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通济镇土桥村“宴请”返乡农民工——送上致富“大餐”留下拼出未来

春节期间,中江县通济镇土桥村为返乡农民工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培训,旨在迅速提升返乡农民工的发展意识,引导他们或就近务工或发展产业,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2月7日,正月初三。一大早,土桥村村委会办公室前刚刚平整出来的小广场上摆了五张大圆桌,村委会的大喇叭反复广播举办培训会的消息。听到广播后,村民们陆陆续续汇集到这里。虽然笼罩在田间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开,但初春的暖阳已经把每个人的脸照得红彤彤的。土桥村村支书陈恩学忙前忙后地招呼着——这天,他摆上了“坝坝宴”,请来县上和镇上的农科专家,要给返乡农民工讲一讲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让土桥村在2020年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致富第一招:要想富先修路

据陈恩学介绍,土桥村之所以取名“土桥”,是因为以前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就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土桥。“晴天还好,一遇到下雨,那个路烂得简直没有办法走。”陈恩学是土生土长的土桥村人,因为过去交通不便,制约了发展,村里被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1991年,他的幺爸陈光宗带领着一帮乡亲跨过土桥,走出中江,前往外地务工,成为土桥村第一批走出去的人。此后很多年,越来越多的土桥村民加入外出务工的队伍。

陈恩学介绍,土桥村在籍村民一共2317名,外出务工的占了60%以上。而村里的青壮年约90%都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人少了,地荒了,整个村子一点生气都没有。”

2018年春节,已经年过半百的陈光宗回到土桥村,看到土桥还是那座土桥,村子还是那座村子,不禁心生悲凉。见过世面的他明白,落后的交通阻碍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于是,他和几个乡亲一合计,决定修一条从土桥村通往中江县城的水泥路。为此,他找到通济镇党委书记张辉、镇长冷波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张辉、冷波带着村民们跑项目,找资金。从2018年5月动工,短短半年时间,一条3.5公里长的水泥路便修建完毕。“以前汽车根本开不进来,今年过年,小汽车都开进了村。”看到崭新的水泥路面,陈光宗的脸上乐开了花,“现在从土桥出发到成都,一路顺畅的话,一个半小时轻轻松松就到了。”

“路修好了,乡村发展更有底气了。”张辉说。

致富第二招:因地制宜搞活产业

土桥村距离中江县通济水库不远,因此,发展水产业成为土桥村脱贫致富的首选。“我们2018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修葺池塘,然后培育鱼苗。现在第一批马上就能上市销售了。”作为第一批走出土桥村的人,陈光宗也成为第一批回到土桥村的人。“我们这个地方是丘陵地区,土地不肥沃,如果光是种粮食,一年挣不了好多钱。所以大家也就不愿意种地了,久而久之,地就荒了。”陈光宗说,2018年春节他回到土桥村的时候,看到很多田地都荒废了,田里草长得比人还要高。“我们祖祖辈辈就是靠着土地过日子,不能让地就这么荒着啊!”作为土桥村的“老辈子”,陈光宗把几个脑子活范儿的后辈喊到一起商量。“通济水库的水每年都要从我们村上流过,不能让它就这么白白流走了。”有人出主意。“中江不是有句话叫,要吃鱼到通济么?我们干脆养鱼好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确定了方向。

2018年5月,陈光宗他们筹集了300多万元资金,在土桥村找了几十亩藕田改成养鱼的池塘,又把通往通济水库的水渠修葺一新。“我这个池塘养的是银鳕鱼,目前市面上一斤要卖三四十块钱。这个池塘养的是白乌鱼,算是乌鱼里面的贵族了。”陈光宗算了一笔账,亩产保守估计5000—6000斤的话,一亩池塘一年的纯收入就有5万元。

在陈光宗的池塘边,通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林昌明正在给10多个回乡务工的年轻人讲解桑树种植的技巧。土桥村原来也是四川省有名的养蚕之乡,当时漫山遍野的野桑树为养蚕提供了天然资源,可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的养蚕技术达不到市场需求,因此土桥村的传统养蚕业慢慢衰落。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曾经卖不起价的蚕茧如今翻了几番。

2018年11月,外乡人罗存辉来到土桥村租下了村子里150亩土地,种下了20000株桑树苗,决定在这里好好大干一场。“桑树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但对水的要求很高。这里依山傍水,适合桑树种植。”罗存辉说,桑树成活率高,每批蚕的养殖周期不到一个月。而曾经的养蚕技术一年只能养两批,春秋两季各养一批,现在的养蚕技术可以实现一年春夏秋三季养殖,每季各养两批,一年能养六批。跟传统技术相比,现在养蚕技术实现了三倍的飞跃。“我今年就盼到这批新种的桑树早点成熟。”罗存辉乐滋滋地盘算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一年收入个七八万元没有问题。”

致富第三招:留住人才是关键

在土桥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口,陈恩学摆了一张长方桌,上面齐齐整整摆放着红红绿绿的宣传资料,有中江县委县政府致全县外出务工朋友的一封信,还有2019年中江县50余家重点企业的招工信息一览表、城乡医疗保障知识介绍手册。“农村要发展,留住人才是关键。”通济镇党委书记张辉说,“全镇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去了,我们本地的经济怎么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人留住,尤其是这些出去见过世面的年轻人。”

为此,通济镇党委、政府特意邀请300多名在外发展较好的村民进行座谈,其中不乏资产过千万的大老板、大企业家。为了让这些返乡务工人员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张辉还亲自上台演唱了一首《爱拼才会赢》,赢得满堂彩。90后姑娘陈晓美前两年也随村里外出务工大军一起到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城市“见了见世面”,作为家里排行“老幺”的她,父母还是希望她今年过完年就不要再出去了,就在中江县找个工作,或者自己创业。听说村里请了农业专家来讲技术,陈晓美一早就拿着笔和本子来到村委会。而像陈晓美这样的年轻人,这次还有20多个。

据张辉介绍,通济镇18个行政村,今年几乎村村都搞了这样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让他们愿意留下来,与家乡共同进步,共谋发展。“出去虽然能挣到钱,但毕竟背井离乡。”陈志勇一家五口人,他和妻子带着孩子在广东打工。“要兼顾赡养老人,也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以前对于我们来说就只有出去这一个选择。现在家乡变化大,我们希望能回家乡来打拼,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临别之时,陈恩学向记者发出了邀请,“你明年过年的时候再来,那个时候,我们的桑树长高了,鱼儿更肥了,田里的稻香鱼、小龙虾、大闸蟹也养好了。到时候我们一起弄一桌高规格的坝坝宴,档次绝对不会比你们城里差!”(记者 徐皓 通讯员 肖开丰 顾朝辉)

责任编辑:李应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