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辉:在大国重器刻上德阳印记

在川滇交界的高山峡谷,金沙江汹涌奔腾。这里,就是目前世界在建最大水电站——白鹤滩。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承担了白鹤滩水电站左岸8台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的研制工作。在此之前,全世界都没有同样大的水轮机组,东电进入了世界水电的“无人区”。2019年1月,由东电研制的世界首台百万千瓦级转轮在白鹤滩水电站现场完工,标志着我国发电设备企业率先掌握了百万千瓦等级巨型水轮机组的核心技术,不仅实现了东电人引领世界水电发展的伟大梦想,也让大国重器上再次印刻上德阳的名字。

全国劳动模范、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重金工分厂生产管理人员张顺辉负担了该机组大型零部件加工任务。“原来我们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都有‘前车之鉴’,甚至还有现成的样板,但白鹤滩不一样,一百万千瓦的机组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没有出现过,我们要研制出来就必须靠自己,很幸运我们成功了。”在张顺辉的带领下,工作室的成员们赶制出白鹤滩水轮发电机组的顶盖、座环等大型部件。

实干是成功的唯一路径

1997年以来,张顺辉一直从事数控加工工作,是一位从基层通过实干走出来的技能型劳模。从没有专业设备、没有成熟的加工经验,摸到石头过河的企业创业初期,到今天拥有新技术、新设备、高技能人才,专做高精尖设备的“新时代”,三十多年的坚持,三十多年的守正,磨出了张顺辉的匠心。

“在工作上专注敬业执着,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做成精品,达成百分百合格率,不出一丁点差错,就是我自己对工作的要求,这也是我的匠心。”

多年来,张顺辉先后担任了科堡、Φ225数控镗床、Φ260数控镗床等多种机台的机台长,通过多年学习钻研、积累了大量生产实践经验,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数控加工能手。

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在担任机台长期间,组织带领机台人员先后攻克了华龙一号转轴和机座,岭奥核电1000MW转轴,白鹤滩、三峡转轮等多项生产技术难关,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加工成本上百万元。

2005年,东电首次以主承包商获得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订单,在没有专用机床和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张顺辉和他的团队承担起了核电转轴的加工制造任务。以厂为家,不断地摸索加工方法,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一次性成功完成核电转轴加工,为东电在国内率先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国产化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东电不仅制造了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还积极参与中国核电自主品牌“华龙一号”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其同事陈裕告诉记者:“在一些难点的项目里,张顺辉总是会针对问题展开攻关,面对困难,不怕吃苦,使我们的工程成为精品,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张顺辉的带领下,工作室聚集了一批劳动模范、一线骨干。他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言传身教。在生产中,他结合实际工件加工,向青工讲解数控加工的编程原理和操作指南,并进行现场编程、操作演示,以便于青工对数控加工尽快的熟悉和理解。多年来,张顺辉为公司培养了20余名数控加工人员,现在都已成为生产骨干,其中有8名分别在公司关键数控设备担任主操,为企业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技术传承上,张顺辉毫不藏私,他把自己所有的技能诀窍都毫无保留地传承给我们的操作师傅们。”东电重金工分厂副厂长邹银行说。

创新路上永不停留

多年来,张顺辉引导和带领广大职工学英模、赛技术、敢创新、比贡献,主持攻克200多项课题,有效推动了一大批高、新领域发电设备的科研技术开发和制造,认真履行了国家赋予的促进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职责。张顺辉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跻身“国字号”,这在川内仅有3家。

分厂重要创新成果之一——移动式刀库,是张顺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研究成果。经过近两年在重跨260镗床的首创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安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现场改善等效果,伤害事件降为零,结束了几十年人力装卸刀杆的历史。

针对两台机床不同的使用条件和特点,张顺辉及其工作室进行了刀具库的设计。在组织加工过程中,克服了材料补不足、生产任务繁忙,人员紧张的矛盾,积极主动寻找和利用边角料和剩余料,指导机台操作者在繁重生产间隙进行了加工组焊,同时对原来工装器具架进行了清理,腾出更多有效空间,使现场变得更为整洁美观。“目前,这项成果将向公司主管部门申报国家专利。”张顺辉说。

置身一线三十多年,张顺辉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始终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在数控天地里,他用生命作笔,热血为墨,纵横驰骋,抒写了人生的辉煌。“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更要精一行,我希望工作室能成为培育加工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为国家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张顺辉说。(记者邱洁)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