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不言弃 自力更生撑起脱贫梦

8月3日上午,烈日炎炎,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6 组村民杨廷军闲不住,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走进院子边一间约200平方米的兔舍,然后放下拐杖,拿起钉耙一层层地将兔粪从架子上耙出来,然后收集到一起 ……“这个兔粪我免费送给村里种果树的农户,可当作有机肥用使用,长的果子也好吃。”杨廷军笑呵呵地说。

1967年出生的杨廷军自幼患病导致左脚萎缩,终身残疾。10多岁时,母亲因病去世,2004年,弟弟因病离世。

弟弟的离开留给杨廷军的不仅是伤痛,还有因帮弟弟治病而欠下的10多万的债务,生活十分艰难。2014年,杨廷军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部门、帮扶干部、镇村干部的关心下,杨廷军决定开始养兔脱贫。

“一开始,我四处借钱买回几十只种兔、兔栏、饲料等,最初在自家20多平方米的偏房建起了一个简单的养殖场。”没有任何饲养经验的杨廷军,由于技术不成熟,兔子死亡比例很高。虽然遭遇挫折,但杨廷军越挫越勇,更加用心学习养殖技术。

兔子一般3个月左右出栏,如何找销路?经过四处打听,杨廷军决定自己用电动三轮车拉到周边的黄许镇市场上销售。每天凌晨3点左右,他就要起床挑选好肉兔装笼,4点不到就骑着火三轮出门,赶着将兔子送到商贩手中。由于他养的兔子质量高,逐渐吸引到了固定的收购者,加之“以购代扶”,杨廷军的养殖热情更加高涨,靠着一年近万元的养兔收入,2015年,杨廷军实现了自己当初定下的承诺,终于还清了欠账,也摘下了“贫困户帽子”。

2016年底,杨廷军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申请了2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加上自己的积蓄和邻里乡亲、干部群众的帮助,凑够了7万元,把养殖场扩大到近200平方米,总规模从原来的每年出栏三四百只扩大到了出栏1000多只,存栏种兔60余只。

多年来的打拼,杨廷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先后荣获市、县、镇残疾人脱贫奔康典型、产业发展自立自强先进个人、残疾人灵活就业示范户、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脱贫先进个人等荣誉。今年受疫情影响,杨廷军的兔子销售遇难。眼看兔子越长越大,他心急如焚,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帮扶部门、残联、镇村干部都向他伸出了援手,通过“以购代扶”活动,买走了近700只兔子,“我很感激大家,不但政策好,对我也十分关心。”杨廷军说, “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把日子越过越好。”

“杨廷军是我们村脱贫的典型,也是残疾人学习的榜样。”万佛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建告诉记者,由于脱贫攻坚力度大,万佛村88户贫困户146名贫困人口,已于 2016年全部实现了脱贫。(记者 肖盛雄)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