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德模范廖成菊:默默守护二十载 久病床前有孝子

旌阳区孝泉镇是古代“二十四孝” 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故里,其德孝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人们很好地传承了祖辈们留下来的美好品德:淳朴善良、相亲相爱,对家里的长辈关爱有加。他们用朴实的行动,绘成了孝老爱亲的感人画卷。廖成菊20年如一日照顾老人的故事,是这幅画卷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一抹色彩。

20年如一日照料瘫痪长辈

1980年,廖成菊与孝泉镇孝泉村的袁天云结婚组建了家庭。

袁天云身世坎坷,7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他只得与年近八旬、体弱多病的奶奶和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伯父袁正友相依为命。

廖成菊与袁天云结婚后,为了维持生计,袁天云在外务工挣钱,常常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无暇照顾家中老小。廖成菊很能体谅丈夫的不易,一个人扛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外,还要料理家务,照顾体弱多病的奶奶,照顾没有自理能力的伯父。

后来,奶奶病危,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将儿子袁天友托付给廖成菊照料。她跪在奶奶床前,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伯父。

为了干好农活、照顾伯父两不耽误,廖成菊每天去生产队劳动前,都会将伯父需要的东西放在他身边,便于他轻松拿到。劳动完回家后,廖成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伯父换脏衣服,倒掉屎尿,然后烧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一次,廖成菊感冒高烧,四肢无力,恰好这时伯父的胃病犯了,廖成菊便拖着虚弱的身子到镇上请来医生,为他看病。送走了医生,她又拿着药方到街上去给伯父抓药,回家后马上煎了给他服下。

哪知伯父的病情越来越厉害了。廖成菊又赶紧跑到镇上去请医生,整整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伯父的病情总算得到了控制,可她自己却被加重的病情折磨得无法入睡。

在廖成菊的悉心照料下,10多天后,伯父的胃病痊愈了。廖成菊终于松了一口气,再也支撑不住虚弱的病体倒了下去。

在外务工的袁天云听说后,心急如焚地赶回家照顾病倒的妻子。可廖成菊却不想成为家里的包袱,病情刚刚有点好转,就催促丈夫赶快回去工作。袁天云起初不答应,说什么也要等到廖成菊完全康复才肯离开。廖成菊却说:“不能耽误了挣钱养家,家里急需用钱啊!”

为了不让廖成菊太激动以致加重病情,袁天云只得满是担心地回去了。身形单薄的廖成菊,又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孝老敬亲代代传

2005年,镇政府通知廖成菊带她伯父到镇上做免费体检。由于廖成菊家只有一条小路通镇上,车子开不进来,廖成菊就自己将袁正友背了起来,一步一步往镇上挪。豆大的汗珠顺着廖成菊的脸一颗接一颗地滑了下来,她却顾不上休息,背着伯父咬紧牙关,艰难行走着。一路上,不少人向廖成菊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认识她的人更是由衷地感叹:“她这样背伯父已经20多年了,真是不容易呀!”

由于长期卧病在床,再加上年事已高,袁正友的神经全面瘫痪了,这就意味着廖成菊的任务更重了。

很多老邻居为廖成菊担心:“唉,你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可是廖成菊却总是笑呵呵地说:“20多年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廖成菊的两个儿子从小耳濡目染母亲对待二爷爷袁正友的孝心、孝行,潜移默化地也养成了尊老、爱老的良好美德,兄弟二人都非常的孝顺。

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更加懂得如何去照顾老人,廖成菊感到无比欣慰。

廖成菊任劳任怨地照顾瘫痪在床、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伯父20多年,用自己的行动彻底否定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一个先天瘫痪的人居然活到了古稀之年,正是孝心谱写的人间传奇。

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省十佳敬老好儿女、孝泉镇首届孝子孝媳……面对一本本荣誉证书,面对邻里乡亲的啧啧称赞、面对媒体的宣传报道,腼腆的廖成菊永远都是那一句朴实的话:“照顾老人是我们晚辈的义务,我还会继续好好照顾他老人家。”

2012年12月,袁正友因为器官老化衰竭而寿终正寝,但廖成菊并没有停止“孝”的脚步,她义务当起了孝泉镇民族小学的校外辅导员,要将“孝老敬亲”好风尚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孩子们每当听到廖婆婆讲起自己的故事,亮晶晶的眼睛里总会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廖成菊还主动请缨当起了“安安志愿者”,帮助居委会张贴宣传海报、普及防疫卫生知识、清理垃圾,响应镇政府号召不串门、不聚集,尽一己之力为大家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记者 叶斌)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