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普兴镇:“扶贫高粱”熟了 贫困户笑了

眼下正是高粱成熟的季节。在中江县普兴镇清凉村10组,贫困户陈春华的高粱地与附近的农作物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成了田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种植高粱比种植包谷好,经济效益不错。”陈春华在田里一边忙着收割,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高粱地里收获希望

收割、打谷、晾晒……63岁的陈春华干起这些农活劲头十足。“高粱种植成本低,好管理,产量还高。我们家今年共种植了6亩高粱地,长势好,收割完拿回家晒干后村里直接向我们收,不愁销路。”陈春华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由于父亲患癌症去世,家里因病致贫。陈春华在村委的帮助下,从去年开始种植高粱。去年村里统一组织了贫困户到同镇的山川村参观学习高粱种植,参加培训后,她就表达了种植高粱的想法。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陈春华头脑灵活,踏实肯干,还在网上找资料学习种植技术。清凉村以前没人种过高粱,陈春华成为村里第一批开始高粱种植的贫困户之一。

陈春华的儿子在外打工,她和老伴儿在家带两个孙儿,种庄稼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村里没人种的地,她都包揽了过来,花生、玉米、稻谷、红苕、高粱……各种粮食作物加起来总共有10多亩。每天凌晨四五点,陈春华就忙碌起来,给上中学的两个孙儿做早饭,然后喂鸡喂鸭,抢在天露出鱼肚白前就下田。“这两天正是最忙的时候,掰玉米、扯花生、割高粱,都要趁太阳不大时抓紧干,等太阳烤人时,干活的速度就提不上来了。”陈春华说,种了几十年的地,全靠一双手。

火红的穗子铺满大地随风摇曳,一串串籽粒饱满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红红的高粱地没有辜负陈春华的期望,奉献出了丰硕的果实。“第一年种植就喜获丰收,明年再多种点。”陈春华算了一笔账:以前种植玉米,亩产六七百斤,每斤销售不到1元钱;今年高粱亩产有500斤以上,最低收购价是每斤1.8元,每亩增加了三四百元收入

“以前没种过高粱,心里没底,明年开始,我们也要尝试种一种。”看到陈春华家院子里晾晒的高粱,贫困户向远登也暗暗下定了决心。

红高粱助力产业扶贫

与清凉村的传统种植、传统收割不同,山川村已从纯粹传统的农户单打独斗经营转变为由合作社统一引领发展。今年是山川村种植高粱的第二个年头,村里 的400多亩高粱地红遍了田间地头,全部采用机械化收割。

68岁的谭永益是山川村贫困户,他将家里的3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跟前来投资的种植大户洽谈,统一安排用地,他自己还在园区打工,省去了土地经营繁琐,当上了产业工人,一举两得。

“种上了红高粱,‘四川盆底’又多了一个故事,给我们的文旅产业增加了一个亮点,有看头,又能脱贫增收,实现多赢。”普兴镇党委书记邓和平感慨地说,山川村充分利用四川盆地盆底区域优势和神奇的“四川”象形山独特地貌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高粱种植既作为游客观赏,又以订单收购为广汉金雁酒业公司提供优质的酿酒原料。

据介绍,此前,普兴镇在大面积的传统农业种植上仍面临一些现实的难题。由于地处偏远,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土地抛荒严重,土地流转率低,产业无规模无特色,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依然困难。“与其他乡镇相比,我们的产业仍在起跑线上待出发,而周边其它乡镇的农业产业发展早已起步多年,且上档次,有规模,有效益,有的甚至已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换代。”普兴镇副镇长熊臣坦言,产业发展滞后是全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短板。

“强力推动产业振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边远小镇大作为,制定出台支持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考核办法和措施,强力推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土地流转率三年内要达到60%以上,把产业发展及带动作为衡量镇村干部能力素质、提拔使用及年度贡献考核的重要依据。”熊臣介绍,在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中,将有序壮大山川村农旅融合产业基地,力争三年内从现有的1287亩扩至3000亩以上,并辐射带动龙门、新星、静安、铜铃等村农业产业发展;扩大石龙店村药桑基地和稻虾基地,力争三年内药桑从现有的500亩扩至1000亩以上、稻虾从120亩扩至300亩;以山川村、清凉村、东升村、团坝村为重点规范发展好以高粱、油菜为重点的优质粮油基地,力争三年内集中连片达到2000亩。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解决当地发展产业缺资金、人才、技术等问题,支持各村 村干部带头或动员返乡创业发展特色规模产业,力争三年内村村都建有农业产业园区。

记者了解到,德阳市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对普兴镇高粱种植播种和后期田间管理进行指导,并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而普兴镇当地也通过联系酒业公司进行订单式收购,“农户种多少收多少。”如今,尝到甜头的贫困户竞相改种高粱。记者 秦琴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