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劳务输出大县,全县留守学生占比达44.3%,今年中考却爆了“冷门”…… 中江:农村教育活力激荡

>>>核心提示

一揽子政策、措施送到乡村,搭建起教育公平的四梁八柱。在主体框架之上,作为四川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中江县在努力答好这张时代答卷,为构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大厦”添砖加瓦。如何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让农民子弟不出乡村,就能享受到与城镇一样的优质公平教育,中江农村教育实践正是一个缩影。

又到毕业季,一组数据引起了德阳教育界人士的注意:全市中考十强学校,中江独占4席;多名中江娃进入特优生行列。中江是川西丘陵地区百万人口农业大县,四川劳务输出大县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基础条件不佳,今年却在教育上凝结出一张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可谓爆了“冷门”。

是爆冷门吗?“我看不!”德阳市教育局局长屈直摇摇头:“如果你深入去了解一下,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

城市熙熙攘攘,天高浪急鼓点密;农村广袤浩荡,风物长宜放眼量。屈直认为,农村教育任务艰巨繁重,有其先天弱势,但若找准方向补其短,抓住特点扬其长,蹄疾而步稳,有质量的教育航船自可启锚扬帆。

“补”“赶”并进,搭建教育公平的四梁八柱

在2018年《德阳教育》杂志增刊上,刊登了一则“中江南片区教育帮扶大事记”,记载了这一年中,城乡互动你来我往的40多次较大事件。地呈南北狭长状的中江,最南边的清凉中学,学校距离中江县城80公里。为此,不仅针对中江,尤其针对掉队明显的南片区,德阳出台了专项帮扶计划。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是党中央确立的基础教育方针。从根上扶、制上改、治上立,搭建起教育公平的四梁八柱。这个四梁八柱是什么?从一套“设计图”和“施工图”上可以看清楚。

2017年,德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份“设计图”: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实施意见,包括基础设施均衡配置、老师资源配置、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学生就学保学体系4个方面、15项重点任务。

依据“设计图”,德阳所辖六县(市、区)又制定各具特色的“施工图”,照图精准施工,着力解决基础教育“乡村弱”的问题。特别是,在帮扶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各地的城市学校纷纷“赶考”:组建教育集群或联盟、名校长名师驻校或送教、跟岗培训或外送培训等等,力促农村学校形成“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

数年间,各种资源纷纷拥入农村教育这个洼地,德阳城乡教育公平进入“施工高峰期”。

一方在努力“赶考”,一方在努力“补考”。虽然德阳所辖六县(市、区)都存在城乡差别,但中江教育积贫积弱尤甚。中江县教育局副局长冷衍文2008年大地震那一年上任,他说,当年教育成绩单可说是十分不堪。

“成绩探底,优生外流,我们搞教育的,看到心痛啊。”中江县教育局班子痛下决心提升教育质量,在城中心公园广场、正对中江县委大院的墙上,张贴了一份面向全县父老的公开承诺书。

中江是全国“双百人物”、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拥有纯朴彪悍的基因。“赶考”和“补考”二力相撞,效果出来了。“从那年起,每一年的成绩我都能记得。”冷衍文几乎不假思索地背出一个个数据,一直到今年,一路向上,一年一个台阶。

绿色教改,培育有活力的学生

提升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改革是突破口。努力“补考”的中江农村教育,在实践中聚焦“三个一”、抓好重点事:

第一个“一”,确立了一个目标——绿色升学率。对于这个概念,中江教育人有自己的理解:在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活力和德育为首的前提下,尽量考高分!“我们不能忽视升学率,因为我们不能忽视百姓的眼前愿望。但这只是一个结果,绝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县教科所所长潘红星说。

在这个核心目标引领下,第二个“一”,营造一个竞争氛围。是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学术引领、活动驱动,形成教师比业务、学校比特色等比、帮、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教师,通过实施这个“一”,一方面提升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努力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培育自己的名牌老师,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

第三个“一”,做好一个长期系统的顶层设计。具体来讲,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发现和分析问题;通过建设课改试验区,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通过构建并推进“校改、班改、课改”等三改一体化大教研体系的落实,重构现代学校教研生态;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培育本土名师和名师团队。

这“三个一”再简单点讲,“背靠教科院、高校,牵手专家、名校。设备赶不上,理念对标北上广。”潘红星说,“我们不当井底之蛙。”

举个例子,中江县兴隆中心学校。2008年学校教职工232人,2014年168人,6年间,有6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调入城区学校,而新增教师仅8人;学生也由4000多人锐减至不足3000人,最严重时小升初年级前五十名仅有12名在本地初中就读。

