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打造对口帮扶新样本——德阳力量助藏彝特产“走出来”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市对口帮扶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和凉山州越西县、金阳县、喜德县、甘洛县。

在全力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我市坚决扛起对口帮扶政治责任,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帮扶模式,在持续“输血”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深度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在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同时,攻克藏区彝区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贡献“德阳智慧”“德阳力量”。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消费扶贫,帮助藏区彝区实现特色产品销售收入17500余万元,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约675元。

共建扶贫产业园

让“土特产”变“畅销货”

在大凉山深处的越西县南箐镇河坎村,由旌阳区和越西县共建的旌越甜樱桃产业示范园去年收成不错。

南箐镇党委书记赵雄说,之前这里的农户种植的都是玉米等低附加值农产品,通过旌阳区援建的甜樱桃产业脱贫奔康示范基地,带动农户规模化种植高附加值的甜樱桃,还学会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预计基地达产后年收益50万元,带动贫困户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

在对口帮扶中,我市通过建园区促进规模化,提质量打造好产品,抓品牌实现叫得响,让贫困地区的“土特产”变成德阳市场的“畅销货”。

近年来,德阳深度挖掘帮扶的藏区彝区各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为每个县选定1-2个主导产业,把共建扶贫产业园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重点。

结合帮扶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愿景、市场需求,累计投入资金7500万元,通过就近或飞地模式,建成万亩贡椒产业园、千亩中药材产业园、千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等8个扶贫产业园区,推动越西甜樱桃、金阳青花椒、喜德辣椒、甘洛中药材等产业规模化发展。

此外,为了加强政策、人才、技术支持,近年来,德阳选派160名农技员到当地驻村开展服务,累计培训当地贫困群众和种养户3000余人次。与四川国源农业投资公司、越西县东方农业公司等企业加强合作,引入山东烟台、四川汉源等地的苹果、甜樱桃技术专家团队常驻园区,实现园区规划布局、种植管理等全程规范化。

同时,我市积极推动藏区彝区产品品牌创建,提升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成功争取“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授权40个,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9个。依托凉山“阿斯牛牛”品牌,对特色产品统一策划、包装,越西甜樱桃、金阳青花椒等59个特色产品经过不断培育,成为了知名的地域特色网销品牌。

打通脱贫新渠道

用“小平台”撬动“大扶贫”

对口帮扶藏区彝区以来,畅通的物流通道让凉山州福银荞麦公司与德阳市荞老头食品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在荞老头公司每年都要到越西县采购上百吨荞麦籽,用于生产“天然绿色荞麦”系列食品。

曾经,大山是制约藏区彝区特色农产品流通的壁垒,我市通过创新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帮助藏区彝区商品开辟了走出大山的“康庄大道”。

我市通过金商客建立“一件代发中心”,依托第三方冷链、仓库和快递资源,打通从藏区彝区生产基地到普通消费者的直销通道;依托凉山文旅集团资源优势,建立与藏区彝区28个生产基地、扶贫产业园“点对点”合作关系,组建专业的采购团队、基地团队、仓储物流团队,打通藏区彝区产品进入德阳市场的渠道;整合政府和企业资金800余万元,在旌北新区CBD万达广场建成四川省首个“公益性展示+市场化运作”平台——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总面积1600平方米,全面展示对口帮扶成果和藏区彝区风土人情。

在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500余平方米集中展示展销区,设置蔬菜水果、生态肉类、干杂菌类、预包装食品、饮料酒水、文化创意6大分区,创新“餐饮+产品”“电商+产品”模式,实现体验式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式消费,通过“小平台”撬动“大扶贫”。从去年6月3日试营业至12月30日,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完成营业额414.2万元。

近年来,我市通过走进去、引出来等措施,切实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打通了产品销售的大市场。组织商务、农业、畜牧等产业部门主动走进藏区彝区开展实地对接,引导1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对接采购藏区彝区食材,全市40余家单位与帮扶县签订了“以购代捐”协议,总金额达15272万元。为加强德阳企业与受扶地企业的联系沟通,我市组织温氏集团、德阳明润农业、祺丰创意等20余家企业赴越西等地考察,在产品营销、品牌宣传、市场开发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老凉山苦荞茶、余大嫂萝卜干、豆豉等三大系列8类特产品入驻金商客、邮乐购等德阳电商平台。此外,我市通过“1(德阳本地产品)+1(藏彝特色产品)组合”等模式,推动20余个藏彝特色产品在中国农交会、川货全国行、西博会德阳展区登台亮相,充分利用全国性、区域性营销平台,宣传推广藏彝特色产品、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等,藏彝产品知晓率和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

推动产品多元化

以“大融合”催生“新业态”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藏区彝区的独特优势。然而,由于缺乏整体的打造、包装、推介,当地很多资源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凉山州越西县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文昌文化在绵绵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厚重的积淀,从2017年起,旌阳区累计投入200万元,携手越西县共同挖掘文昌文化资源,联合将“文昌文化旅游节”申办成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分会场。通过艺术家、文化旅游企业的策划、包装、推介,找到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推动文旅、农旅、商旅融合发展,在打造藏区彝区多元产品体系的同时,满足市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通过举办特色文旅活动,助推当地文旅资源走向市场,推出20余条特色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达677.26万人次。

在帮扶过程中,我市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与自然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支持两地6县着力打造了一批农旅产业融合示范园。

在商旅融合拉动城市消费中,我市结合旌北新区“百亿商圈”发展,引进了唐卡、南红玛瑙、漆器等“文化符号”,推出彝家坨坨肉、藏家酥油茶等藏彝特色餐饮,丰富德阳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业态。在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计划投资2000万元打造7000余平方米藏彝风情街。依托凉山文旅集团整体策划,在重要时段举办文化演出活动,融入火把节等民俗元素,让市民近距离体验民族风情,促进汉、藏、彝三地文化碰撞交融,打造藏彝风情“网红”打卡地。(记者叶斌林涛)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