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德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 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中共德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

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0年7月30日中国共产党德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坚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中共德阳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结合我市实际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以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和省委加快成德同城化发展决策部署引领德阳经济社会发展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科学回答了四川“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并赋予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等战略任务,为德阳全面贯彻落实国省战略、加快融入成都主干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德阳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抓住用好这一机遇,有利于放大优势、提升能级,进一步融入成都、重庆双城发展,提升德阳在发展大局中的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集聚资源、借势发展,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借势能、借资源、借渠道、借平台、借人才,重塑德阳竞争优势;有利于利用政策、突破制约,在交通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平台载体等方面获得更多国省政策支持,持续释放发展红利;有利于借鉴经验、走好路子,成都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探索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让我们少走弯路、减少探索成本;有利于共建共享、改善民生,加快推动区域内优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全市上下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贯彻落实国省战略贯穿到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环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城市能级,改善战略位势。

(二)牢牢把握总体思路。当前,德阳正处于战略机遇的落地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蓄势突破的窗口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坚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强化党建保障、法治保障,突出开放带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示范区,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方向引领,落实一个战略,即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全面融入成都主干,全方位对标成都、学习成都,在对标学习中提升境界,在共筑极核中提升优势,在融入主干中提升能级。必须坚持筑牢根基,强化党的建设和法治两大保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始终在正确道路上前进;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水平,为德阳高质量发展定向护航。必须坚持动能转换,突出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三大动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靠改革破解难题、靠开放激发活力、靠创新赢得未来,构建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系统,让德阳的 “开放度”越来越高、“朋友圈”越来越大、“创新力”越来越强,让改革开放高地迸发新的活力。必须坚持系统谋划,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美丽德阳建设、幸福德阳建设、清廉德阳建设六大工程,优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抓住关键重点,把国省战略转化为发展实效。

(三)奋力实现目标任务。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进一步做优做强“四张名片”,明确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奋斗目标。

——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示范区,让装备智造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响亮。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主动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高效集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推进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促进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果转化效益明显,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与成绵眉资等兄弟市州共同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建设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突出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公园城市和美丽乡村,使城乡生产配套更完善、生活条件更舒适、人居环境更优美、人文氛围更和谐,加快建设幸福美丽家园,让德阳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高品质宜居之城。

——建设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构建以三星堆为引爆点的集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为一体的全域文旅融合格局,加快融入“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大灌区”黄金旅游联盟,与成都、眉山、资阳共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彰显古蜀文化名城的文化展示力、价值诠释力、发展带动力、文明传播力。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城乡、倡导绿色生活,实现城乡环境“高颜值”、社会文明“高素质”、人民生活“高品质”。

在今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 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公共服务与成都的差距明显缩小,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协作共兴、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取得明显进展,同城化便捷通勤基本实现,同城化框架初步形成;到2025年,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分量进一步提升,对成都主干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与成眉资之间的城市功能更加协调、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圈更加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交通往来更加便捷、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到2035年,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形成成德全面同城化格局,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

二、构建高端引领、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扣装备制造、通用航空、医药食品、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五大产业,强化与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成都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坚持抓大育小,推进龙头骨干企业数字赋能,加快中小企业智能改造,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 技术,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裂变一批富有竞争力的新兴企业,引进一批支撑带动强的重大项目、能级水平高的重点企业,挺起制造强市的脊梁。对接“三区三带”规划,高标准建设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耦合,共建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支撑成都都市圈提升产业竞争力。

(五)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优结构、增主体、强供给、提质效,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专业化、融合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特色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会展经济等重点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集成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坚持品质化、品牌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夜间经济,推动中心城区分片区打造特色商圈和城市活力区,着力构建成都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功能区。

(六)推进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围绕打造成都都市圈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定粮食产能,增加绿色、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一批品牌化、特色化农优产品。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七)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坚持 “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动态完善“三图一表”,建立一个产业、一个功能区、一个行业协会、一支基金、一套政策、一个专班“六个一”工作制度,支持头部企业、专业运营商参与功能区建设,以产业生态圈为目标强化生产服务配套、生活功能配置,推动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专业发展、绿色发展,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强化全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优“资金池”“土地池”,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各类要素向产业功能区聚集,集中资源保重点、强龙头。

