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方亭街道破解“插花式”扶贫难题 因户制宜精准“绣花” 奋力答好脱贫攻坚“收官试卷”

近年来,为破解脱贫攻坚中“插花式”扶贫难题,什邡市方亭街道锁定“两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实效导向,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以扶贫政策、项目、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为抓手,整合力量资源,下足“绣花”功夫,实现精准滴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目前,方亭街道已经全数脱贫的448户843建档立卡贫困户,无一户一人出现“返贫”现象。

因户制宜 贫困户变“工薪族”

“我在村里当保洁员,每月固定收入几百元,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家住什邡市方亭街道慧剑村 14 组的李显民今年77岁,其妻子因智力残疾缺乏劳动力,其儿子也因智力问题导致离异,家里全靠李显民一人操持,生活很是艰难。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村里设立的公益岗位将李显民纳入其中,这让李显民十分感动。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方亭街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又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贫困群众,因户制宜,精准施策,设置了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让贫困户变成了“工薪族”,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问题,又让农村的卫生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双赢。

不仅如此,当地对口帮扶单位也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什邡市七一中学是方亭街道万丰村对口帮扶单位,该村14组村民寿明芳的丈夫因多年前一次意外导致丧失劳动力,当时孩子还年幼,生活来源让寿明芳一筹莫展。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七一中学决定让寿明芳到学校从事打扫卫生的工作,每月有 1000 多元工资,同时万丰村也让她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大家都帮助我家,我也得多努力才行!”寿明芳说,自己除了打了两份工外,还把家里的土地也种上了农作物,生活基本不成问题。“孩子马上大学就要毕业了,等他参加了工作,一切肯定会更好的!”寿明芳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企业进村 村民变“工人”家门口挣钱

近日,记者走进方亭街道龙桥村,只见大片大片的芋头叶在骄阳下显得格外翠绿。不少村民坐在地里采收着芋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自从公司进驻我们村,村里很多人都在这里打工,闲着的时候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龙桥村9组村民王大姐一边整理着手里的毛芋一边笑眯眯地说。

王大姐口中的“公司”是丹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9 年8月在当地的引进下入驻龙桥村。该公司总经理钟南虹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公司在乐至县,后来选择来到龙桥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水源、土壤和发达的交通。公司在当地流转了土地1700亩,种植萝卜、芋头、刀豆等蔬菜,不少村民将土地流转的同时,也在公司找了活儿干。 “农产品主要销往成都以及省外。公司一般长期务工的有60人左右,最忙的季节里有近200人。”钟南虹说。

这段时间正是毛芋和香芋收获的季节,今年70岁的龙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孙英连日来一直在地里忙碌着。虽然她以前利用自家土地搞种植养殖,但收入并不理想。如今她将土地流转出去,又在自家田地里为丹丰农业打工,收入却比以往翻了好几倍。

“以前家里3亩多地,一年下来除去口粮和养鸡喂鸭等的粮食外,只能卖 1000多元钱,现在有时候一天都能挣100多元,比以前好多了!”说到这里,刘孙英抹着脸上的汗水,心里甜滋滋的。 “以前我们村里大多种植的是折耳根、车前子、西芹等常规蔬菜品种。引进企业进村,可以作为我们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配套和补充,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龙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吴英贵表示,企业进了乡村,村民成了工人,这不仅让当地村民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相信我们龙桥村会越来越好,特别是贫困户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兴旺。”吴英贵说。

方亭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云海介绍,方亭街道还以“第一书记”为纽带,加强街道、帮扶单位和各村的协同配合,并将责任逐一分配到村到人头,围绕农业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专项扶贫方案,实施政策扶持,以帮扶干部为第一宣传人,通过“百宝箱”、“明白卡” 上墙,农民夜校集中培训,每户发放扶贫政策汇编,现场有奖问答等多种宣传方式,将扶贫政策宣传到户到人,确保扶贫政策宣传全覆盖。(记者 曾征)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