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一核五带微田园” 走出农旅融合新天地

“自石林谷开工建设,我就在这里打工,每月能挣到3100元。”近日,中江县集凤镇古店村村民邓宜平告诉记者,很多乡亲像他一样,都在这里挣钱。

石林谷工程负责人陈强介绍,从2019年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在此长期务工的当地村民就有200多人,截至目前,民工工资发放达5000多万元。

近年来,中江抢抓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发展机遇,借助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的人文景观,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多个精品旅游景区初具规模,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景、品民俗文化、体验农家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2019年,中江实现旅游收入70亿元。

顺势而动 重引领科学规划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中江县委、县政府班子深谙此理。在通过对全县现有产业和旅游资源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一核五带微田园”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即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以县城“三江”自然风光、山体、古建筑、历史文化等资源为核心,打造宜居宜游城市旅游目的地;“五带”即五条农旅融合示范带建设,依托仓山音乐小镇、继光故里、荷韵南山、中江芍药谷、古店石林、中国挂面村等现有旅游资源,打造仓山、兴隆、南华、集凤、永太5条农旅融合带;“微田园”即多点微村落建设,依托 “四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特色“微村落”建设为抓手,完成星罗棋布微田园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

借势发力 重成长产业兴盛

借势发力,注重旅游项目的健康成长是中江正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石林谷有着类似美国“羚羊谷”的地形地貌,近年来一直被“驴友”称道,前往徒步探奇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当地村民开发石林谷的呼声日见高涨。

2018年,中江县引进成都旅投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对石林谷进行开发。在发掘资源和保护原生态“石文化”的基础上,分期打造西南明清小镇、树上火锅、长龄桥、长龄谷、亲水栈道、石林迷宫等景点及景观带,配套建设野奢酒店、富民产业园等服务设施,拟建成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户外探险、康养旅居、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在景区建设过程中,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出“公司+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农民用土地、闲置房屋、技术入股等方式获取收益,既盘活了“绿水青山”,又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充实了“钱袋子”。

“中国挂面村”文旅项目是中江又一借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2016年,中江县对挂面村进行统一规划,打造融文化体验、创新农业、产业导入功能为一体的民俗文化特色乡村旅游新业态。2017年,成功引进新华网亿连公司,预计2021年12月前完成一期投资3亿元,实现年游客接待能力超40万人次的目标。目前,“中国挂面村” 项目已完善安置房和新村建设方案、规划和设计,完成核心景区风貌改造、安置房基础建设和2公里景观道路建设。

得势奋进 重动能助农增收

洁白、粉红的芍药娇艳绽放,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村民脸上喜笑颜开……

近年来,中江县借助芍药资源,按照“以农造景、以景带旅、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打造“中江芍药谷”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分区打造鲜花小镇旅游综合服务区、芍药花海核心景观区、乡村养生休闲区三个功能专区,形成了中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

“农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集凤镇党委书记彭振鑫表示, “我们连续举办了八届赏花节,拉动消费超过30亿元。石垭子村和银冯村从一个毫不知名的偏僻小山村,如今变成了省内知名的赏花地,老百姓们尝到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甜头。”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正劲,但得势还须更加奋进,要不断提高景区品质和村民增收能力,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质效。”彭振鑫介绍,芍药谷作为龙泉山丹参白芍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园区积极探索“优质资源+农业扶贫”的绿色减贫之路,深挖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以龙泉山丹参白芍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把当地贫困群众“镶嵌”在了产业链上,实现了川药产业发展和脱贫增收双赢局面,农旅融合的新动能进一步彰显。

“农旅融合不仅带来乡村面貌的提升,也让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焕发出新气象。”中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霞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发展 5 条农旅融合带助力乡村旅游,加快石林谷、中国挂面村、七里坝湿地、四川盆底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启动继光湖生态旅游项目规划和招商,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记者 徐皓 )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