三、构建功能完备、网络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八)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坚持在双城经济圈、成德同城化大局中找准德阳城市定位,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坚定城市向南发展,构建“中心城区—城市新片区— 城市组团”城市空间体系,打造与成都通勤最便捷、交往最密切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区,构建支撑最有力的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板块。推动中心城区疏解转移部分功能,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抓好“城市双修”,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老旧小区改造、低端市场退出,增加绿地绿化、水体水系、湿地公园、公共空间、文体设施,构建“15分钟优质生活圈”。支持罗江在成德绵经济带中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增强承载能力,深化与旌阳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商的城市新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旌城,塑造“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城市形态,构建以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创新创意、旅游观光为主体功能的城市中央活动区,打造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样板区。支持天府生态智谷加快推进数字小镇建设,做强智慧创意、现代职业教育、医疗康养等核心功能,打造生态智慧新片区。支持物流港做强以冷链物流、跨境电商、城市配送、多式联运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临港商贸和临港型制造业,打造物流商贸产业新城。支持凯州新城主动融入成都东部新区发展,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和成都产业转移,打造成渝走廊新支点、成德同城新通道。支持德阳经开区扩容发展,与周边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支持德阳高新区主动融入金青新大港区发展,加快建设 “一湖六岛”科技产业新城。优化发展城市组团,支持广汉、什邡、绵竹与中心城区强化联系互动,加快同城化进程,打造高品质特色组团,共建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支持中江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50万人口的宜居县城,打造对接成都“东进”战略、支撑德阳发展的产业重镇、活力新城。提升建制镇、中心镇发展水平,打造一批产业指向明确的特色小镇。

(九)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实 “公园城市”理念,持续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形象改善、服务提质。突出规划引领,推动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规划全覆盖,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解决好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规划提升促进城市提质。加强中心城区和县城城市设计,明确片区发展策略、街区设计导则,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塑造特色风貌、彰显城市特质。推进城市“留白增绿”,预留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弹性、城市韧性。提升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等重大功能设施建设,高水平打造城市新地标和会客厅;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规划建设,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规划建设相对独立的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城市慢行特色线路,构建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加强城市历史风貌区、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以及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城市管理,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破解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

(十)加快建设大美乡村。打造美丽环境,强化乡村居住功能,推进乡村规划师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彩钢棚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造美好生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倡树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村美人和的怡人画卷。

四、健全改革创新、全面开放的动力机制

(十一)聚焦关键改革攻坚突破。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投融资体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知识产权职务发明权属及利益分享机制、产业功能区体制创新、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改革,推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做大做强国有投资主体,加快市场化改革、开放型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升质量效益,提高支撑能力。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深化广汉—青白江、什邡—彭州、中江—金堂、罗江—绵阳高新区等边界试验区建设,理顺市区两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共建、项目统筹的成本分担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民营企业松绑除障、降本减负,构建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长效服务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深化城乡基层治理、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十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全面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建立成德两地创新政策共用、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专项,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育能力,构建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创新人才体系。强化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应用场景、要素供给和服务监管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十三)协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全面融入成都城市道路、城市轨道、公铁空枢纽“三张网”,加快构建成德同城化“9高13快13轨”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加强与成都北站连接,积极对接成渝中线,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畅通直达长三角、珠三角的东向开放通道。加快推进成德两港共同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融入中欧班列大动脉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全方位高层次大开放格局。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特定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发展更高层次开放经济,建立全市统筹的大招商网络,完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统筹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 “飞地经济”模式,争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坚持“非禁即入”,扩大民营资本参与领域和范围。

五、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德阳

(十四)全面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强化成德生态网络共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中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销账。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源协同治理。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抓好沱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涉磷污染治理等,深化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治,共建沱江上游和凯江绿色发展廊道。打好净土保卫战,协同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

(十五)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绿化全川德阳行动,着力打通“绿廊”、构筑“绿心”、加密“绿园”,推动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田园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保护。加快高景关水库等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管理。抓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补短提质。

(十六)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预防制度、过程控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推进环境智能化、智慧化监管,推进与成都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提升联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处置能力。探索建立常态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倡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引导绿色低碳生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六、建设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幸福德阳

