村美不美,事关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市始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增进群众福祉的民心工程扎实推进,通过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彩钢棚“四大革命”行动,让生态宜居乡村入画来。

我市以164个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和罗江区、绵竹市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重点县项目为重点,因村制宜、分区分类推进61957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目前,全市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6918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

人们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上演了一出出让人频频称赞的“变形记”。中江县仓山镇响滩村白寨人家新村聚居点,通过农村土坯房改造、厕污共治示范点建设,在山坳中绘就了一幅独特的“水墨丹青”。而在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千年红豆树枝繁叶茂“幸福小火车”缓缓前行。如织的游客正让这个曾经平凡的村落越来越热闹,也让该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抢得先机……

“以前,我们村各家各户的污水要么接沼气池,要么就灌果园,很多处理不了的就到处乱排,房前屋后的水沟油污多得很。”罗江区金山镇大井村村支书陈刚说,“现在,我们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污水沟已经干干净净的,这都因为我们村建起了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

据了解,我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项目整合,统筹推进厕污共治。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推进行动,目前,全市63个镇已具备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75个;具备农村生活污水能力的行政村449个,占比57.8%。

内外兼修,我市农村的颜值与气质一再刷新,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所在。实习记者 刘倩 记者 王三春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