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7月1日,2020上海国际医用消毒及感控设备展览会现场,来自四川德阳的纳米溶菌酶消毒液系列产品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这种天然植物提取的消毒产品被业界誉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黑科技”。这正是全市科协系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危机中脱颖而出的“黑科技”

7月3日上午10时许,在位于广汉市小汉镇工业园区的公司里,刚从上海飞回来的四川伊洁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天林,谈起此次上海之行特别欣喜:“收获很大,对在德阳发展产业生态链的前景很有信心。”

作为一名从事消毒杀菌产品生产、研发多年的民营企业家,李天林一直对行业的现状深感忧虑:传统消毒杀菌产品有着气味难闻、有刺激性、不能杀病毒等弊端。如果不能改变现状,极有可能被国外先进产品全部取代,这是国内行业的一个巨大危机。中科院过程所国际领先的超级细菌消杀材料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让李天林看到了“指路明灯”。

时间回到2018年。当年1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春风行动”,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春风行动”方案》。在这次 “春风行动”中,德阳助力工业创新服务中心引进了中科院过程所国际领先的超级细菌消杀材料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在德阳市科协、广汉市科协以及德阳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科技成果对接,中科院过程所超级细菌消杀材料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最终与伊洁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企业最终选择天然植物提取这条对人体无危害的技术路线,并与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联合技术攻关。

纳米溶菌酶消毒液系列科技新产品于2019年底获得成功,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获得了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唯一指定检测机构严格的检测,检测结果合格。“今年疫情防控初期,考虑到这个产品对防控疫情有所帮助,主管部门提前一个月通过了生产许可备案。”李天林说。

据悉,该产品之所以被业誉为“黑科技”,因为它不但可以杀灭一般常规的病菌,而且没有任何刺激味,是全国唯一可以对超级细菌进行消杀的植物消杀材料,具备普通材料不具备的功能——可以杀灭病毒。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帮助企业建立 50-100亿的产业生态链,纳入科技计划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专家“把脉”为企业开“处方”

无独有偶。今年3月初,得知作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的四川鑫利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遇到复工和转产难题,市科协积极协调解决该公司新投5条口罩生产线、1条防护服生产线的难题。针对设备安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专门组织机电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专家团队到现场协助设备的安装调试、协调该企业在罗江金山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复工复产顺利实施。目前,企业建成医民两用口罩生产线6条,防护服生产线1条,可实现日产口罩60万只,防护服5000套的产能。

四川鑫利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帐篷生产企业。今年以来,在市科协的指导下,企业加大了对创新的投入。经过德阳助力工业创新服务中心专家对企业实施战略发展诊断以及科技创新方向定位后,为企业开出引进帐篷发热材料、生产发热帐篷宾馆的“处方”。

该企业与成都恒达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成功,以其与德国合作研发国际领先的碳纤维电热膜应用到该公司今年要研发的政府采购发热睡袋、发热床垫新产品上,并形成双层或多层内置碳纤维电热膜发热帐篷的联合研发计划。据估计,该类帐篷宾馆在国内旅游投资市场需求在“十四五”期间将达到500亿元左右。

确保科技项目效益充分发挥

据了解,疫情防控以来,为帮助企业化危为机,市科协开展精准服务,协调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德阳市科创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搜集新冠病毒防治相关的诊断与检测、抗病毒药物、医用呼吸防护、环境消毒与废弃物处理等专利信息50余条,向四川逢春制药、依科制药等医药生产研发企业提供专利信息40余条,提供免费咨询服务200余次。该中心积极协调解决伊东新口罩紧缺、迪弗电工复工招聘工人难、卿发建材与成都天投建设疫情期间项目合作等问题。德阳市协同创新资源中心组织德阳市域内企业线上收看“疫情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讲座。

2015年4月,我市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10家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将“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工作纳入了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内容和实施四川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统筹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近年来,市科协协同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助力工程2.0”版,积极搭建创新载体平台、探索合作新模式,推进科技资源、研发机构、成果孵化项目等8项工作落地,取得显著成效。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的讲话精神,结合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工作,进一步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促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全国学会及院士专家工作站驻站院士专家等高端智囊资源,加强院士与企业的精准对接,推进进站院士与建站单位项目合作。持续组织“金桥工程”等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实施,做好项目的配套服务及实施管理,确保科技成果成功转化,项目效益充分发挥。结合省科协“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科技工作者(团队) “所能”与企业“所需”,实现科技服务智能精准供给、科研成果智能精准转化、科研项目智能精准承接,推动我市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抢抓成德同城化机遇,与国内国际产业投资机构以及科技资源合作,在全球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期,抓住发达地区产业外溢的时机,引进企业投资德阳并应用科技与市场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生态圈与创新链相互促进良好局面,助力德阳高质量发展。(记者 叶斌实习生 杨倩楠)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