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种植模式 大力推广丘区旱地油菜肥水高效管理技术

随着收割机轰隆隆地在田里来回穿梭,一排排油菜被齐刷刷地拦腰割断。随即,一颗颗油菜籽被“打”了出来堆放在收割机里。近日,来自省农业农村厅、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以及德阳市和中江县科技、农业农村部门的专家齐聚中江县仓山镇响滩村,参加一场特殊的验收会。

当天,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中江县旱作物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召开丘区旱地油菜肥水高效管理技术现场验收会。

“油菜-夏玉米种植模式下,通过肥水高效管理,油菜季可以减少化肥用量 10%以上,亩产160公斤左右,最多达200 公斤,比传统作业增收15%以上,而且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随着收割机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启动,省农科院土肥所副研究员陈尚洪向参加验收的专家代表们详细介绍了基地围绕旱地油菜、玉米开展化肥农药减量高效施用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以及核心示范区200亩油菜夏玉米净作模式和50亩油菜/玉米宽厢间套作模式示范基本情况。

验收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选择代表性田块,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在充分讨论与质询基础上一致认为,示范区丘区旱地油菜肥水高效管理技术先进实用,针对性强,组织措施得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建议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全程机械化作业,这种打油菜籽的方式真的是高科技。而且收割完后,又有一台机器开过来马上把秸秆打碎还田,不但省了很多事,土地还不会板结,科技的力量简直太强大了……”65 岁的仓山镇响滩村8组村民邓节山在现场一边观看,一边感叹地说,“以前祖祖辈辈采用传统作业,人工打菜籽又累效率又低,这种科技含量高的种植方式应该全面推广。”

据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德阳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中江县旱作物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刘定辉介绍,丘区是生态脆弱区,在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着干旱、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近年来,专家大院通过科技创新,立足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针对当前旱地主要粮油作物化肥农药投入量大,施用技术规范性差的现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撑下,开展了粮油作物化肥农药投入状况调查,系统研究了主要粮油作物的化肥和农药投入品、投入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形成了化肥农药减施技术体系。围绕当前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需求,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构建了适宜于机械化生产的小麦-夏玉米和油菜-夏玉米种植模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下一步,专家大院将重点围绕丘区粮油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土壤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发挥农业科技对丘区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作用。

据悉,中江县旱作物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于2008年正式成立,2009年被确定为省农科院“丘陵地区生态循环农业中试熟化基地”。近年来,该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基地、专家大院、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的作用,采用 “专家+协会”“大院+公司+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记者 叶斌)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