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计划(草案)报告

2019年1月8日在德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朱伟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突出抓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攻坚、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工作,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好于去年同期、年初预期,地区生产总值晋级“2000亿俱乐部”,完成2213.9亿元,增长9%、超年初预期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11.6:48.1:40.3优化为11:48.4:40.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全市经济持续向好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0.8%,超预期目标1.3个百分点。传统优势行业贡献突出,机械行业增速达14.2%;部分战略性新兴行业快速增长,高端装备制造增长33.1%。企业产能有效释放,工业用电量81亿千瓦时、增长14.4%,天然气供给量14.5亿立方米、增长5.8%。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137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00亿元、增长14%,利润总额230亿元、增长20%。园区建设水平再上台阶,德阳经开区获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绵竹经开区成功升级省级高新区,德阿生态产业园即将获批省级经开区。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899.5亿元、增长10%,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前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较快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520亿元,居全省第四位,中江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示范县、北新冷链物流(国家级)示范项目等载体建设顺利;农村物流配送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4个、快递乡镇网点466个,乡镇覆盖率达100%、村级物流网点覆盖率达80%。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85亿元、增长35%,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月季展、第二届中国绿色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43.3亿元、增长3.7%。粮油生产实现双丰收,粮食总产量194.9万吨,油料总产量24.8万吨、增长0.6%;肉类供应稳定,总产量34.7万吨、增长1.8%,生猪出栏306.8万头、增长1.1%。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7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09万亩、高标准农田70.34万亩,八角水库正式竣工,华强沟水库、石泉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二)三大需求支撑有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项目投资顺利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5.9亿元、同口径增长12.4%,全面实现省下达目标任务,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727.8亿元,增长18.4%。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大幅增加,总数达308个。23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0%。成功举办4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累计新开工项目278个,总投资984亿元,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深兰科技西南总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落地建设。

城乡消费持续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20.6亿元,增长12.5%、超年初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7%,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城镇消费513.3亿元、增长12.4%,乡村消费307.3亿元、增长12.5%。消费市场持续拓展,积极参与“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等重大活动,开展各类展会促销活动4600余场次,参与企业5200余家次。

对外贸易企稳回升。进出口总额完成126.8亿元,增速实现由负转正、达21.9%,其中出口总额92.8亿元、增长31%。全年共组织180家企业参加“万企出国门”活动,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60家。

(三)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财政金融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7.6亿元,增长10.7%、增速超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GDP比重逐步回升,由去年的3.2%上升至3.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20.1亿元、比去年净增238.2亿元,其中居民住户存款余额1710.5亿元、增长11.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59.4亿元、比去年净增171.26亿元,其中居民住户贷款余额445.7亿元、增长23.6%。贷存比有所提升、达53.7%,较去年上升1.8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逐渐增强。R&D占GDP比重达2.69%,稳居全省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加快,新增42家、达171家,实现产值1300亿元、增长10.1%。创新平台更加健全,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企业技术中心13户。创新活动更加频繁,举办“德阳创客”等双创活动30余场,德阳市科技企业孵化联盟正式成立,新增市级科技孵化器2家、创新创业载体12家,入孵企业850家,中关村海淀园成功入驻德阳创新创业孵化园,什邡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型县,旌阳、中江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四)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协作持续深化

成德同城化全面提速。顶层设计奠定新高度,成德同城化正式纳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规划》,成德眉资四市成功签订同城化协议,成德两地出台《成德同城化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规划编制取得新进展,《成德同城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交通互联互通实现新突破,天府大道北延线开工建设,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德阳—简阳段、德阳—都江堰段建设进展顺利,成绵高速扩容线成德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金快速通道全线建成通车;成德动车日开行80余列,发车间距平均18分钟,最快23分钟互达。产业协作迈上新台阶,成德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1户,工业产值达110亿元;三星堆与金沙博物馆联合申遗有序推进;德阳高新区与青白江联合申报综合保税区、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公共服务共享展现新气象,成德通讯资费同城已经实现,成德医保个人账户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成功开通,两市户籍网迁实现一站式办结。

德绵一体化正式启动。顶层设计初步到位,两市成功签订《加快推动绵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拟定合作事项(项目)42个。积极探索产业合作共赢模式,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合作事项研究加快。边界试验区建设初具雏形,罗江金山工业园和绵阳高新区边界区域合作探索加快。交通体系互联互通积极构建,成德大道北延至绵阳等干线公路前期论证研究顺利开展,G5高速公路德绵段扩容即将挂网招商。

