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德阳制造”金字招牌 ——德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省委赋予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重大历史使命,我市吹响了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智造德阳”的进军号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获得新的强劲动力。

围绕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德阳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四化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强链育群、数字赋能 “三大行动”,增强制造业创新力、竞争力、引领力“三大能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去年,我市工业增加值跨入千亿大关、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省25.6%。“推动智能制造集群化” “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装备智造之都 工业“挑大梁”提升发展能级

因工业建市,以产业兴市强市的德阳,工业基础雄厚,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国机重装、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宏华石油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目前,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20% 的大型船用铸锻件都是由德阳制造装备,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以核电、风电、太阳能、潮汐发电、生物能、燃料电池等为重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正走上发展的快速通道。

近年来,德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升发展能级。坚持“基础在产业、关键靠工业、核心在制造业”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装备智造之都,“国之重器”让“德阳制造”更加闪亮,“工业挑大梁”实现新跨越。2019年,我市工业增加值跨入千亿大关、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省25.6%。今年,德阳积极应对疫情冲击,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工业增加值增速自3月触底回升,5月当月增长3.2%,工业用电量增长9.14%,工业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数字化变革 从“制造”到“智造”

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结合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德阳传统制造业迎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德阳不断推进“互联网+装备制造”、创新“C2M智能制造”、融合“制造+服务”,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得以实现,智能改造、智慧服务、智力支持不断跨越更新,量变而质变,“德阳制造” 逐步向“德阳智造”发展转变。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阳聚焦能源装备、冶金装备、石油钻采等领域,实施“互联网+”改造工程,启动全国首个“5G+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推动产品提质、技术提升、装备提档、管理提效。全市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1个,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45%,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达35%,东方电机、宏华石油和国机重装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实施 “万企上云”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建成“德阳装备制造工业云平台”、入驻企业4869家,累计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应用、共性公共服务、供需对接、研发设计等共享资源9279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90项。

东方电机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创建“互联网+装备制造”标杆企业,东方电机聚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效率提高48%、运营成本降低31.9%、产品不良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 57.3%。蓄势赋能高端装备制造,探索出一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为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注入新动力。

结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宏华石油、英杰电气等8家企业向集成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功转型。截至目前,德阳境内258家企业产品遍及“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贸易项目68个,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300亿元。

强链育群 打造1000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抱团发展,德阳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未来可期。抓企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抓产品创新优化供应链、抓产业融合提升价值链,德阳正在大力实施强链育群行动,通过铸链招商、“存量找增量” “嫁接裂变”等举措,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全市区域内产业协同配套率达40%、居全省第二。目前已形成1000亿级装备制造集群,到2022年将打造1000亿级产业集群3个。

近三年来,德阳先后招引发动机机匣制造全球第四的贵州航宇、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深兰科技等工业项目280余个,协议总投资达2000亿元,居全省前列。引进京东、百事、中国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超10个。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80余个,完成投资236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宏发电声宏发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宏华石油智能钻机试点示范项目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中国二重与国机集团重组上市、佰利联与龙蟒集团合建亚洲第一钛白粉生产企业、航天科工与宏华石油混改重组等等,在重大变革和历史机遇下,一批批龙头企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为德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抢抓“新基建”、“一带一路”和川藏铁路建设机遇,由中铁装备与德阳思远重工合作在德阳成立的盾构机总装调试生产基地,产品成功运用于国内首创矩形盾构、世界首创蒙华铁路马蹄形盾构、亚洲第一长隧大瑞铁路高黎贡山 TBM 等,成为西南片区结构件生产的中坚力量。下一步,还将发挥龙头企业高端引领作用,强链育群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厚植根基,发展 100家本地企业参与配套,招引核心配套企业落户德阳。

厚植发展土壤 打造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先行示范区

在迎来国家重大战略政策落地期、转型升级关键期、政策机遇窗口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德阳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重大机遇,突出供给侧改革这一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条、提高产品价值,着力打造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示范区。

区域协同发展正在德阳落实落地,乘势而起。与成都产业配套协作方面,中国二重、东方电气等企业已形成“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制造在德阳”的协同格局。国际铁路港方面,成都、德阳深化合作,共创国家开放口岸,港区铁路吞吐量增长14.4%,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率达100%。

依托150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德阳数字设备装备产业配套基础稳固,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元件、显示终端、5G设备、继电器技术、不间断电源等相关产业已逐渐形成集群优势,产业发展迎来新一轮变革。

作为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德阳对标国际一流,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厚植产业发展土壤。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推进“无差别全科受理”“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效率提升42.1%,率先在全省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一日办”,投资项目开工最短仅31天,营商环境和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全省第三,城市宜商竞争力西部第九。

在不久前召开的德阳市首届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大会上,德阳向全世界能人志士发出邀请——大力实施领军人才“1+3+N”政策,设立专项基金50亿元,对创新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已建和在建高端人才公寓2264套,设立3000万元智能制造专项发展资金。未来德阳,“新蓝领”数字人才基地蓝图徐徐展开。(记者 伍玲)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