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三变”绘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今年夏天,仟什湖的住宿基本满员,游客多来自成都、德阳等周边城市,随着云盖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在来避暑、休闲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做了。”绵竹市金花镇云盖村的农家乐业主王刚对未来信心百倍,“现在全村已建成民宿38户,基本形成抱团取暖、集群发展效应。”

近年来,绵竹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紧紧围绕建设“全省转型发展示范区、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建强堡垒、转变思路、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点燃”乡村经济发展引擎,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矿车变火车,企业转型乡村美

“清凉的河水、洁白的沙石,小火车、萤火虫、露营帐篷、凉爽的天气……小朋友们都玩得不亦乐乎,舍不得走。”今年暑假在清平萤飞谷游玩的游客赞不绝口。

地处九顶山的清平镇,矿产资源丰富,老百姓对磷矿产业依赖程度高,大山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清平人。而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矿权清理整顿快速推进,曾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清平镇走到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在井硐封闭拆除的同时,清平镇提出“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老板”的转型发展思路,于2017年成立旅游协会党支部和旅游发展公司,搭建起村集体参与、公司化运营、老百姓利益共享的镇域发展转型平台。目前,30多家集小资、文艺和农家风情于一体的民宿已打造成功;建成萤飞谷、旅游观光小火车等旅游项目,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童话小镇”成为该镇的一张特色旅游名片。

“目前我们正在丰富旅游业态,由政府平台公司投资修建的玻璃栈桥综合体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预计明年元旦前能够落地,为清平老百姓带来更多收入。”该镇党委书记陈建国说。

山地变公园,规模种植助农增收

在三合玫瑰新村施工现场,一座座独具川西风格的崭新民居拔地而起,地面道路、地下管网铺设等配套工程正加紧实施。这是绵竹市国家级花卉主题公园安置区的建设现场。

“土门已流转土地2万余亩,种植大马士革玫瑰1.2万余亩,并在产业园内建成国家玫瑰公园。为确保土地流转后产业有支撑、收入有增长、新村有特色,我们在设置安置区时,将商业和住房有机结合,不仅满足村民居住需要,更充分考虑农旅结合、发展民宿的需求,让当地老百姓在产业园务工增收的同时,对接产业园的商业街发展,经营自家民宿,实现产业增收。”土门镇玫瑰产业园党委书记雷万健介绍道。

2015年,绵竹市委和土门镇党委整合产业园区、辖区村组和投资企业三方党员,成立土门玫瑰产业园党委,全力推进村企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方向、带动产业发展、服务农村群众的路子。截至2018年底,作为园区重要承载的中国玫瑰谷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带动群众增收8000余万元。新建成的月季产业园成功承办第八届中国月季展,带动绵竹市旅游收入超过4亿元。

农民变匠人,挖掘人才潜力为乡村添活力

执笔、蘸墨、细描、轻点……在年画村的“农闲堂”里,李喜蓉认真地画着年画。“平时农忙就种田,没事的时候就来‘农闲堂’画年画,既培养了爱好,还能挣钱补贴家用,村上好多人都喜欢。”李喜蓉说,“从2006年起,政府就出资带薪培训年画创作,当地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画年画。”

据孝德镇党委书记吉刚介绍,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孝德镇积极挖掘开发文化资源,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融合“年画、农耕、德孝”文化,打造“乡遇画里”文创社区,通过抱团,推动零散的年画作坊走上了集群发展的文创产业之路,吸引了众多文化企业和年画艺人来此创新创业。截至2018年,“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共聚集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年画艺人30余人,入驻年画企业15家、年画作坊20家,年画产品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8765元。

如今的年画村,年画湖中青舍雅筑错落有致,门檐口的红灯笼映照出万家灯火,再加上各色年画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乡村振兴图。(刘莉 记者郭丽娟)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