“大德阳”格局初步形成。全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2%。“四位一体”城镇体系建设全面发力,成功入选省级“城市双修”试点市,中心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1.31平方公里,160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6亿元,卫星县城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百镇建设行动”稳步开展,完成基建投资7.29亿元、产业投资16.43亿元;省级“四好村”建设成效明显,建成95个,新(改)建农房5079户。市县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实施德罗、德中等重点项目21个,完成投资61.2亿元。市县园区共建扎实推进,成德工业园正式挂牌德阳经开区东区,罗江金山工业园正式挂牌德阳高新区北区。广汉撤市设区正式启动。

(五)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发展活力持续显现

全创改革收官在即。国家授权的29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省委省政府赋予的50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新入选国省级经验4条、入选总数达7条。强化经验复制推广,应用中小微企业出口保单融资补偿机制,累计办理业务142笔、放贷1.86亿元、支持出口规模达114亿元;应用商标估值银企协商模式,为20户企业授信贷款4.88亿元。军民融合发展得到加强,新增军品生产资质企业33户、达83户,新增认定军民融合企业43户、达101户。科技经济融合取得突破,巨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纳米氧化锆产业化等187项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东汽50MW重型燃机、CAP1400国核示范项目等“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取得重大进展,累计转化科技成果项目132个。

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过剩产能基本破解,全市钢铁总产能控制在150万吨,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控制。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立,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降税减费政策全面落实,累计降税47亿元、取消或停征收费项目76项、减费1.8亿元,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降低8分/千瓦时。金融领域重点风险防控稳步推进,政府债务清理和融资举债规范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地方金融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补短板工作持续推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不断加强,脱贫攻坚、教育等关键领域保障水平积极改善。

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确权工作基本完成,中江完成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旌阳、什邡入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全市、联网全省的市县乡三级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德阳所累计成交项目566宗,交易金额突破10亿元;探索农村闲置农房租赁,在全国首创“三书模式”并完成全国首例闲置农房使用权规范流转,共完成9宗实际交易。

重点改革稳步实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推行投资项目“一窗进出、受办分离”全程代办模式,实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推动政府职能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全程服务”转变,在旌阳、罗江、广汉、中江等地积极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金鑫公司“人资分离”改革试点稳步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银税互动”“信易贷”等信用激励范围扩大,失信联合惩戒稳妥推进,城市信用排名连续13个月保持全国前百名、省内前三名。

开放合作成果丰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特变电工、宏华石油等优势企业实现“走出去”发展,挺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优势企业数量由118家增加到140余家。开放合作平台更加完善,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开通运行,与成都国际铁路物流港结成姊妹港,与广西防城港和钦州港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苏州缔结友好城市,缔结友城累计达36个,新签署各类共建协议20余项。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新签约项目135个、总投资额1159亿元,成功招引百亿产业项目2个,到位市外资金740亿元。

(六)环境治理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圆满通过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分别达40.5%、94%。大力开展沱江流域治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560家、磷石膏堆场20处。磷石膏综合利用基本实现产消平衡,什邡磷石膏堆场综合整治经验在全国推广。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推进,实施重点流域治理项目230个、完成投资63.5亿元。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率达57.1%。环保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38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秸秆全域综合利用有序推进,广汉、什邡成功纳入全省首批试点。

绿色发展再上台阶。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单位GDP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超额完成降幅1.5%的省下达目标,能耗增量控制在省下达的40万吨标准煤目标范围内。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建设圆满收官,连续三年获国家考评优秀,累计获国省考核奖励资金15.9亿元、支持节能减排项目906个,实施四川华磷磷石膏综合利用转化ECP高强板项目(一期)、绵竹光大生物质垃圾焚烧发电一体项目等典型示范项目411个。退耕还林成果持续巩固,全市林地总面积258.4万亩、森林蓄积量135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4.8%。空气质量持续提高,优良率达77.9%、较基准年提高4.9个百分点,PM2.5浓度较基准年下降21%。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开工建设幼儿园9所、小学5所,28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德阳天立学校顺利建成并实现新生入驻,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基本建成,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什邡校区、四川现代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成都外国语学校(北区)启动建设;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市”争创工作积极开展。文化事业不断强化,成功举办三星堆戏剧季、“一带一路”川菜川剧国际文化周等文化活动,“三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卫生服务能力增强,蝉联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罗江医院集团”县域医共体模式成为全省经验,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基层下沉,县域内就诊率居全省首位;电子健康卡市(州)首发,“健康德阳APP”正式上线,什邡、绵竹率先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积极开展。