如何痛定思痛推进“课堂革命”不必赘述,跟着一位年轻老师的眼睛来看看数年间的巨大变化。刘乔老师告诉记者,三年前,来到学校那一刻,老式的铁门、泥巴操场、拥挤的校舍……让他心里很失落。但随后学校组织新教师参观课堂,眼前的一幕让刘乔“颠覆了三观”:同学们以6-8人为一组,相对而坐讨论、学习,整个课堂自由度很高、很和谐。这堂由中国教科院教研员、北大特聘教授李继星指导的,在兴隆学校全面推行的交互循环高效课堂,勾起了刘乔的好奇心。逐渐的,他发现同学们并没有“不懂规矩”,课堂上收放自如,对老师尊敬不畏惧,“我对兴隆中学的课堂教学肃然起敬,也很佩服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另外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赵显鲁老师一次正在课堂上讲解习题,一名学生忽然举手说到:“赵老师,这道题我来讲解,我觉得我能讲得更好。”空气瞬间有些凝固。但是这位学生的解法果然更加巧妙、生动。更有意思的是,经过其他同学提醒,下课之后这名学生主动找到赵老师,说:“赵老师,我没有不尊重您的意思,我只是想到这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当时太激动了。另外,我非常喜欢你的物理课,以后,您可以多给我一点机会不?”

赵显鲁和这名学生约定,每周选择一些深难题,由这位学生为同学们讲解,“遇到这样善于思考,能够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学生,作为老师是非常开心的。”

教改,让兴隆中心学校腾笼换鸟。近几年间,有120名教师以各种方式进入学校。而如刘乔这样的新人也在飞速成长,从业三年,他捧回了中江县课改新秀等多项荣誉;荣获省级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多次参加市级交流讲课。青年教师徐艺涵参加工作不久,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语文教学成绩连年位居全县前列,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荣获省三等奖。

求变的渴望,办有情怀的教育

兴隆中心学校校长蒋良松经常说一句话:不一样的老师教一群不一样的学生,每一个老师教到自己的最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己的最好。

“今天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有知识类的被动学习,还要有素养类的能动学习。教育的目的,不是去灌满一壶水,而是点燃生命的火焰。”蒋良松的理想是,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农村学校优质教育的典范,总结成“中江兴隆经验”,为同类兄弟学校提供借鉴样本。

农村学校活力激荡,他们正在努力寻找符合本地实际的、接地气的办学方法。或者短时间内,并不能打破城市学校一柱擎天的格局,但他们求变的精气神令人深思。

说到这一点时,德阳市教育局基教科主持工作的副科长陈有平打了个比方: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平板电脑教学,农村学校老师虽就用一支粉笔,但他们可以把这支粉笔用到极致。

“中江人的开拓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教育上,从上到下,校长很‘野’,老师也很‘野’,他们敢于亮剑,敢于跟城市学校比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陈有平说。

中江农村教育还有一个特点,该县是四川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学生占比44.3%,留守学生在每一所学校都占了相当比例。今年中考德阳市第一名出自中江东北镇初级中学校,该校学生中有超过一半属留守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再单纯是老师,还担负起了一部分家长职责。他们在周末或传统佳节,自购食品为学生过节,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购买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每到周末,都会有一名行政领导、两名教师全天候陪伴学生,进行义务学习辅导和生活管理。

这所学校先后有三位老师生病或受伤,却坚持杵着拐杖上课。有一位中年老师叫陈宁,曾经一边驾车一边打着点滴赶回学校上课。事后他说了一句令全校师生感动的话:我个人的身体耽误点没有什么?但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我觉得对不起家长。

永太镇初级中学校校长樊家贵说,留守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牵挂,教师们想方设法让温暖走进学生心田。“学校的罗小华老师在学生生病在家休养期间,每天开车10多里路送教到家。今年中考这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被中江中学录取。”

中江玉兴镇初级中学留守学生超过三分之二,校长汪利上任刚两年,一直苦苦寻找提升办学质量的突破口。他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一个“爱”字,让孩子在爱中成长。围绕这一办学理念,学校一直将德育工作作为重点,优化学习氛围,构建和谐校园,开创了良好的局面,教育教学业绩居于全县农村学校前列。

2019年5月9日中江县教育专家南华(镇)站活动中,一位中心学校校长在交流发言中写道:生命太短暂,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无痕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做有梦想、有思路、有策略的心性合一,醒身严明的当代教育人。

为山九仞,起于累土。让区域内每一个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只是中江,德阳区域内的农村学校都在迫切地革新重塑。“可以说,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中,最有冲劲的,反倒是这些所谓的‘薄弱学校’。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脱贫攻坚,都需要农村教育能够扛起大旗。”屈直说。(记者王三春)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