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罗江:因地制宜 全域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紧扣成渝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农业产业,强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呈现出了乡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势头。

突出特色优势 培育壮大产业

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与技”战略,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带、集带成面,加快发展粮油、生猪2大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晚熟柑橘、青花椒、贵妃枣3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优质粮油10万亩、晚熟柑橘6万亩、贵妃枣2万亩、青花椒3万亩、优质梨2万亩、水产养殖2万亩,粮经耕占比4:6。加快构建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级园区为骨干、市区级园区为基础的梯次推进体系,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培育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推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格局。

科学合理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立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生态本底,将全域旅游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将川菜川剧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植入园区培育中,培育“春花秋月”、“岭上花开”、“后乐园”、“春风十里”等主题农业公园,形成产业为纽带的农旅融合大环线。将现代农业园区与乡村振兴同步规划,促进镇村联动发展,提升人居环境条件、乡村治理水平,着力打造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发展格局,2019年12月该区被住建部评定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全国第一批精选示范试点县,鄢家镇星光村、白马关万佛村成为试点村。将27个扶贫产业园融入全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同步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健全联结机制 提升产业聚力

探索推行“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专合社(家庭农场)”模式,充分发挥略坪镇、白马关镇农联改革试点,将辖区专合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公司及其他小散微的农业生产服务单元按市场化原则融入新型农联,两个镇中小农户入“联”4393户,入“联”率达72.3%,入联农户人均收入比其他地区高出3000元左右。培育192个专业合作社、890家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27家,其中新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本地农产品初加工率达95 %,年产值100亿元以上。推动农民就业能力多元化和职业身份多元化,实现群众多方就业,多渠道增收,真正让农民有甜头。

推进绿色兴农 增强产业活力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广轮作套种、综合种养、循环种养等优良组合模式,完善节水、节肥、节药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和减量增效水平,持续抓好秸秆、农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5%以上,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110家,机化肥厂1家,加快形成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全程定位追溯、无人机巡航,致力于高标准、高科技化发展的“智慧农业”新模式,达到精准化管理、高效化运作、科学化种植的绿色标准体系,加大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现已培育绿色农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

强化政策支持 优化发展环境

注重龙头企业经理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的培训培养,累计培训2000余次,打造“田秀才”“土专家”100余人,激励引导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150余人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参与产业发展。从发展产业能人、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培养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不断夯实产业人才支撑。推行“政府引导、部门指导、基层促进、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镇村搭台,农民主体,业主经营,合作共赢“四方合作”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从种养业发展、园区建设、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业品牌创建、农业科技示范等切入,设立农业产业“黄金”十条发展基金3000万元,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推动产业投资发展。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