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是贯穿城乡基层依法治理的一条主线,制度创新是推进城乡基层依法治理的实践特质—— 深化“一核五治”德阳实践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制度再创新

“现在乘电梯安全多了,以前雷雨天经常出故障,跟物管公司反映多次都没有解决,这次电梯修好了,而且没有再交维修费。”说到这里,东汽馨苑业主张光元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告诉记者,此前维修基金没有划归业委会管理,小区电梯多次出现故障,但因在维修费用方面一直没有跟物业公司达成共识,所以迟迟没有彻底解决。现在维修基金划归小区业委会,实现民管民用以后,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德阳经开区旌东街道乐安社区所辖东汽馨苑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存在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突出、管理难、服务难、自治难的问题。传统的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在这里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乐安社区给出了自己的破题思路: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物业党建联建,探索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相互融合的基层依法治理实践之路。

“总结新时代城乡基层依法治理实践经验,做好‘一核五治’再创新,有利于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据市委依法治市办主任、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春平介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近年来,市司法局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全省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提供德阳智慧。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 探索“一核五治”再创新

“以往我们这里治安环境太差了,晚上出门都小心翼翼的。”什邡市皂角街道鼓林社区居民陈女士说到,由于人员素质偏低,法治建设不全面,经济纠纷、个人矛盾突出。

近年来,针对上述诸多问题,什邡市司法局协同鼓林社区积极探索新的法治建设模式。“我们通过互联网+思维,把法治建设搬到网上,有效地推动了普法教育的开展。”鼓林社区书记张田有介绍道,“通过社区基层党组织成立普法宣传小组,参与社区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群等互联网云宣讲平台的建设,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普法教育。发布公众号普法推文64条,开展微视频讲座300余场次,有效解决经济纠纷350余次,普通矛盾纠纷下降78%,鼓林社区成功创建为‘什邡市法治示范社区’。”

目前,鼓林社区通过对“一核五治” 模式的再探索,结合社区实际情况,通过基层党组织搭建互联网党建普法宣传平台,有效发挥了互联网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法律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了“智治”与“法治”的融合,为基层治理探索出了新道路。

“你看嘛,这个就是我们这里的年画新作品,不仅把传统的家风、家训画上去了,还有最新的法治建设作品。”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村主任徐晓燕介绍,绵竹年画素有“四川三宝”之美誉,更是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随着年画村旅游业务的持续开展,提高村民法律意识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村级基层网格化管理”,以院落为单位设立院长、点长、组长,将基层党员组织起来,年画村积极探索培育人民群众身边普法员、民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三员共治”新模式。

为加强基层党建和依法治理工作,年画村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充分结合,聘请法律顾问针对村上普通村民,开展普法讲座462场次,素质教育课堂 100次,村民纠纷下降90%,实现文创产品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形成了“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德孝记心头,致富有盼头”的新农村气象。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市司法局积极开拓思路,充分吸收“一核五治”模式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通过治理理念、方式、手段上的再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一核五治”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之路,助力德阳在城乡基层依法治理制度创新中走在全省前列。

群众“唱主角” 村民议事激发共建合力

走进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西蜀柚乡”文化广场上的村民议事宣传牌。“就地化解矛盾,确保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这正是‘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所在。”星光村党支部书记刘刚介绍。

据了解,星光村在全国率先推行 “村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该制度坚持以定向原则,规范村民议事代表推选工作,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定向推选议事代表,代表定向联系服务对象,改变了以往 “代表不知道我为谁代言,村民不知道谁为我呼吁”的局面,畅通了村“两委”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在“四好”村建设过程中,开门见坟头成为改善环境的阻碍,通过议事代表全组思想动员,星光村仅用了4天时间就平整了全村186座坟头,通过广播会、坝坝会、代表会等宣传,促进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做到连续11年零上访,连续9年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实现全村年产值6000余万元,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走进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在村口,有近百把藤椅整齐排列的村民议事厅首先映入眼帘。4月16日,这里刚进行了一次“棚花村旅游景区环境提升行动”专题协商。

据了解,自“协商议事会议”平台启动以来,由普通村民、党员、人大代表组成的协商议事会成员进院落、到田间,重点走访收集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问题共计50余条,每条都是群众所盼所愿。棚花村以协商议事会议为平台,推进以党建为龙头,产业为支撑,自治、法治、德治,治乱、治脏、治违,三大工作机制的“1+1+ 6+3”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民主自治、村民自主的基层依法治理路径,走出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推广“四点四级”“三能”工作方式  构筑公共法律服务微循环体系

走进市区华庭阳光小区,一路的草坪中点缀着法治漫画景观,内容是以宪法、食品安全、交通法规等为主题的法律法规条文。在小区活动广场更是布置着法治拼图漫画和法律顾问信息公开栏。

近年来,市司法局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统揽司法行政工作的总抓手,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四点四级”“三能”服务理念已转化为工作方式。通过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以普惠为民为出发点,以实体平台建设为着力点,以“3+ X”功能优化为结合点的“四点”格局,配合建立以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小区(院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单元(楼栋)公共法律服务公示牌的“四级” 着力点,实现“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打造出覆盖全市范围的公共法律服务微循环体系。2019年7月, “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的成功做法已上升为司法部对全国公共法律服务的具体要求。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四点四级’全域覆盖,为人民群众提供集中、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本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县(市、区)、经开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5个,小区(院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217个,悬挂法律顾问公示牌2800余个,全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后的1186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将在7月底前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

“现在真的太方便了,有什么法律问题要咨询,在社区就能找到律师帮我们解答。”家住市区西沁苑小区的陈女士介绍道。

市司法局通过建立“德阳市四级法律顾问服务体系平台”,将所有律师、法律工作者的联系电话都在便民中心墙上公布,将法律顾问的基本信息纳入 12348 法网平台,实现监管网络化,建立居民、村民依法办事维权的基层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创新“三书模式”开展大宗农产品、闲置农资、民宿经营权流转等,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交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基层依法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陈春平认为,城乡基层依法治理能力是检验区域城市管理的重要标尺,在目前的城乡基层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巨大的探索空间,如何在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实现提升,提炼出新的基层依法治理制度,是一种新思路、新尝试。市司法局将在探索基层依法治理有效途径的路上继续前行。(杨凯 张志鹏 记者 张进才)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