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公益项目 为“星星的孩子”撑起一片天

孤独症儿童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其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治疗尚无特效药,目前最有成效的干预方法就是行为治疗干预。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德阳市残联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工作重点,今年5月以来,开始实施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公益项目,并首次将亲子同训融入康复救助中。

近日,记者走进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二区),作为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这里目前有13名孤独症儿童和家长在进行免费康复训练。

孩子和家长同吃同住同训

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二区)感统训练室,房间里响起清晰的童声。通过声、光、电的律动,在地面投影出足球和小光点,6岁的豆豆神情专注地看着地面上投影,饶有兴致地跟随投影运行的轨迹。每“踩中”一个光点,豆豆便发出 “咯咯”的笑声。而在几个月前,患有孤独症的豆豆还是他母亲陈女士口中“视听觉迟钝,控制不了自己行为和动作”的儿童。

据儿童康复师栗明明介绍,很多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感统训练可以促进大脑功能的改善,对增强自闭症孩子的身体意识、感知觉发展、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为复杂的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据悉,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公益项目的服务对象是2-7 岁的孤独症儿童,设置了9间教室,其中包括感统训练室、小组训练室、个别训练室、模拟超市等,配备了13名儿童康复师。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13名儿童和他们的家长采取亲子同训的方式,学习美工、桌面游戏、生活自理、小厨房、交通安全知识训练等 15门课程。

“孩子和家长同吃同住同康复,这是我们项目的特色和亮点,孤独症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康复师、家长双方的配合,让家长也掌握康复技巧和方法,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二区)主任陈彩云介绍。

让孤独症儿童学会与人交流

冬冬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刚出生的时候与其他孩子无异,但到了两岁的时候,妈妈发现他与别的孩子不太一样, “发起脾气来难以控制情绪,有自残行为,动不动就在地上撞头。”被确诊为孤独症后,她便带着孩子来到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启了陪护孩子训练的“孤独”之路。

独”之路。“他现在坐得住了,也有了一定规则意识,脾气比以前也好了很多。”冬冬妈妈说,孩子现在会数数了,会贴小豆子了,“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我都感觉特别开心。”

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中,按照孩子的轻重程度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帮助孤独症儿童减轻社交障碍,刻板的行为模式,提升语言沟通能力,学会与人交流。“他们可能 ‘听不见’、听不懂、无反应,在教室里到处跑,在为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老师要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让他们和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栗明明说,之前有一位小朋友对音乐律动课反应特别强烈,音乐一响就开始在地上打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现在可以安静地坐在一边,不会大声吵闹,这也是一种进步。”

在栗明明手机里,有一张孩子切豇豆的照片。“这是前几天一个孩子妈妈发给我的,孩子在课堂上学习切豇豆很感兴趣,回家就进行了实践。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是巨大的进步,对我们也是一种成就感的体现。” 提起这个情形,栗明明仍然很激动。

据了解,在为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市残联正在逐步建立孤独症行业技术的规范、标准和监管体系,开创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新模式,并对家长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

打造康复训练的试点和样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2019年,德阳市出台了《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通过精准对象、精准政策、精准监督、精准管理,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正是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市残联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应运而生,以此打造出我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试点和样板,成为我市第一家专业性强、设备较齐全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基地。

“事实上残联多年来一直在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通过不断地完善、摸索、健全,我们的康复师也在不断学习先进经验,探索出一套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康复运作体系,为制定孤独症康复领域的服务标准、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价等积累经验。”市残联副理事长陈文松表示,孤独症最佳康复训练期在 3-7 岁,孤独症儿童是最迫切需要社会进行 “抢救性康复和抢救性教育”的弱势群体。“此次我们扩大了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年龄范围,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展开救助,也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力,努力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使其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加持续。”(记者 李涵)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