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七十载 德阳与祖国同行

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回望历史,你会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德阳始终与祖国同行、与四川共进。一步步走来,德阳人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奋力推动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建市以来,德阳经济实现“六连番”,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市之初的16.7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2213.9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由全省第7位跃升至第3位。

德阳各县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十八兵团发动进军西南的作战。

1949年12月21日下午,十八兵团第十五军五三九团一营三连打垮国民党第七兵团残部及罗江“反共救国军”“游干班”“模范队”等地方武装,22日拂晓解放罗江县城。12月23日,十八兵团第六十军五九三团二营进入德阳县城,对德阳县实行军事接管,德阳县和平解放。12月23日,六十二军一八四师骑兵营进驻绵竹县城,绵竹县和平解放。12月23日,五五○、五五一团达到什邡城东门,国民党投诚起义部队和县政府派人与五五○团取得联系,五五○团进驻什邡县城,什邡和平解放。12月26日,六十军一八○师进驻广汉,广汉和平解放。12月26日,六十一军刘聚奎独立师进驻中江县城,刘聚奎师长在中江县女子中学宣布中江县解放。

德阳各县解放,开启了德阳发展的新纪元、新篇章,从此德阳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

两次工业区建设

1956年3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筹备建立420厂(今成都发动机公司)、711厂(后迁山西侯马)、776厂(后迁山西侯马)、780厂(今四川长虹公司)和航空工业学校以及三个航空工业技术学校(后迁成都),开始在德阳县城周边的孝感、天元、西新乡(后划归孝感、天元乡)进行地质钻探,选择厂址。同年9月26日,四川省委确定在德阳县建立工业区,并决定组建德阳工业区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德阳工业区建委),重点建设航空、电子工业。1957年9月19日,原定在德阳筹建建设项目推迟,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撤销中共德阳工业区工委和德阳工业区建委。1958年8月2日,中共四川省委下发通知,批准成立中共德阳工业区委员会,德阳工业区第二次设立。1958月10月13日,德阳工业区党委在德阳城南(西南重型机器厂北)举行隆重的工业区建设动员大会。

1960年7月,根据省委决定,德阳工业区党委、建委停止办公。德阳两次工业区建设把德阳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带进工业文明,德阳地区一跃而成为国家的大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

1965年1月,德阳所在的四川省绵阳地区被国家确定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第二重型机器厂和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被确定为复建项目并列入三线建设打歼灭战项目。1965年5月2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东方汽轮机厂的建设定在绵竹县汉旺镇,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包建。

三线建设期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一批三线企事业单位在德阳及周边建设配套,形成配套集成效应。1965年7月,由上海新业电工机械厂一分为二迁德阳,利用东方电机厂铸工车间为主厂房,建成东方电工机械厂。为加快四川盆地进行的勘探工作,1965年3月5日,第二物探大队从辽宁省调入德阳。为充分保证四川三线建设对各种新型建材的需要,1970年3月,上海耀华玻璃厂部分迁建德阳,在德阳县罗江镇筹建四川省玻璃纤维厂,后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玻璃纤维企业。1971年,四川省树脂厂由简阳县养马河迁至德阳县罗江镇。此期间,相继新建、迁入德阳的三线企事业单位还有四川省钻采设备厂、四川省东方轴承厂、四川省矿山机械厂、地质部141大队、第二机械工业部282大队等。

德阳布点建设的三线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占全国二十分之一。大规模的工业区和三线建设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了雄厚基础。

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

1978年1月,广汉县委从改进劳动管理、经营管理着手,在金鱼公社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生产责任制试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金鱼公社粮食增产500万斤。

1980年9月,广汉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正式挂出“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广汉因这两项壮举,被誉为“四川农村改革的发端、全国农村改革的先导”,蜚声海内外。

广汉在全国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取消人民公社,都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它们不仅为当时的全国农村改革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为新时代我国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德阳建市

198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地方党政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实行市带县体制。

1983年1月30日,德阳县、二重、东电向省委呈报《关于建立德阳市的报告》,1983年2月18日,13家单位提出《关于德阳地区体制改革的建议》,1983年3月15日,呈报《关于再次请求建立德阳市的补充报告》,1983年6月,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建立德阳市的报告》,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83】国函字156号《国务院关于四川省设立德阳市批复》同意设立德阳市。德阳市驻德阳城关,辖城区街道办事处、汉旺镇和旌阳、城区、八角井三个公社,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成都市的广汉、什邡两县划归为德阳市管辖。

从此,德阳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统一行政区。德阳是四川第一批省辖地级市,德阳建市翻开了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三星堆考古发掘