民生保障全面提质。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65%,省定10大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16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83元、增长9%,农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升至48.5%、比去年提升0.4个百分点。城镇就业充分,新增就业4.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控制在4.2%的预期目标内。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险种综合参保率达95%。不断完善从学前教育至大学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为36万余人次提供各类资助共计3.25亿元。脱贫攻坚扎实开展,全市减贫1.31万人,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指标3116人,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2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总体说来,2018年,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这是市委科学谋划、坚强领导的结果,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全市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的结果。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振。工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传统产业行业分化严重,化工、纺织服装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有限,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1.7个百分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年停产企业达135户、退规企业达114户。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仍居主导地位,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培育不足,支撑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大项目引入不够、储备不足、规模不大等突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建筑业发展滞后,本地建筑企业资质普遍不高,一级施工企业仅31家,尚无特级资质龙头企业。

二是需求侧支撑有待进一步强化。项目支撑性不足,新开工项目数量大幅下降、仅1102个,比去年减少131个、下降10.6%;项目投资规模偏小,项目平均规模仅为1.3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亿元。消费潜力有待深入挖掘,城市商业综合体数量有限,高端消费供给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50%。进出口显著承压,中美两批加征关税商品清单中,涉及全市商品8.31亿元,益海粮油、四川宏华、四川龙蟒等外贸龙头企业受到不同程度冲击。

三是经济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未能完全同步,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0.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增长缓慢,占GDP比重仅为5.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万人专利授权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质效指标有待提高。

四是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优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氨氮、总磷等环境容量指标有限,严重制约部分项目落地实施;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磷矿石开采企业一次性全部关停,磷化工企业目前仅靠存量原料生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有限,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高速公路、铁路人均路网密度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尤其是公办园学位缺口较大,城乡间、校际间教育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大班额问题。高端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品牌、城市公共艺术精品等重要文化元素缺乏,三星堆古蜀文化等资源开发有限,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公共医疗服务仍需加强,与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尚有差距,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艰巨。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目标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倾力打拼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的强基之年。全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六稳”“四张名片”“七大行动”“三大攻坚战”,扎实开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左右、9%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3%——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

(一)聚焦现代产业,壮大经济实力

力推工业转型升级。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5+5+1”产业体系。提质振兴五大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建成一批国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400亿元、增长13%。加快发展五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燃气轮机、通用航空等高端装备产业,石墨烯、玄武岩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力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达24%。加速培育数字经济,引导企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布局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重大项目,建成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8个;加快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着力完善智慧工业管理云平台,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4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5%以上。强化园区建设,支持广汉工业集中发展区争创省级开发区,启动新一轮省级开发区扩区调位,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新模式。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50户。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建设服务业强市。加快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以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为依托,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电子商务集中发展园区,持续推进中江、罗江国家(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旌阳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县建设,全年电子商务经营实体达1.2万个、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800个,电子商务交易额完成650亿元。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全力推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建设,加快物流园区节点、城乡配送、冷链物流等重点工程建设,初步构建“1+5+5+N”的市域物流节点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以德阳现代金融产业园为依托,持续开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业务。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深化与成都、环成都经济圈城市在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积极培育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热点。加快构建“一城、两带、一环、三廊”全域旅游格局,重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搭建文旅产业融合新平台,构建“旅游+文化+商业+服务+健康”产业模式,建设绵竹“年画+年俗+年趣”、罗江“三国文化+体育竞技”等体验式文旅项目,助推三星堆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全年实现旅游收入460亿元。

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着力乡村振兴,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现代农业布局,依托“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专合社”模式,打造“双圈层”农业产业带,规划建设350公里外环现代农业产业带和150公里内环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带。加快构建“25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2个主导产业规模,发展5大特色产业,建设3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1个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和2—3个省级农业园区。实施品牌兴农,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50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产值740亿元。

做大做强建筑业。扶持建筑企业升级创优,促推行业加快发展。支持建筑企业升级升位,建立重点扶持企业名录,全年力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各增加2家,总数分别达23家、10家。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以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集团,加快组建“德阳建工集团”。拓宽建筑企业施工领域,鼓励本市企业与国、省特级企业联合竞标,参与市域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积极承接市外项目施工。稳妥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力争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474亿元、增长15%。

