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需要,板凳就往哪里搬 开好“板凳会”架起“连心桥”


冬日暖阳下,绵竹市什地镇红社村10组举办了一场接地气的“板凳会”院坝里,小板凳挨个摆成半圆形,村干部与群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零距离讨论起村内财务公开和广场舞队伍的组建事宜。

“广场舞还是要选一个队长负责管理,有了主心骨,大家才更容易坚持下去。”

“我建议在文化院坝里专门划一块广场舞区域,与健身路径隔开,免得影响其他人。”

……

说起广场舞队伍组建事宜,村民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大家集思广益就“怎么建、怎么管、资金来源”等细节进行了一一探讨,最终确定了广场舞团队的组建方案。

“小小的板凳,干群围坐一团,聊的是身边事,谈的是惠民政策,增的是干群情。”红社村党支部书记林长英说,该村通过“板凳会”的形式共同议定村组事务公开公示党务、村务、财务,民主评议村组干部,内容不限、人员不限、地点不限,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开。

红社村凭借“村民自治”这个传家宝,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除了“板凳会”什地镇以红社村为试点,全面推行村干部清单制度,对村干部依法依规承担的党务、村务管理权力进行梳理,以清单式、流程化的形式明晰固定,“基层清单”化作一张张涵盖低保评议、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内容的“明白纸”保证农村各项事务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结合实际,红社村两委改变过去简单的‘一张纸’公开方式,多渠道多方法进行村务公开。”林长英介绍,针对老年人村干部将核心内容摘抄下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图解”,使全村群众都能“看得到”“愿意看”“看得懂”,并将清单送到群众家门口,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同时,还利用微信群、村村通大喇叭等进行公开展示、征求意见,实现村民知晓率100%。

为确保社会治理成效清晰可见,在什地镇党委指导下,红社村还制定了“社会治理考核表”,将基础建设、治安防控、民生服务、公共服务等内容纳入考核,并划分评分等级,考核组根据评分情况了解民意,并及时反馈给村(组)干部,便于工作调整。

目前,红社村一系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和做法,正在全镇生根开花。据了解,今年6月以来,什地镇相继在86个村民小组召开“板凳会”98场次, 参与群众1万余人,收集意见和建议232条,共同商定事项20个,现场向群众答复问题132个,协调处理问题48件,全镇信访总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0.2%。

基层社会治理关乎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红社村打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激发群众热情参与的做法已经成为全镇开启基层社会治理的“密 码”成为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记者 秦琴 通讯员 申梨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