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引领“制造” “数字化利器”助企业逆势突围

近日,在中江县凯州新城凯达门业,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拿着钢材拼接,电光火石间,一扇崭新的不锈钢大门就焊接完成了,其他车间的工人们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切割、喷漆、清洗、包装等各种工序。

凯达门业常务副总经理董守平介绍,自3月复工复产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加班加点追赶进度,销售额与去年几乎持平,1至6月订单额增长了20%,全年订单量饱和。

疫情之下,企业如何突出重围?记者走进中江寻找答案。

“数字化”降本增效 疫情下订单逆势增长

“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模式夯实工业化提高产业效率。”提到企业转型,董守平十分自豪,他一边说一边打开了办公桌电脑上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向记者介绍起来,这套系统是根据该工厂自身生产情况研发的,被称为数据驱动精益化控制管理,通过该系统,管理者能够直接了解和查看订单、生产实况等,根据订单内容进行分配,不同车间员工根据分配好的任务迅速进行生产,经销商、客户还能直接在系统内下单。

“以前我们都是大批量生产,采购物料,投入成本过大,耗时耗力,在这个数字化信息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提档升级,开创一个新的生产与管理模式,节本增效。”董守平介绍,“现在采用的这一套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一年多持续优化、升级,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供、销实时数字化管理,达到降本增效,订单逆势增长的目标。”

董守平直言,企业转型升级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也走了许多弯路,之前引进的国外的系统,外来的‘和尚’ 不一定能念好经,由于该系统和我们公司生产管理有不太切合的地方,后来就将它下线了。”去年7月,凯达门业首先结合产业与公司特点提供思路,再请专业的研发人员研发了一套专属于凯达自己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于今年1月正式上线。

系统运行期间,还可以根据生产上的要求不断改进,管理者在电脑上登陆该数字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看见订单—任务分配—生产进度—采购—发货管理等流程,管理者能够清晰了解和查看订单与生产实况等,甚至可以看到工人们生产过程中该订单的产品进行到哪一步,能精确到板筋切割、利用喷头上色和装配等工序。同时,还衍生了一款专属凯达员工的APP,员工可以登陆APP查看派单、接受任务,省时增效。

“采用新系统以后,使生产工序更为一目了然易操控,使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大大提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缩短了生产周期,调动了公司的信息流、受众流、资金流,这些循环加速,提高了效率,实现了订单与销售额的增加。”董守平对企业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而这套数字化管理系统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实现数字化管理以后,能有效防止物料堆积。董守平介绍道,每一件产品生产完成后,都有一个产品编码,通过扫码入库,运输和销售时,可以很快查找到产品在仓库里的位置。记者看到车间里各种生产十分有序,环境干净整洁。

工业自动化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间数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只看到数十台机器在不断地运作,寥寥几名工人只需要盯着机器。

这是位于中江高新区的另一家企业四川锐腾电子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从事继电器精密器件研发、生产、热处理、表面涂覆,集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也积极进行智能制造的转型,实现了制造全过程无人干预自动化生产。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锐腾电子以探索研究利用大数据、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实现数控自动化生产,已建成先进的继电器电子元件(零部件)数字化智能制造车间,年产能 60亿只。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纳税913万元。

据了解,锐腾电子利用数字化优化产业结构,现拥有德国卧式精密自动化注塑生产线、瑞士高精密冲压生产线、自动电镀、冷镦及拉丝生产线。打造以数字化仿真、生产线数字化集成改造、基于 AGV 的智能物流系统、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依托这些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节能增效,降低管理成本,确保该公司今年顺利平稳度过疫情危机。

近年来,中江依托两个园区工业产业平台基础,加强企地合作,共同构建协同发展、兼收并蓄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企业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抢抓工业互联网建设机遇,创新新技术、新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助力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中江县经济总体呈逐步复苏趋势,各相关部门强化工作协调,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为《智能医疗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化控制模块关键零部件创新应用》等5个智能制造项目争取到省级项目资金900余万元支持鼓励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智能制造,带动县内乃至全省行业内数字化转型升级;成立2020年工业企业调研服务工作组,遍访全县工业企业,落实“一企一策一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中江县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说:“疫情影响之下,比拼的是企业的应对力、学习力、变革力和领导力,凯达门业、锐腾电子等企业给我们提供了企业在逆势下生存的样本,我们要引导传统企业更有信心、有决心去积极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全面提升竞争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实习记者 刘倩 本报记者 王三春 实习生 王祖怡)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