(二)聚焦民营经济,增强发展定力

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对标国、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全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6条措施。开展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春风行动”,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以上。放宽准入限制,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负面清单,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做大主体规模,支持“个转企”“小升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高成长型”企业,新增省级民营100强企业2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万户。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依法依规减税降费,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负减压。严格执行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取消缴纳没有依据的保证金。降低用工成本,积极落实国、省阶段性降低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费率政策,养老、失业保险用人单位缴费率分别下调至19%、0.6%。

缓解企业融资困境。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广应收账款、专利权等创新金融产品,形成“投、保、贷”联动。强化银企对接,加强协调服务,适时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对符合授信条件但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鼓励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对在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在新三板、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一带一路板、军民融合板挂牌的企业给予奖励,新增上市企业1户。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市场化方式建立产业投资基金。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打造平等竞争、“清”“亲”政商、高效透明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工作模式,全面实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全程代办机制,试行容缺预审、容缺补齐制度,项目建设供水、供电、燃气、排水、通信等附属设施报装,可与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核同步进行。净化市场环境,清理、废止现行排除、限制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各项规定。

(三)聚焦区域协同,提升发展合力

持续深化成德同城化。加快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主干发展,着力实施成德同城75项重大合作项目及重点合作事项,推动成德同城化率先突破。加强规划协同互融,完成《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编制《成德同城化五年发展规划(2019—2023)》,构建全领域全覆盖的“1+N”规划体系。加快交通互联互通,围绕打造环成都经济圈通勤最佳城市,着力构建“7高8快9轨”成德综合交通体系,力争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德简段建成通车、天府大道北延线完成总投资30%,开工建设成绵、成南高速扩容线等重大项目,继续推进成德动车公交化加密提速;完成连接成德主城区地铁专线市域铁路可行性研究,规划建设成德城际轨道交通。加快产业协同集群,打造成都龙泉山脉以北至德阳的制造业“黄金走廊”,建设万亿级高端装备产业带,谋划建设天府大道北延线产业发展走廊;研究四川自贸区成德片区协同发展,推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青白江物流港联动发展,探索成德工业园与淮州新城、三星堆与金沙遗址一体发展;年内力争成德工业园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达65户、产值达180亿元。加快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规划实施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整体规划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大气、水环境联防联治。加快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共建优质教育、卫生设施,探索成德公交、医保、社保、金融“一卡通”,打造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028区号共用。共推市场开放共享,深化企业互认互信,探索高端人才流动户籍互认;推动招商引资深度合作,主动承接成都产业转移。

积极推动德绵一体化。落实德绵一体化发展协议,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加快建设绵(阳)—中(江)干线公路,力推成绵高速扩容线德阳段开工建设,研究规划德绵快速通道、金堂—德阳—绵阳城际二线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公交化运营,力争实现两地间高峰时段发车间隔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建设川渝输气大环线元坝至德阳段项目。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共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建设边界试验区,共推罗江—涪城、绵竹—安州、中江—三台等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协作共赢,协同共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支持优质企业加强产品配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合作。共建优质公共服务,支持两地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交流合作,鼓励医疗机构组建跨区域联盟,推动人力、就业、社保服务协作。共治区域环境污染,强化大气、土壤、水污染联防联控,逐步统一环境准入标准。

聚力建设“大德阳”。强化全域统筹,提升市域内协同层次。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一主五副、两片三轴”城镇空间体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3%。提升中心城市影响力,规划设计并适时启动建设文化、商务、行政、市民“四中心”;加快建设“两区一谷一城”,重点建设北部“旌北新区”,优化提升南部“旌南新区”,加快打造东部“天府生态智谷”,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天府旌城”;争创全省“公园城市”试点,建成柳梢堰湿地公园(一期),开工建设五大湖区锦绣天府公园(一期),加快推动高铁景观中轴带、白鹭湖、旌南湖等城市公园前期工作,加快改造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实施“智慧之心”、智慧城管、交通智能化项目。推进市域交通互联互通,着力构建“三环多轴”市域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德罗城市干道,力争什德中快速通道开工。支持罗江加快发展,着力打造德阳北部新城。稳妥推进广汉撤市设区。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强化卫星县城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重点建设罗江金山军民融合小镇、天府(德阳)冰雪小镇等特色小镇。进一步完善市县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利益共享分成模式。

