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城市更有温度——我市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纪实

推进棚户区改造、农贸市场整治,增设公共卫生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实施百日安全行动,持续加强城乡公共停车场建设,常态化开展交通文明劝导,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集中整治餐馆油烟直排、城市黑臭水体,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市把为民、靠民、惠民的理念根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实现城市和市民同进步、共成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攀升。

创建为民为城市发展凝心铸魂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要求,坚持把人民的需要和呼唤作为创建导向,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努力把创建为民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我市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1个指挥部、9个片区、N个网格的“1+9+N”领导机制,对创建重大事宜进行研究论证、集体决策,对劳民伤财事项“一票否决”,形成机构扁平化、工作常态化、奖惩刚性化、保障制度化的创建格局。

与此同时,建立考核督查问责机制,责任单位和市民群众可以通过电话邮箱、“两微一端”、专题栏目等渠道便捷报送问题、协调处理、整改反馈。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单列考核分值10分以上。坚持周例会、月小结会、季讲评会、半年推进会、年度总结会制度,对存在的问题“一整改、二曝光、三约谈”。将创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重点向“十大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项目倾斜,向核心价值观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市民群众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五大创城工程”倾斜。开播《德阳政事廉连问》创城专题节目,推动重点难点工程落实,力求创建务实为民,实现了从“拿奖牌、争荣誉”到改善民计民生的作风转变。

创建靠民为城市建设注入活力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的重要要求,始终坚持创建靠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市民群众参与平台,畅通市民群众参与渠道,激发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热情,让市民群众成为创城的主人翁、主力军,凝聚起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和巡讲巡演等实践活动,“新时代新风尚做遵德守礼的德阳人”“亮牌子、美环境、强素质、树形象”“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以及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市民群众参与平台,激发文明城市创建活力。截至目前,我市有全国道德模范3人(含提名奖)、四川省道德模范8人,“中国好人”7人、“四川好人”84人,央视最受媒体关注孝心少年8人,全国最美志愿者1人、最佳志愿服务社区1个。

我市广泛发动各级各部门、群众团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形成全域创建、全民参与、干群共建的良好局面,不断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动态管理化。全市成功创建全国、省级、市级文明单位(村镇、校园、家庭)分别达30个、197个和937个。2018年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等大型活动。

通过融媒体大宣传,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书,每年印发20余万册《德阳市民文明手册》,激发全市人民支持拥护参与创建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要我创”到“我要创”的积极转变。

据统计,全市有654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共建,道德模范馆、好人馆、好人街、好人墙加快建设,各县(市、区)积极打造“志愿之城”,20万余志愿者加入文明城市创建,全民共建的生动局面逐渐形成。

创建惠民为人民群众增添福祉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的重要要求,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目标,将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摆在突出位置,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文明创建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在全省“一干多支”大格局中有新作为、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的要求,大力推动城市改造升级,不断拓展城市功能。

据统计,2018年,实施城建项目160个,新(改)建公厕155座,新(改)建农村公路410公里,改造城镇棚户区7853套,开工建设幼儿园、小学14所,中心城区入选省级“城市双修”试点市。2019年将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市场,新(改)建公共厕所381个,新(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改造城镇棚户区6464套,新(续)建幼儿园、中小学19所。

我市着力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成果,使创建成果普惠大众。2018年,全面办结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群众信访件,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8.6%;建成投运38个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整治黑臭水体46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通过国家验收,累计获国省奖励15.9亿元、为建市以来最大单项财政奖励;农村垃圾生态处理“罗江模式”在全国推广。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积极组织并发挥好市级各部门和各级文明单位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9年上半年,37名市级领导到联系点开展调研188次,协调落实帮扶资金4630.79万元、项目153个,解决实际问题193个。市级帮扶单位、文明单位累计到帮扶地开展联系帮扶1042次,协调、落实项目和资金共计6518.8万元。市级部门、文明单位开展以购代扶活动304次,购买各类农副产品共计223.3万元。

2018年,我市全面完成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4.53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9%。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3亿元,全市减贫1.31万人。电子健康卡市(州)首发,“健康德阳APP”正式上线,“三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德阳市城市管理条例》《德阳市物业管理条例》全面实施,文明行为立法工作有序推进。地区生产总值跨入“2000亿俱乐部”,达到2213.9亿元。

>>>大家谈

旌阳区城南街道桃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邹明春:德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市民素质提高了,乱扔垃圾、乱停乱放、横穿马路等现象有明显改观,城市面貌越来越好。同时,对规范基层社区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整治农贸市场,通过部门联动,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这些变化,都是我们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而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群众。

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副主任佐茂林:创城极大地提升了德阳城市品质,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更有幸福感。作为一名创城参与者,这几年,我切身感受到了德阳城市的变化,无论是市容市貌还是交通秩序,都有很大改善,城市形象日益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造福全市人民的一件大好事,作为交通战线的一员,能够参与其中,在行业规范、窗口形象展示等方面贡献力量,我感到光荣和自豪。(记者叶斌)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