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修路打通产业环线脱贫致富项目遍地开花 ——中江永兴镇大柏山村“翻身记”

中江县永兴镇大柏山村,沿着硬化的村道盘山而上,山上的集中聚居点“金路-柏山小区”便映入眼帘。近来天气炎热,建档立卡贫困户秦昌荣和蒋义财吃过午饭便敞开大门,坐在家里看电视乘凉,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家收拾得整洁干净。

秦昌荣告诉记者,他家去年9月统一搬迁入住,“以前,我家住在山下,只要发大水,屋头都要被淹。”现在,秦昌荣家里电视、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电齐备,他直感叹 “如今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贫困山村迎来重大机遇

“金路-柏山小区”是村里统一规划修建的聚居点,入住9社、11社19户困难群众。小区附近,有村里引入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项目,已发展成片,达到300亩。不远处,建设中的成都“三绕”穿境而过,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切的变化,源于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助力中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市经信局全力落实相关部署,积极协助副市长李成金联系帮扶中江县永兴镇,会同市信访局、新金路集团、德阳天然气公司、平安人寿、绿谷博览、星光钢构、思远重工、万达重机等帮扶力量,对标“一低五有”和“一超六有”脱贫标准,结合摸清底数、精心谋划、合力推进、抓实项目、倾力扶志、强化扶智“六步走”出实招,扎实推动帮扶工作。

大柏山村是永兴镇出名的贫困村,“问题多、困难大”。2018年7月,市经信局派驻永兴镇大柏山村第一书记陈子锐上任,在全面调研摸底后,深刻感受到急需因地制宜“扶志”“扶智”,“以思想教育为突破,产业基建为重点,树立干部形象,建设新大柏山”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

众筹打造7.6公里产业环线

要致富先修路。陈子锐介绍,市县镇村四级积极努力,一开始设计的“大柏山产业环线”是3.4公里。“新金路集团捐建的40万元,激发了全村老百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回忆当时,陈子锐仍很激动,通过逐户动员,老百姓主动参与“筹工、筹资、筹劳”。随后,市经信局及时给予40万元配套资金,3.4公里、4.7公里、 5.8公里……修建完成时,这条产业环线的里程已达到 7.6 公里,串连大柏山村 4、5、6、7四个社。

“比起最初的计划翻了一倍多,大柏山村的道路条件极大改善,真正从‘水+ 泥’路变成了‘水泥路’。”陈子锐感慨道, “大家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

产业环线上,各级布局的9大农业项目,正有序向好发展。“金路-柏山小区”附近的“万生生态农业”中草药种植基地是其中一个典型,带动本村乃至周边镇村100多户农户近200人就地就近务工,实现脱贫。

“中草药种植基地现有300亩,二期已经协调180余亩。”陈子锐介绍,基地去年种植丹参,实现年产60万斤,项目纯收益上百万,村民们在基地务工,每天至少收入50元以上,勤快的一天100多元。

村里统筹谋划,打造的“种养循环养殖园”正在加快推进。园内,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流转本村土地近100亩,栽种蔬菜、无筋豆、西瓜等,建设蔬菜种植基地,预计今年无筋豆产量可达15万斤。返乡创业党员郭发荣,正在建设现代化养牛养猪场。村残疾人贫困户王立党,养鸡年出栏600只左右,现在也在想办法扩大生产,争取提升到2000只。“猪牛等禽畜粪便肥土,供蔬菜基地肥料,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还有正在加快扩大种植面积的羊肚菌种植基地,从最开始的24亩,现在已经增加协调流转4个村的土地,预计7月扩建到近100亩。引入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已经栽种达6亩。两个之前在成都养兔的本村人员,回到大柏山村建设了养兔房,年出栏可达 2万只以上。鱼虾水产养殖,村集体牵头的“大豆合作社”,桃子李子不知火等水果种植也遍地开花。去年,共为贫困户增收4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左右。今年,大柏山村扶贫产业车间正在加快建设,将生产苕粉等农产品。

“利用成都‘三绕’互通口优势,大柏山村加快经济发展充满信心。”陈子锐说,“两年来,小资金撬动了大产业。大柏山村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老百姓们干劲越来越足。”

全镇基建和产业帮扶项目达40个

作为帮扶牵头单位,2018年以来,市经信局帮扶工作组先后40余次赴永兴镇指导督促帮扶工作,实地踏勘走访全镇15个行政村和152户贫困户,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重点工作台账。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结对帮扶、发挥企业优势、引进专家力量补齐发展短板等举措,7户帮扶企业共捐赠帮扶资金369.5万元,投入产业发展基金 110 万元,重点培养永兴镇产业造血功能。全镇共实施大柏山产业环线、稻子村 2公里社道硬化及堰塘整治、南峰村安全饮用水管网延伸等27个基础设施帮扶项目和万生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星村种养循环产业园等13个产业发展帮扶项目。目前,所有基建项目全部竣工,产业发展项目正有序推进。

“帮扶资金有限,力求全部用到脱贫攻坚的‘刀刃’上,力求帮扶力量集中在解决民生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上。”该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加强结对帮扶,定期走访贫困户,积极发挥企业优势,通过送文化下乡、支部共建、农产品展销等帮扶活动,开展“以购代扶”和感恩教育,强化扶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帮助实现产业脱贫全员增收目标。(记者 伍玲)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