(四)聚焦改革开放,挖掘发展潜力

持续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成280项五年长期改革任务。巩固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成果,聚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经济、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建设,加快运用60余条国省全创经验,复制推广“1+N借资参军”等我市首创模式经验,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圆满收官。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上下功夫,增加有效供给;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人资分离”,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产投集团、建投集团等市属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营,全面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加快农业农村改革,推行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三变”改革、“三资”管理,推进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成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用联合奖惩闭环运行机制,实现联合奖惩发起、推送、实施、反馈的信息化运行。

夯实对外经济基础。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城市,垫厚对外发展基石。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推动“蓉欧+”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德阳—成都—钦州)常态开行,抓好德阳至天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德阳始发至贵阳及广州高铁、中江至遂宁高速等重要通道谋划建设。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加快建设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德阳园区)、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对外开放平台,与钦州港、防城港探索共建内陆“无水港”。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强化经贸合作,输出德阳品牌,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8亿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支持国机重装、东方电机、宏华石油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发展,搭建海外产销平台,输出产品、技术、标准。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活动,办好首届中国(西部)装备智造博览会、第二届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万企出国门”“千企行丝路”、西部国际投资大会等活动。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开展“产业项目招引攻坚年”行动,强化重点产业建链、补链、修链、强链和新兴产业引育、壮大。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壮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积极尝试政企合资方式招引重大项目。改善招商工作模式,建立项目招引市县协调机制,完善“市统筹、县落地”工作机制,组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搭建产业招商专班,构建“130”立体招商网络。全年引进3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14个,力争百亿产业投资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到位市外资金770亿元以上。

(五)聚焦项目投资,提振发展能力

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实施285个市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562亿元,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2%。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全面实行“领导联系制”“任务清单制”“秘书制”和“督办制”,推行“季度例会”和“三会一评”机制,深入开展“项目拉练赛”,探索建立重大项目“资金池”和“土地池”。加强项目策划和包装,构建接续不断、梯次推进、滚动实施的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对标国省投资方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力争成德轨道交通、德阳市第五代医院等项目进入国省投资“盘子”。

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破解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方式,推行“基础设施+产业导入+新城开发+利益分享”模式,探索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筹集、成本分摊新模式,深入推进停车场、文体设施等政府存量资产TOT融资。放开投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强金融对接服务,争取国家政策、开发性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参与项目融资,支持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优化项目投资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度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开展“信用+审批”应用服务试点,力争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时间缩短至70个工作日左右。坚持“简审批、重监管、强服务”理念,落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高效政务服务要求,推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章审批”服务。

(六)聚焦生态环保,展现环境魅力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加快建设幸福美丽家园。健全大气污染治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6.9%,PM2.5浓度控制在45.4微克/立方米以下、较基准年下降14.8%。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实施河(湖)长制,提升绵远河、石亭江等6大河流水污染防治水平,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1.4%。积极申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全面完成中心城区

黑臭水体整治。划定、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规范化建设。重点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置设施建设,建成绵远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天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实现所有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造农村户厕23537户,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量70%以上。狠抓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加快建设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巩固“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工作成果,完成分类整治。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加快建设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森林覆盖率达24.9%。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争创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推动全市经济绿色发展。推进循环化改造试点,深入实施德阳经开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启动什邡经开区、绵竹高新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推进磷石膏治理和综合利用,实现磷石膏“产用平衡”向“消增削存”历史性转变。加快建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推进省级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落地实施中国能源工程集团“生态产业新城”项目。争创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示范,加快200吨餐厨污泥处置项目建设,确保1300吨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投运,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突破70%。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进一步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发展。

(七)聚焦社会民生,增进社会活力

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实现除中江外全面脱贫。强化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扶贫,推广生产托管、订单帮扶等脱贫新模式,大力攻坚5200户、9709人脱贫任务。着力扶贫搬迁改造,全年易地扶贫搬迁9270人,改造农村危房5786户、农村土坯房37637户,解决2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

着力教育事业发展。持续完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逐步弥补学位缺口,新建幼儿园12所、中小学7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改善16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消除大班额55个。提高办学层次,着力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建成成都外国语学校(北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什邡校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引进高素质、高层次教育人才。对标新高考改革方案,加快实施普通高中教育攻坚计划。加快探索建立保障财政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着力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健康德阳”建设,聚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夯实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试点。实施“名医名院”工程,促进社会办医,加快推进市医院城北院区、市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6家医疗机构达三级医院标准。

着力文体事业发展。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实施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活动、赛事等“六个身边”工程,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申办第十五届省运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着力其他民生事业。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以上。实施就业工程,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各险种综合参保率上升至96%。加强社会帮扶救助,继续关爱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建设“德善之城”。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常委会有力监督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R&D:即科技研发投入。

