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白果乡构建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重塑蚕桑多点“开花”集约经营抱团发展

“要致富,栽桑树!”在中江县白果乡,这句话正慢慢成为现实。

原本,种桑养蚕曾是白果乡的主导产业,后因种种原因,导致蚕桑产业逐渐萎缩。如今,随着市场供需的转变,蚕桑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白果乡果断抓住契机,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密切结合,重塑白果乡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并积极引进其他产业在白果乡落地生根,形成以蚕桑产业为主,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李霞是白果乡黄桷村村民,两年前她还在外地打工,听说县上对发展蚕桑产业有扶持政策,便回到家乡承包土地开始栽桑养蚕。和传统养蚕模式不同,李霞决定建一个养蚕基地。为此她贷款近40万元,用于流转土地、栽桑苗、建蚕棚。如今已栽桑60余亩,建起1200平方米的蚕棚。今年第一季,李霞养了10张蚕。她告诉记者,过去养蚕一般一年只能养4季,而现在最多可以养6季。按她目前的规模,一年可以净赚7万多元。未来,李霞打算通过扩大基地养蚕规模,鼓励其他村民栽桑并将桑叶卖给基地,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为鼓励村民们养蚕栽桑,乡上制定了专门的奖补政策,比如对于土地流转30亩以上并栽种桑树的,在县上奖补的基础上,乡上再进行奖补。”白果乡乡长沈陆军介绍道,“目前,在快活村、金马村、黄桷村,已流转土地近900亩发展蚕桑产业,我们计划通过鼓励举措,达到3000亩的规模。”

如何让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乡党委政府积极谋划,制定产业发展措施,牵头构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依托中江新世纪丝绸公司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造以金马村、快活村为核心示范区的千亩蚕桑产业园。

在李霞的蚕桑基地,一天最少需要200斤桑叶,她便雇了些人手来帮忙。“我们可以在基地务工,家里有桑树的还可以把桑叶卖到这里。”该村2组贫困户刘和如高兴地说道,“第二季养蚕,我在这里就挣到好几百块啦!”

除了蚕桑产业,白果乡这个传统农业之乡也在努力让农业产业变得更“多元”。去年,腰店村引进精准扶贫产业扶持项目,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丹参。村支部书记唐明军介绍说,这300亩土地,以前只能种植玉米、红苕等传统农作物,因为缺水等原因,产量极低

流转后一亩地一年收入租金450元,村民还可以通过在丹参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现在只要我们勤快点,不出村就能挣钱,感谢党的政策好,发展农村经济,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腰店村5组72岁的贫困户邓印礼乐呵呵地说。

“我们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以腰店村、黄桷村、甘柏村等为代表的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种植业共同发展,形成以蚕桑产业为主,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沈陆军表示。

根据中江县“2+2”产业布局,白果乡的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由政府组织引进企业建立基地,带动全村产业发展。但目前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产业基础设施差、劳动力不足、老百姓的积极性不高等。为此,白果乡计划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系列奖补政策,通过引进外部力量和资源,鼓励集约化经营,为白果乡的农业产业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徐皓通讯员杨有福)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