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万福镇:从“靠天吃饭”到业兴村美

万福镇位于中江县东南部距县城74公里,属于丘区地貌。一直以来,靠天吃饭、交通不畅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老百姓一直靠传统种养模式生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6户。近年来,万福镇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产村相融与农旅休闲相结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贫困户发展。新建聚居点12个,使贫困户住上了交通方便、配套齐全、整洁亮丽的新居。截至目前,已脱贫911户1825人。

喜迁新居

村民迎来新生活

出镇政府,驱车10多分钟就来到红梅新村聚居点。放眼望去,黑瓦白墙红檐,联排房屋沿山而建。新村有25户住户,其中贫困户23户,于2019年7月建成。

登峰村村支书李彩琼介绍,23户贫困户原居住地都在附近山上,交通不便、生产居住条件较差。结合脱贫攻坚,当地对23户贫困户进行搬迁,集中入住由政府统筹建设的新房。

据了解,红梅新村聚居点每套住房是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修建的,屋内有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等,配有水、电、电视网络。房前还有微型花园,可以种养花草等。

“去年8月搬进新房的,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今年71岁的村民许明全说,他之前住在山上,是土坯房。去年入住新房时,政府还为大家提供了床上四件套,自己搬了些生活用品就住进去了,很满意现在的居住环境。

新村建好后,当地进行了清洁卫生、生活好习惯等评比,以此拉近邻里关系,助推乡风文明建设,还探索村民自治,推行村规民约,由村民自己来进行管理。

持续“造血”

走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新路子

村民易地搬迁安置,只能说是暂时离开了“穷窝”,但并不能实现真正脱贫。对此,万福镇持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在象山村探索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走产村相融之路;在高垭村打造田园综合体,走农旅休闲之路,带动贫困户发展。

在万福镇象山村,目之所及皆是葱茏苍翠的杭白菊,以及从山底至山腰连片栽植的连翘。该村第一书记陈东介绍,象山村属丘陵山区,坡陡土斜,村民种地全靠人工挖,肩膀担,近年来村民纷纷外出务工,造成大面积土地丢荒。经村两委研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后,根据山地土地多、劳动力少的实际情况,确定药材种植产业为长期发展的富民产业。

2017年,象山村村集体创办中江县军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象山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流转土地1100余亩,发展订单农业。近年来,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利用荒山荒坡、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道路两侧种植2万余株油葡萄,既增加了土地面积,又美化了人居环境。目前,该项目与中江正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种苗不付钱,种植后3年开始挂果,预计年收入80万元。

70岁的黄胜文是村里的贫困户,一直依靠务农为生,以前和老伴年均收入不到2000元。村上创办专业合作社后,黄胜文和乡亲们一起,开始在村里务工,一天能挣到80—100元,年收入和往年比翻了10多倍。据悉,2019年,村民在合作社务工7000余人次,领取务工费50余万元,为村上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助力贫困家庭持续增收。

近年来,万福镇持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以高垭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流转土体1000余亩,发展稻田养鱼养虾养泥鳅300余亩,搞养殖、垂钓;利用一二台土种植大雅柑300余亩、利用三台土及杂树林种植脆皮李400余亩,发展观光采摘。同时,通过建立“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万福镇全力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引领农户积极参与,不断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农业合作社,带动群众摆脱农业常规化传统栽种模式,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道路。文/图 记者 李涵 张伟

红梅新村聚居点附近流转土地上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