“四位一体”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卫星县城为骨干、卫星镇为重要节点、幸福美丽新村为基础的全域城镇体系。

百镇建设行动:省委、省政府通过培育创建特色试点镇,全面推动小城镇发展,促进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提升的行动。

三书模式:指农交所在办理农村闲置房屋使用权流转中引入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的法律服务,对整个流转程序进行规范设计,对交易双方主体资格,交易标的闲置房屋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法律审查,在此基础上,由律师事务所出具《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处出具《公证书》,农交所出具《交易鉴证书》,以确保闲置农房依法依规流转。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国企剥离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和物业管理等社会职能,既有利于企业减轻负担,也有助于整合资源改善基础设施。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形成为动力,以信用服务行业主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支撑,以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作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

“散乱污”企业:指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存在安全、消防隐患和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等问题,以及工商、环保、土地、规划、税务、质监、安监、消防、电力等手续不全的企业。

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统一规定的教辅材料,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四张名片”:即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

“七大行动”:即创新引领行动、协调发展行动、开放拓展行动、乡村振兴行动、文化提升行动、生态优先行动、民生提质行动。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即“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公报中明确,主要包括: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多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大力促进“五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7高8快9轨”成德综合交通体系:“7高”指成都二绕、成都三绕、成绵高速复线、什茂高速、成绵高速扩容通道、成巴高速、成南高速。“8快”指成德大道、天府大道北延线、G108、旌江干线、德阳至天府国际机场快通(庐山南路延长线)、成新彭什快通、龙泉山旅游公路、中金简快速。“9轨”指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宝成铁路、成都经金堂至德阳市域铁路(接驳S2)、成都经金堂至中江城际铁路、环成都城际铁路、新都至广汉市域铁路(S10)、成德磁悬浮轨道交通项目(S11)、成华区经新都青白江至德阳市域铁路(S12)线。

“1+N”规划体系:“1”是成德同城化发展“十四五”规划,“N”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成德接壤区域合作等系列专项规划。

“一主五副、两片三轴”:一主,即德阳市中心城区;五副,即五个县级城区。两片,即东南部丘陵片区、西部龙门山片区;三轴,即“成—德—绵”“成—中—南”“成—什—绵”3条发展轴。

“三环多轴”市域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三环”,即德阳一、二、三环路。“多轴”,即德阳东、南、西、北连接各县区城市组团和周边地区的多条快速通道。

“5+5+1”产业体系:即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绿色建材五大主导产业+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

“1+5+5+N”市域物流节点空间布局体系:即以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为“核心”,成都国际铁路港口岸合作区、广汉小汉物流中心、什邡马祖物流中心、绵竹新市物流中心、中江城南物流中心为“五心”,德阳经开区服务站、罗江经开区服务站、广汉高坪服务站、绵竹什地服务站、中江仓山服务站为“五站”,若干社区、乡村物流服务点的市域物流节点空间布局体系。

“一城、两带、一环、三廊”全域旅游格局:“一城”即以文庙新天地及环旌湖都市休闲区、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为核心的主城区。“两带”即沿龙门山山地养生度假产业带、沿龙泉山山地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带。“一环”即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大环线,以德阳三环路串联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罗江各县市,并于主城区对接。“三廊”即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旅游黄金走廊、大九寨环线西线旅游黄金走廊、成德遂渝旅游黄金走廊。

“25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大主导产业”,即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生猪2个主导产业。“5大特色产业”,包括以中江丹参、白芍,什邡川芎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以什邡、绵竹猕猴桃,绵竹大马士革玫瑰,罗江贵妃枣,罗江、绵竹早熟梨,罗江、中江柑橘等为代表的花果产业;以广汉、什邡平坝蔬菜为代表的蔬菜产业;以什邡黄背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以中江桑蚕养殖为代表的蚕桑产业。“3个加工园区”,即建设罗江、广汉、中江3个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交易市场”,即建设广汉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市场。

“三会一评”制度:即一月一分析会、一季一会商会、半年一小结会、年度一考评会。

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以“一次性的承诺”改革“一箩筐的审批”,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建立起“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信用有奖惩”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TOT:是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移交—经营—移交,通常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一定期限的产权或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约定的期限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并得到合理的回报,双方合约期满之后,投资人再将该项目交还政府部门或原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

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即坚决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

三水共治:即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

责任编辑:李应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