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承父业 农场走上集约化之路——走进罗江慧渔成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

“这里的鱼又大又肥哦!”记者近日在罗江区慧觉镇富荣村采访时看到,一口宽阔的鱼塘边,几名游客正在伞下垂钓,不一会儿便兴奋地将钓起的鱼放入塑料桶中。“我们养的是生态淡水鱼,无污染,非常好卖!”鱼塘主人、慧渔成家庭农场主闫巧萍介绍说,她家农场是她的父亲一手创办起来的,如今占地200余亩,是集淡水鱼生态养殖、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生态型科技兴农水产养殖场,也是罗江区小农户向适度规模家庭农场转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闫巧萍的父亲闫天成现年65岁,是罗江区慧觉镇富荣村的农民,有着30多年养殖经验。1975年,还在农业集体化时代,勇于创新钻研的闫天成便开始摸索养鱼。1993年,他在罗江建起了第一家投喂饲料,实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场,当年产鱼3万斤。经过40余年的发展,闫天成总结出“高产不等于高收益,亩产3000—4000斤是目前最佳的效益区间”养殖经验,常年依靠家庭自有劳动力,坚守200余亩鱼塘规模。

2017年,在国家家庭农场扶持政策的支持下,闫天成注册成立了慧渔成家庭农场。在闫天成的带动影响下,3个子女大中专毕业后,也陆续加入农场的生产经营。他的女儿闫巧萍,四川农业大学产品质量检验与监督专业毕业,先后获得高级淡水水生动物养殖工、高级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全国无公害内检员等职业资格,现继承父业,成了慧渔成家庭农场的“掌舵人”。大儿子李明毕业于重庆荣昌畜牧兽医学校。二儿子闫地耕毕业于绵阳职业技术学校金融专业。今年,闫巧萍、闫地耕均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如今的慧渔成家庭农场,要经验有经验;要技术有技术;要人才有人才,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我们的家庭农场走上集约发展之路,全靠我们一家人的共同努力。”闫巧萍道出了“秘经”:一是坚持技术学习消化创新。在镇政府和区农业局的规划引导下,农场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水产养殖专班培训等,农场成员多次接受水产养殖专家的指导,到全国各地知名水产学校、养殖基地学习取经,在调整品种结构,引进新技术、新模式上下足功夫。二是调整养殖结构。在罗江最先引进青鱼、鲈鱼、武昌鱼、斑点叉尾鮰等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探索混养模式,改变过去品种结构单一、上市集中、鱼价偏低的缺点。三是发展生态养殖。经多年摸索、反复实验,农场探索出改善养殖水质的方法——养鱼后的污染水质通过再次饲养花(白)鲢和添加生物制剂可以得到很好改善,改善后的水质可循环再利用进行养鱼、种菜、种粮等农业生产活动。2014年,农场新修专养花(白)鲢的鱼池解决水污染问题,在鱼塘四周种植果树、苗木等进行美化绿化,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农场也由此走上了绿色环保之路。

据介绍,2018年,慧渔成农场年产量近70万斤,实现产值350万元,利润50余万元。先后被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优质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辐射影响周边7个县(市)、20余个乡镇、近5万亩水域面积、1128户水产养殖户。(记者肖盛雄)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