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变迁三天三夜说不完” 一位老党员眼中的德阳城乡巨变

从只有一座东桥到横跨旌湖两岸的10座现代化桥梁;从城乡低矮简易的青瓦房、茅草房到高楼大厦、新农村民居;从紧俏难买的自行车到遍布城乡的小汽车……谈起德阳城乡面貌的巨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党员苏万全感慨万千,“见证了很多,变化得太快,百姓生活的变迁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城乡面貌变化翻天覆地

“我77岁了,党龄已54年了,这些年亲眼见证了德阳的飞速发展,感到很自豪。”家住旌阳区城南街道珠江路社区1010小区的苏万全大爷是中国二重的一名退休职工。谈到德阳城乡面貌的变化,苏万全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

1969年,苏万全刚到德阳时,连接德阳旌湖东西两岸只有一座东桥。苏万全称,那时,绵远河(旌湖)的东西两岸是城乡分界线。桥西是城区,过了桥东就是乡村和农田。

“那时的东桥很简易,只能过行人、自行车和马车,汽车没法通过。你看现在,横跨旌湖两岸共有10座现代化桥梁,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出行。”

苏万全称,现在德阳城乡间,不但交通方便,而且城市化率逐年提高。“我刚到德阳时,城区就只有东南西北街,南北间大约3公里,东西间大约2公里。而现在德阳城区面积比以前大多了,东西间、南北间的距离比起40年前至少扩大了10倍吧。以前的乡村都变为了城镇,比如东湖乡、天元镇、孝感镇等以前的城区周边乡村,大多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说到德阳城乡面貌变化,苏万全对旌湖的变化印象深刻。“初到德阳时,旌湖就是一条小河沟,水很清澈,但水量很小,水面不宽,也没有像样的河堤,大部分是土坝子,基本上就是一条自然河流,没有形成城市景观。”苏万全回忆道,“后来,旌湖面积和水域都扩大了、两岸修建了河堤和观景带,还吸引了不少水鸟和候鸟。渐渐地,旌湖两岸有了南公园、北公园,有了孔子文化长廊、三国文化长廊、工业文化长廊、老子文化长廊,还有湿地公园,市民可以悠闲地漫步观景。德阳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

说起生态,苏万全又想到了东湖山。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湖山和文化娱乐城都是城外较为荒凉的山坡。“是光秃秃的那种,最多有一些灌木丛。”后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每年都会号召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东湖山和文化娱乐城植树。

之后,东湖山植被越来越好,林木品种越来越多。“东湖山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好多水鸟晚上住东湖山,白天就到旌湖觅食,来往于城乡之间,再后来,大量候鸟也被吸引了过来。”

百姓生活品质大大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德阳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全国各地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用苏万全的话来说就是“突飞猛进”。

“拿我自己来说,10多年来,退休金翻了五六番。刚到德阳工作那一阵子,月收入用来购买猪肉,最多能买40多斤,而现在至少可以买500斤。”苏万全称,他所熟悉的德阳周边的乡村居民,平均一个月的收入至少也可以买200斤猪肉。

苏万全笑称,用购买猪肉的数量来衡量收入,看起来是俗了一点,但当年生活艰苦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家最想吃的就是肉,经常想着打牙祭。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每餐的饭能沾点荤腥就算是很幸福的事了。“当年,居民餐桌上的下饭菜大多是素菜,特别是农村,还有不少从山上采摘的野菜。几十年前,人们吃素菜、野菜是为果腹,而现在是追求健康,是一种时髦。”

苏万全告诉记者,他刚来德阳工作时,最大的愿望是有一辆自行车,经过几年努力,费了很多功夫,花170元买了一辆当时非常紧俏的凤凰牌自行车。“现在德阳城乡居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小汽车了,有的家庭还不止一辆,特别是近10年来,道路‘越来越挤’,那不是路窄,而是汽车越来越多。”

苏万全还回忆,由于以前生活环境不太好,患肝炎、结核病的较多,特别是在农村。“而现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患肥胖病、血压血糖血脂尿酸‘四高病’的人不少,虽然这是营养过剩,不健康的表现,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苏万全看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突飞猛进最为直接的一个例证是居住条件越来越好。“那些年,过了东桥就是农村,茅草房、土坯房到处都是。就算是东桥以西的城里居民区,也是以青瓦房、木板房为主。而现在,城里到处是高楼大厦,农村随处可见小洋楼和特色民居。”

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大大提升,这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记者获悉,截至2017年,德阳的城镇化率达50.98%,其中,主城区旌阳区2018年达69.3%。同时,该区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如黄河新城建设全面提速,青衣江路以北片区“五纵三横”路网框架形成,“四好农村路”示范建设进程加快,全域综合快速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城镇功能配套、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记者叶斌)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