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 产业遇上非遗擦出别样火花

今年5月,什邡市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雪茄之乡”全球推介之旅,发布了什邡市打造“一城两基地”规划(即:中国雪茄文化名城、中国雪茄产业基地、中国雪茄种植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创新发展,加快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雪茄种植发源地、雪茄产业聚集地和雪茄文创目的地。

就在什邡循着“一城两基地”的规划阔步向前时,又一振奋的消息随即而来——什邡晒烟被评为四川省级“非遗”。

雪茄演绎别样“非遗”

说到非物质遗产文化,大家都不陌生。但当产业遇上非遗,会发生什么样的效应呢?

众所周知,早在明末清初,什邡种植的雪茄原料烟就被选作宫廷贡品。匠人王叔言在1918年创办了什邡益川工业社,从此开启了中国雪茄产业化发展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曾品鉴由什邡晒烟卷制而成的“132特供烟”;而陈忠实亦在《白鹿原》一书里,对什邡叶烟有所提及。1983年,什邡被国家列为名晒烟生产县,2007年又荣获农业部授予的“中国雪茄之乡”美誉。

初冬时节天渐寒,漫步什邡市师古镇大泉坑村,一个个白色的大棚整齐划一,成为了萧瑟的冬季里的一道别样风景线。大棚里的烟苗在温暖的环境下,探出了绿油油的脑袋。

作为十二代晒烟传承人的冯开春也开始忙碌起来。“时刻监测温度、湿度,还要做好各种病虫害防治,从11月初播种后,手上的事情就渐渐多了。”冯开春笑着说,当看到棚内烟苗茁壮成长,自己的付出也都是值得的。据冯开春介绍,自己所在的什邡市大泉坑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共育了约2000多亩烟苗,主要供基地种植,统一播种、统一移栽、统一管理,有效保证了烟叶的质量。

就在离育苗棚不远处,新建的烟叶调制房格外显眼。冯开春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烟叶的质量,合作社新建了调制房,将传统产业与科技手段完美结合,烟叶进入调制房后,在预设的湿度和温度里,经过近2个月的晾晒,才呈现出什邡最为顶级的雪茄烟叶。

谈到“非遗”传承,冯开春有他的想法:“希望我们的坚守和传承,能乘着这轮‘一城两基地’规划的东风,实现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双丰收。”

匠心铸就红白茶

在什邡市龙门山深处一个叫紫竹坪的地方,另外一个“非遗”正在被悄然传承。紫竹坪生长着一种珍稀的白茶树,它们生于偶然长于天成,是当地十多户人家主要的生活来源。

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村民彭永清,是红白茶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眼下是红白茶制作的淡季,彭永清和妻子抓住难得的空闲时间,对家里的农房进行改建,为来年发展特色民宿做准备,说起红白茶,彭永清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每年四月下旬到五月初,就是我们一年最忙的时候,白天基本一天都在山上,天快黑时再下山炒茶。炒茶是个力气活,对手脚要求灵活迅速,茶叶要翻转抖开,热气要深透。第二天还要在屋顶上晾晒阴干。”彭永清直言,采茶期间忙起来,红白镇上茶农基本上都是全家总动员,忙到深更半夜那是常事。

“脆嫩的叶片和茎秆在热力的作用下逐渐绵软、萎缩,当鲜绿色消退、叶面微有粘感时即可出锅。将茶叶趁热揉搓成条状,便可放入箩筐中压实发酵,然后在阳光下打散晒干便是成品。”彭永清告诉记者,自己炒茶的手艺主要是依靠祖辈传授,时间一长,自己慢慢地就掌握了炒茶的火候把握。“我们一年炒好的干茶大概在800斤左右,最近几年红白茶供不应求。”彭永清算了一笔账,靠着一山的茶树,每年能有3万余元的利润。

据悉,什邡市共有省级非遗一项(什邡晾晒烟技艺)、德阳市级非遗五项(红白茶制作技艺、马祖故里、九顶山羌汉山歌、药王会、马井元宵会)、什邡市级非遗两项(蓥华古会、罗汉寺佛乐)、什邡市待评非遗项目一项(周氏笑和尚面具)。什邡历来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把传统技艺、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涌现出了长城雪茄、八角新山歌等一批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人消费、审美需求的“非遗”产品,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非遗的保护可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的创新发展有效结合,非遗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并不冲突,如果能有效挖掘好非遗的文化价值,有效利用好非遗,这对非遗保护能起到更好的作用。”什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钟涛说。(记者曾征通讯员何小米朱丹)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