(十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持续增强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综合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优质多样发展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市,构建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积极引进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本地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深化与成都交流合作,积极组建教育联盟,协同建设成德眉资研学实践基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十八)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制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长效机制。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强与成都远程医疗、专科联盟等联动协作,积极推动与成都组建医联体,加快全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十九)织密民生保障网。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稳就业保就业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完善收入增长和分配机制,实现居民财富稳定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成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高品质发展康养产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促进公租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发展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事业、慈善事业和志愿者事业。

七、推进价值引领、彰显魅力的思想文化建设

(二十)守正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分析研判,坚决打好风险防范化解主动仗。持续推进新媒体矩阵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分类建立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旗帜鲜明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依法管网治网,探索建立成德眉资网络领域宣传联动、信息共享、应急协同等机制,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二十一)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抓好三星堆世界级文化 IP 保护开发,推动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整体推广、市场开拓,打造以三星堆为引领的巴蜀文明集中展示区。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人文资源的时代价值,以连接成都、三星堆和九寨沟的交通线路为依托,串联融汇文化遗存、山水田园、民俗民趣等人文自然景观,打造揽人文之美与山水之胜的精品旅游线和景区集群。培育“文旅+” “体育+”产业,推动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等新业态发展。

(二十二)推进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展示城市文明新气象。大力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继光精神,培育现代时尚文化元素,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城市文化韵味,塑造大气包容、创新实干、时尚精致的新时代城市精神。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开展县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造就一批文化大师,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扩大文化交流,推动三星堆、绵竹年画、德阳潮扇、德阳杂技等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八、构建民主团结、依法治理的法治良序

(二十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开展民主监督,围绕中心建言献策。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二十四)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坚持科学立法,推进文明行为促进、饮用水水源保护、违法建设治理、餐厨垃圾管理等立法,推动建立成德眉资协同立法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政府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公正司法,探索跨区域执法、司法协作机制,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推动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诉源治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

(二十五)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加强成德平安共建,推进信息共享、警务协作、平安联创,构建跨区域打防管控体系,建立警务“共同体”,全力护航“经济圈”。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牵引,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创新市域警务运行机制和城乡警务模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统筹推进“天网”“雪亮工程” “智慧社区”“智安小区”建设,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加大突出治安问题及治安乱点整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隐患排查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

九、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十六)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分层分类举办干部培训,用好 “德阳大讲坛”“成德眉资同城化大讲堂”学习平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常态化开展发展形势教育,把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政治训练与实践训练、领导水平与专业素养、培训培养与储备使用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二十七)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围绕强化“五个敢于”的担当精神,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体系。认真落实《2019—2023 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加强领导班子分析研判,构建 “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干部识别机制,把最合适的干部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到最关键的岗位。大力引进发现培养年轻干部,深入推进“墩苗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以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机制,健全干部考评体系和激励制度,开展“三比三看”,即比谋划、看特色,比能力、看项目,比作风、看变化,大胆使用政治强、敢担当、能落实、善攻坚的干部,激励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形成强大正能量。

(二十八)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坚持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围绕“一核五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示范创建引领,开展试点探索改革。实施党组织互联互动行动,探索建立成都接壤地区区域化党组织。扎实推进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以构建区域“大党委”、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积极推进村民小组调整优化,进一步优化职能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统筹推进机关、国企、“两新”等党建工作,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十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方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聚才” 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定重点产业人才特殊支持政策,统筹实施德阳“领军人才”“英才计划”等人才工程,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拓展 “用才”平台,深化成都平原经济区职称资格互认、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合作协议,加强成渝地区市校(院、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留才”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大力推行“天府英才卡· 德阳人才绿卡”制度,持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吸引人才在德阳“落地生根”。

(三十)加快建设清廉德阳。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快构建清明健康的政治生态、清正有为的干部队伍、清廉高效的营商环境、清朗和谐的社会根基、清新尚廉的文化风尚。切实加强政治监督,构建成德同城化发展“大监督”格局。严格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始终保持惩贪治腐高压态势,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反腐力度。探索建立“亲清政企通”平台,进一步促进干部主动服务经济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落实容错纠错防错和澄清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激浊扬清、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