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手起家的“30万”到铸就里程碑的“60万”,再到“多电并举”东汽时代…… 80岁老厂长见证东汽大发展

从白手起家研制成功30万千瓦汽轮机组,到决定东汽发展局面的60万千瓦亚临界汽轮机组,再到“多电并举”的东汽时代,原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厂长张绳铨参与并见证了东汽厂的成长和壮大。

“30万”迈出重要一步

在东汽的创业路上,自行成功研制30万千瓦机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当年的30万千瓦机组,就没有后来的60万千瓦机组和核电机组,也不会有超超临界100万机组和重型燃机,更没有东汽跻身于当代国内强手之林的重要地位。”已经80岁高龄的张绳铨感慨地说。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汽轮机行业仅能制造20万千瓦汽轮机组。1967年,张绳铨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调到了东汽厂工作。70年代末,在老厂长丁一同志的带领下,东汽人下了一个重大决心:自力更生自筹资金研制30万千瓦汽轮机。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张绳铨参与到了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的研制中。

张绳铨回忆道,在这台机组上万个零部件的加工和难以计数的各类试验中,当时的研制领导集体以及全厂干部、党员和职工,表现出了老一辈东汽人报效祖国的志气、极其可贵的求实精神,以及许多人不敢想象的大胆创新。首先在缺乏大型加工试验装备的情况下,大型铸件的浇铸就难,焊接也不容易。还有1米长叶片的设计试验,涉及空气动力学、工程力学、振动理论等诸多学科方面的问题,设计难度大,试制周期长,试验耗资巨大。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一些老资格的汽轮机厂家研制出一米长叶片后,竟一口气生产了30余年。

干叶片难!干长叶片更难!薄薄的一块叶片,光需计算的线形坐标点数据就有数千个,而且必须百分之百准确。设计人员沉浸在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地计算。有的老同志回家后忽来灵感,哪怕已是深夜,也要从家里返回几里路外的办公室,继续进行复杂的计算。当1980年正式进行叶片加工时,白发已悄悄爬上了一些科研人员的鬓角。

1984年,东汽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终于研制成功,三年后在山东黄台电厂投入运行。实践证明,完全自主研发的东汽汽轮机基本可与引进型机组媲美。此后,一台台不同参数型号的“30万”就迅速遍布祖国大地,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主力机组。

“60万”铸就里程碑

自主研发30万机组让东汽人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也认识到开发高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新产品开发中,东汽坚持采取“投运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朝着多品种、高水平、系列化的格局前进,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30万千瓦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大功率机组60万千瓦汽轮机。”张绳铨说,60万千瓦,对东汽人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也不是一个纯粹的“量化分工”,而是决定东汽发展局面的“里程碑”。

上世纪90年代初,东汽与日立公司签下了合作设计生产60万千瓦汽轮机的合同。当时,日立标准是国际上最先进严格的标准之一,对于东汽是否能达到这一标准日本专家首先是持怀疑态度的。走上企业管理者岗位的张绳铨在做这个决策的时候指出:“我们要通过这次合作,学习日立公司先进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质量体系以及管理经验和敬业精神,使我们的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在几年的时间里,东汽派出几百人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到日立公司学习,并对关键设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使整个制造水平提升了一个大台阶。为了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东汽的设计师们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万多张图纸的设计转化工作。

1996年5月23日晚,东汽发出了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的最后一个车皮;同年7月15日,第二台60万千瓦机组又上了总装台位;1996年11月和1997年11月,两台机组分别在山东邹县电厂成功投运,并创下了亚临界60万千瓦汽轮机组整套启动时间最短、试运行期负荷最高等多项全国第一的记录。

60万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全面掌握,以及后续“909”长叶片的成功自主研制,让东汽成功跻身国内发电设备供应商三甲行列,形成与“老大哥”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的“三足鼎立”之势。

“多电并举”创造东汽时代

在打响了“30万”、“60万”名气后,东汽有了底气涉足核电领域。

1994年的秋天,张绳铨从东北回川,途中偶然听到有关部门正在北京就岭澳核电项目召开专家论证会,便当即改变行程赶到了会场。“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我当时做好了被拒之门外的准备。但没想到,会议组织者让我作为唯一的汽轮机厂家作了发言,充分表达了东汽人立志为中国核电事业作贡献的愿望。”多年后,张绳铨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这次的意外闯入,为东汽人赢得了一次后来者居上的机会。1995年,作为岭澳核电站一期分包商,东汽开始全面涉足核电设备制造领域。岭澳一期是东汽跑步加入核电俱乐部的重要一步!1996年东汽与法国阿尔斯通签订岭澳核电站两台百万等级核电汽轮机分包合同。在合作中,合作伙伴频频对东汽人竖起了大拇指。经过几年的建设,岭澳核电站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核电自主化和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台机组投产第一年就创下了世界核电设备运行的最佳业绩。随着加入世界核电俱乐部,形成了东汽的“核文化思想”,就是严谨的作风、科学的管理和可靠的质量,也成为东汽的宝贵财富。

1999年底,张绳铨从厂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虽然退休了,但他一直关注东汽技术进步。当时,东汽厂提出了“两化一改三起步”的战略目标,其中“三起步”便包含了开发研究超临界汽轮机、核电汽轮机、重型燃气轮机。

2005年6月2日,我国重大装备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东汽生产我国首台高国产化率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厂内一次性试车成功,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并凸显出东汽在世界发电设备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年12月24日,东汽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成功完成模拟总装,并于2006年11月在山东邹县电厂一次投运成功。由此一举奠定东汽在国内汽轮机行业的强势地位,形成了“多电并举”局面。

如今的东汽,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集团“12345”新发展战略和东汽“1225N”产业布局,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一个个新产品新技术已稳步占领市场。以大唐630℃百万超超临界机组为标志,东汽通过高效节能技术集成、经济性能的突破、关键技术的崛起,第四代通流技术日趋成熟并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以福清“华龙一号”核电百万机组为标志,东汽在核电汽轮机自主创新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国内最长末级动叶、最大低压缸体、最重焊接转子等关键技术已在全球首堆“华龙一号”现场安装完成。以5万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制为标志,为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东汽十年磨一剑,攻坚克难,完成了机组设计研究和生产制造,现正开展机组总装和试验,努力去摘取世界机械制造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希望东汽人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张绳铨感慨道,回首东汽的创业、发展、成长与今日的成就,成为国家重器之一,这无不伴随着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与真挚的支持。伴随着国家繁荣昌盛的步伐,东汽一路奔跑,砥砺前行。(记者秦琴)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