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牢民生底线 筑牢幸福之基 | 我市“十三五”民政工作回眸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回眸过去五年,德阳民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民生工程新路径,各项民政事业迈上新台阶,一幅写满百姓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

基本民生保障能力提高 困难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420元、250元调整至620元、430元,上涨44.2%和72%。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探索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救助服务供给。

全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统一为不低于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分别达到806元、559元。每年为1.9万名特困对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约1.2亿元,其中集中供养5133人。

建立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心,打造“互联网+公益慈善”。市慈善会累计接收善款4947万元,支出善款5106万元。实施助孤项目10个,扶贫项目63个。

坚持福利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承诺,福利彩票累计发行销售24亿元,共投入福彩公益金1.66亿余元,用于老年福利、儿童福利、社会公益、济困帮扶等项目。

有序组织实施城市社区“阻击战”、民政机构“阵地战”、全民参与“整体战”。制定了“严、细、实、紧”的小区封闭式管理导则,建立“社区吹哨、部门(单位)报到”机制,增强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走访困难群众62358人,发放物资373.66万元。保障民政服务机构口罩8.42万个、防护服160套、红外额温计264个。

全市有25家社工机构、200余家社会组织(不含捐款捐物)参与联防联控。

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提升 特殊群体有了更多幸福感

实现全市84个乡镇(街道)、1186个村(社区)儿童督导员和名儿童主任全覆盖。机构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400元和900元。

我市列入全国儿童救助保护热线14个试点市之一。建成德阳市儿童福利院,加快推进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项目。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惠及困难残疾人2.6万人、重度残疾人3.6万人。

全市已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40家、床位14736张。为34.1万名7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已获保险公司赔付4320人、366万元。每年为12.66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4500余万元。

以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拓展婚姻家庭危机干预服务,服务对象调解成功率达到62%

惠民殡葬保障政策的对象范围拓展到全市户籍人口,保障标准提高到1000元,每年减免或补贴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家庭约1.8万个,年均发放资金1700余万元。社会公共墓地节地生态墓位占比接近50%。

基层治理活力迸发 社会力量有了更多参与感

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公益资源对接机制,已成功立项为老、助残、公益服务等项目127个。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已单建、联建社会组织党组织17家,建立功能型党组织22家。

全市188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社会组织总数达到2132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已跻身全省前列。

将社工专业人才培育纳入德阳市“英才计划”,已遴选社工菁英10名。建立社会工作者奖励机制,对通过职业水平考试的初、中、高级社会工作师分别给予600元、1000元、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试点对取证的社区工作者给予100元—300元的岗位补贴。

启动社工示范社区建设项目,立项项目16个,服务对象1.2万人次。全市持证社工从2014年的68人提升到647人,年均增长56.92%;社工服务机构已登记注册33家;登记志愿团体2131家,注册志愿者73.03万人。

圆满完成第十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顺利启动第十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在5个社区完成非户籍常住居民参加居委会换届试点。

村规民约有效做法被省委确定为“中江经验”在全省推广,“村民议事”经验入选中央改革办《改革案例选编》。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标识标牌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基层减负增效。

德阳市罗江区2017年11月挂牌,改变德阳“一市一区”的面貌。

高质量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村民小组优化调整改革,改革的“后半篇”文章相关工作有序推进。

19个市级部门牵头,组织实施28个调研课题,梳理出大中型支撑项目111个。

“一定三有”街道职能转变方案有效落实。“三+N”智慧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村(社区)待办站(点)有效覆盖,实现群众“身边事、身边办”。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德阳民政人将以“十四五”为新的起点,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永不懈怠的新时代奋斗精神书写民政工作新时代答卷,描绘出德阳民政工作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