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白果乡:扶贫“引活水”乡村绽新颜

“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这么大的雨还来看我们。”7月16日早上,中江县白果乡金马村贫困户周云完握着帮扶干部的手,激动地说。周云完和其女儿都是一级伤残人士,生活本就困难,最近又突遇变故,对口帮扶单位德阳日报社得知后,组织干部职工自发捐款,尽管当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帮扶干部们心中牵挂,仍冒着雨来到白果乡。

“2018年7月2日下午,刚来到白果乡驻村的那天,也是这样的倾盆大雨,当时路还有一段没有修好,泥泞不堪。”白果乡金马村第一书记杨明儒一大早就在村里忙上忙下,他对记者说,“白果乡地处中江县中片西部,是丘陵地带。当时的白果乡,出行难、灌溉难、饮水难、通讯难,贫困发生率高,没有产业支撑。”

发展优势传统产业 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汽车沿着乡村公路前行,虽然道路蜿蜒,但是水泥路已经通向村里的各家各户。记者来到白果乡快活村,漫山遍野的桑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染绿了整个夏天。

“种桑养蚕本就是白果乡的传统产业,但是以前以散户居多,没有形成现代化产业。”白果乡党政办副主任叶有权说:“近年来,白果乡主动抓住契机,将脱贫攻坚和项目建设结合,养蚕逐渐由农户零星分散转向大户规模集中养殖,蚕业逐渐由传统高强度劳动密集型养殖向集成省力化方向转变,由此进一步助推农民增收。”

养蚕大户王伦的家是一栋新修的两层小洋楼,家里家电一应俱全,院子宽敞,还种了一些时令蔬菜。之前,村民大部分都住的土坯房,现在基本上没有了。“种桑养蚕虽然辛苦,但却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家里修房子都靠桑蚕。”王伦说道。

跟着王伦走进宽敞的蚕棚,只见层层叠叠的蚕床上满是蠕动的蚕宝宝,胖嘟嘟、白花花的,正在贪婪地咀嚼桑叶。王伦说起这些滔滔不绝,“过去养蚕一般一年只能养3季,而现在最多可以养5、6季。按目前的规模,一年可以净赚10万多元。今年这批蚕卖了,就再投入一些设备,节约人工,收入也能翻一番。”

王伦之前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养蚕几年后,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帮助贫困户增收。来这里干活的好多都是周围的村民和贫困户。

正在蚕房里喂蚕的王刚正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笑着说:“我今年空闲的时候在蚕房务工,每天可以挣七八十元,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十分满足。”

据了解,白果乡为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制定蚕桑产业发展三年规划,整合市县乡奖补资金145.391万元,建设蚕棚15个,建成核心示范园区1个,适时组织蚕农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学习省力化养蚕等先进技术,培育技术水平高、设施配套齐、经济效益好的养蚕大户6户,实现年养蚕450张、年产值450万元。

特色产业齐“开花” 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在甘柏村,站在山顶高处,800亩的柑橘成行成片,整齐排列,蔚为壮观,柑橘树上挂满青色的果子,山顶有一座修好的蓄水堰塘。

这片柑橘基地的业主秦涛有着丰收在望的喜悦,“我本来就在做水果生意,有一定的市场,就想到建立自己的柑橘基地,种了春见、大芽等几个品种,挂果周期长,能从九、十月一直采摘到次年三、四月。”他介绍说,自己是中江本地人,在外做生意十多年,有了一定的积蓄,2017年回到家乡,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植柑橘,今年正值柑橘挂果时节,忙得不亦乐乎。

柑橘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修理枝条,施肥。贫困户李兴健一边清理杂草杂枝一边说,“除了自己流转土地本身的收入外,一年务工还能增收8千到1万元,家里条件改善了,幸福感增强了。”

黄桷村一座山坡的高处,有一座现代化标准化养猪场,这是一座扶贫养殖车间,养殖生猪规模可达2000头,中江仓山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按“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据介绍,这座养殖车间是在市、县两级的大力支持下,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及捐赠资金,整合贫困户免息贷款资金建成的,共流转土地4.26 亩,投资的贫困户可按投资比例进行分红。

白果乡党委书记张邦凯说道,白果乡产业传统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闭塞,立足乡情,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坚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推进。

怎么让白果乡的扶贫产业由“输血式”生存向“造血式”发展转变,引来更多活水?白果乡积极采取业主投资、项目扶持等方式,建起出栏肉兔4万只养殖场1个,杂柑产业基地800余亩、丹参产业基地600余亩,预计年产值达4120万元。

扶贫干部主动作为 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双提升

“2018年刚来的时候,村民生活水平差,村里都是传统的耕作,基本没有像样的产业,道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厕所也是旱厕,条件亟待改善。现在简直是大变样了。”白果乡三圣村(现已并入黄桷村)第一书记陈军说。

“如何提高村民收入,这是摆在我们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陈军说,“我们想方设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联系新项目,发展产业。隔壁快活村的驻村工作队员陈君联系了种植公司,今年我们开始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试种迷迭香,前期种植11亩。”同时,为让传统农产品走出村,市扶贫开发局、德阳日报社、市人民医院、德阳市衡山路学校等帮扶单位经常通过“以购代扶”的方式,购买贫困户的各种农副产品。市人民医院还捐赠了价值135万元的医疗设备用于提高白果乡的医疗水平。

走在白果乡的乡村道路上,记者看到,水泥路四通八达,村村门前都通水泥路。投资3274万元、全线长5.018公里的民白路将于明年初建成通车,该路将成为白果乡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使全乡受益,为后续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白果乡党委政府还组织工作人员驻村逐社踏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现状,摸清民生短板底数,以村为单位编制白果乡民生工程项目库,截至当前,民生工程项目库工程基本完成建设。

张邦凯说道:“近年来,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我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积极主动争取资金和项目建设,将长期存在的水、电、气、路、塘堰、通讯等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全乡面貌焕然一新,区位优势显著改善,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双提升。”

>>>民生数据

白果乡地处四川中江县中片西部,属浅丘地带,距中江县城55公里,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0户3092人,全乡贫困发生率为10.03%,截至目前已脱贫1005户2860人,2020年预脱贫85户232人。

白果乡补齐民生短板,改善基础设施,着力于各个方面全覆盖。补齐安全用水短板,整治塘堰84口,今年将铺设147000米自来水管网、建设6个高位水池,大幅减免自来水入户安装费,提高自来水入户安装率,由此将彻底解决白果乡季节性缺水问题;补齐电力短板,架设兴果路10KV用电专线,完成4个村农网改造工作,彻底解决了白果乡长期存在的电压不稳问题;补齐道路短板,新建村社道路260余公里,基本实现所有村社道路畅通;补齐通讯短板,积极对接电力、通信部门大力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新增移动信号资源9个,新建电信基站4个、优化基站5个,基本上解决了白果乡长期存在的手机通讯信号、4G网络信号薄弱问题。(实习记者 刘倩 记者 王三春)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