1986年7月至8月,广汉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相继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共计1720件。

作为集群呈现的三星堆及其出土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全方位认识古蜀社会和探索上古社会概貌的重要社会价值。三星堆遗址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相继被发现,为世人进一步认识巴蜀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

大件公路建成通车

1989年1月17日,中国当时设计承载能力最大、四川省标准最高的高等级公路大件公路北段(德阳至成都)建成通车。该路段投资1.46亿元,始于成都天回镇,止于德阳市,全长51.67千米。

大件公路是全国一条唯一以运输物品来命名的公路,也是全国唯一为运输大件而修建的公路。大件路始建上世纪80年代,其后修建开通其他各路段,全长407公里,主要由德阳至乐山245公里、乐山至宜宾162公里,岷江航道和乐山斑竹湾大件码头三部分组成。

大件公路原按荷载汽-超20级,挂-120级设计,按日本642吨载重及法国威廉姆719.4吨载重车验算,可承载最大单体货重440吨(车货总重720吨)。2003年为满足单体重量497吨的国产三峡转轮的运输,加固改造升级为单体500吨。

2009年,为确保单体重量超过800吨的彭州石化设备运输安全,改善四川省大件运输难,同时为重装产业未来发展与运输需求预留空间,四川按照单体1000吨级荷载标准对大件公路进行加固改造。2010年加固改造完成,大件公路承载能力完成了历史性的“三连跳”。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德阳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大地震灾害。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德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组织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抢险救人,争分夺秒救治伤员、抢修基础设施、防治次生灾害,切实保障救灾物资和资金。

2008年10月,市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制定“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9月灾后恢复重建投资完成额和完工项目均达到规划总数的85%左右。

2010年5月6日,省委、省政府在绵竹市汉旺镇召开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集中交流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援建的成功经验,研究灾区下一步重点工作。截至2011年8月15日,全市5489个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5223个,完工率95%,投资1487.1亿元,占总投资的94.8%。截至2011年9月30日,除香港特区政府援建的德(阳)阿(坝)公路绵竹段、澳门特区政府援建的德阳市口腔医院等项目外,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成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2013年1月6日,国内首个“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德阳挂牌,授牌方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还与德阳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发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的优势、经验,提升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全国60%的核电产品、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50%的大型轧钢设备、20%的大型船用铸锻件由德阳制造,德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

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基地

2004年8月,德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的决定》。决定提出,力争在3至5年内建设6所高职院校,10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职校;10个示范性专业,中职在校生达到4万人以上,高职院校在校生达3万人以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40万人次以上,培训城镇从业人员10万人次以上。

2007年,德阳成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2010年,成为全国唯一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15年,成为全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

入选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2014年11月5日,德阳被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成为四川首个、也是本次唯一入选的示范城市。这是德阳建市以来争取到的申报时间最长、含金量最高、资金量最大的单体项目。在2015年至2017年综合示范期内,德阳获得了中央财政约15亿元的综合奖励补助资金,中央现有政策也将向德阳倾斜。

根据计划,德阳围绕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产业低碳化、建筑绿色化、交通清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服务业集约化等方面选择重点项目,开展节能减排治理工作,确保了2015年超额完成“十二五”年均节能减排目标25%,2018至2020年,至少完成“十三五”平均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2015年9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方案》确定四川为试验区之一,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事关德阳长远发展,为确保中央和省委赋予德阳的任务,德阳坚持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一号工程”,扎实抓好改革试验9类清单落实落地,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攻克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瞄准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突破了重大装备智能制造、航空与燃机、清洁能源、石墨烯等4大领域204项技术,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实现1130亿元,居全省第3,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2016年,全市发明专利1700件,增长132.1%。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牢牢把握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先机,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探索总结产教融合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专利权质押融资等13项改革经验,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出台领军人才“1+3”政策,建成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国际服务中心。中国二重司法重整的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10大典型案例,德阳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入选四川创新改革10大案例。

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永久落户德阳

2017年9月26日至30日,由德阳市人民政府、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广汉市人民政府、德阳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2017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广汉机场和德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成为首个永久性落户德阳的国际展览活动。首次航展期间观展人数30余万人,现场签约项目28个,签约金额230亿元。

打拼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

2018年7月,中共德阳市委八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德阳市委关于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决定》指出,德阳在环成都经济圈中战略地位突出,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责任重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首次明确德阳为环成都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前所未有地赋予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推进成德同城化突破等10大战略任务。德阳围绕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这一战略定位,着力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四张名片”。(记者叶斌综合报道本版史料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提供)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