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边养鲶鱼 工厂化稻鱼种养助增收

一个容量约5立方米的白色“鱼缸”内饲养着2000尾鲶鱼鱼苗,鲶鱼生长中产生的鱼粪等经过PVC管道进入农田,可以改善5亩稻田肥力,这就是日前在什邡市马井镇欢喜村田间推广的工厂化新型稻鱼种养循环新技术,在助力水稻增产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受到当地欢迎。

在欢喜村6组的田间,一块占地0.5亩的田块内,有序摆放着48个直径2.4米、深1.2米白色大容器。每个白色“鱼缸”内水流不断,大量鲶鱼鱼苗快活地游动着。“鱼缸”内的水来源于附近稻田,养鱼后的水又通过 PVC 管道回到稻田,如此循环,实现稻鱼种养循环。

该新型技术的发明人高安友是当地水产繁育高级工程师。“这种新型稻鱼种养占地仅有10%,可以极大地节约土地面积,还能改善水稻的品质、产量。”他说,传统稻鱼种养需要在稻田里开挖纵横交错的水沟,占地面积在80%以上。采用将稻田水送到特制的养鱼容器内循环,占地面积大大缩小。

一个白色“鱼缸”最多能饲养800斤鱼,高安友目前饲养的鲶鱼控制在400斤左右。他介绍说,相比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至少能将鱼的产量提高4 倍。这些鱼只需要生长到1至2两,就立即进入冻库,用于大鲵饲养。

高安友还有一个身份是一家水产养殖公司的董事长兼技术总监,专业从事大鲵养殖多年,为了保证大鲵的品质,又专门饲养了可供大鲵吃的饵料鱼,无意间发现稻鱼种养循环后,鱼生长很快,营养丰富,同时水稻品质得到改善,产量提高。

他说,从2018年首次在什邡南泉镇试验到今年先后在当地马祖镇、马井镇建立了19个点,稻田灌溉覆盖面积超过3000亩。通过前两年的试验,在50天的养殖周期里,鲶鱼、稻谷的质量、产量与以往相比均有所提升。

采用新型稻鱼种养循环技术除了改善水稻品质产量外,还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户收益。什邡市马井镇政府党政办工作人员严帅介绍,高安友在欢喜村使用的养鱼设施均是政府投资的,相对应的是高安友每使用一次,需要支付投资额 8%的租金给村集体。此外,使用农户的稻田水,需要支付每亩200元的水费给农户。

下一步,高安友打算在这些笨重的白色“鱼缸”上做文章,进一步优化养鱼系统。他说,到稻田晾晒时,50天养鱼期结束后,这些白色“鱼缸”将全部回收,土地也将还耕。明年将采用便于收纳的帆布盆子。

在各乡镇的支持下,高安友规划2021年将再增加养鱼点位,届时将把稻田覆盖面积扩大到15000亩。同时,随着 “稻田工厂节约化养鱼系统”的成熟,科研院校、企业也纷纷找到了高安友,希望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高安友也积极接纳,希望将这项技术推广开来。(记者 张伟)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