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逐梦同行——我市残疾人事业30年发展速写

今年,是德阳市残联成立30周年。3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残联的科学指导下,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市残联系统带领众多残疾人工作者锐意创新、拼搏进取,为广大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关心、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日益浓郁。广大残疾人朋友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社会各界的温度,身残志坚、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努力实现着自身价值。

【轨迹图】

1989年5月20日,德阳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8月11日—13日,市残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同年,各县(市、区)开始组建残联部门;1992年底,市县两级完成残疾人工作机构建设,全市残疾人事业站上新起点。

1991年—2010年,全市残疾人事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德阳残疾人事业“八五”至“十一五”计划纲要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广大残疾人的生活品质。

从2011年开始,“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的推行,为全市残疾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残疾人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与实施,使全市残疾人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近年来,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市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住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生活更有保障、出行更加便利、文体生活更加丰富,残疾人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增强,清廉残联建设、法治残联建设、感恩自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残疾人工作始终,全市残疾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荣誉册】

★1996年10月,德阳市残联被四川省残工委评为“四川省社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7月,德阳市残联被中国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8月,德阳市残联被四川省残工委评为“四川省残疾人之家”。

★2007年12月,德阳市残联荣获“四川省残疾人体育突出贡献奖”。

★2008年10月,德阳市残联被授予“德阳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2016年9月,德阳市残工委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德阳市残联被四川省残联评为深化“量服”成绩突出单位。

★2018年,德阳市被四川省残联评为2017年度深化“量服”工作示范市(州)。

★2019年5月,德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残疾人之家”;广汉市肢体残疾人刘家学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关注·关爱

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十分关注、关爱残疾人。他们走入残疾人家中,走进残疾人心里,询问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其自立自强鼓劲打气。

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残疾人需求导向目标,科学规划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相继制定出台了《建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惠残助残政策,在全市近28万残疾人的家庭收入、生活补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脱贫解困、康复服务和义务教育等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给予制度保障,其中残疾人医保和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

我市持续关心关注广大残疾人生产生活,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朋友创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实施“金秋助学”,给予考上大学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资助。

求实·务实

我市坚持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市发展大局,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残疾人事业的资金逐年上升。坚持抓好残联系统领导班子、乡镇(街道)残联和村(社区)残协专干专委、残疾人专门协会和助残志愿者四支队伍建设,形成以县(市、区)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残联系统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三级帮带”“四大建设”“五项提升”锻造队伍素质,清廉残联建设铸就良好形象。

全市残联系统始终秉承“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筑牢为民服务思想根基,坚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理念,扎实抓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项工作,积极为残疾人解难题、办实事、谋福祉,广大残疾人朋友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市残联系统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可复制、专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之路。建成全省市州唯一一个在假肢项目上自己拥有设计、制作、生产人员的平台,能够自行进行假肢适配、安装、矫治,为残疾人提供适配前、适配中、适配后一站式康复服务,并实现了全市贫困肢体残疾人假肢服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康复平台建设及规范化运行;重度残疾人辅具适配基本实现全覆盖,走在全省前列;脑瘫儿童康复项目的具体做法在全省推广;正在推进的市、县、乡、村、家庭五级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中国残联、省残联的高度评价。着眼于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社区康复示范站58个,满足残疾人朋友就近就便得到康复需求;近12万名持证残疾人签约家庭医生,足不出户享受健康服务。

全市残联系统在全省率先搭建市、县两级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并实现了规范运行。残疾人就业培训效果及残疾人“双创”氛围营造,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定期举办就业援助招聘会,广泛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截至2018年底,累计31641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已办证残疾人可就业年龄段整体就业率达57.3%,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50.5%。

全市残联系统还广泛开展残疾人征文、摄影、书法绘画等活动,每年举办励志演出活动,充分展现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评选并表彰“残疾人自强明星”“最美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以及爱心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美德。成功举办全市历届残运会暨特奥会,组团参加省历届残运会暨特奥会,让众多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以身残志坚奋斗精神诠释生命真谛,并挖掘、培养出王睿、田富刚、舒小东等一批优秀的特殊体育人才。

从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出发,全市残联系统将法治残联建设贯穿始终,组织残疾人工作者深入残疾人家庭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开展感恩教育,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采取“互联网+移动端+电视+传统上门”等线上线下方式双向互动,广大残疾人足不出户通过手机APP即可反映诉求、咨询业务、评判服务。认真处理来信来电来访,及时回应残疾人各种诉求,帮助残疾人合法维权,残疾人满意率达100%。仅2018年,就为2471名残疾人提供了上门办证服务。针对残疾人康复、就业、托养、日间照料、培训、文体活动等,德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康复及假肢中心为在地震中受伤致残人士提供免费假肢安装和康复服务,迄今已提供服务2万余人次。协调推进各县(市、区)综合服务中心多元化服务、差异式发展,保障残疾人能够就便就需享受服务。建立全省首家残疾人工作展示厅,为广大残疾人和社会各界接受感恩自强教育提供平台。

聚识·汇力

全市残联系统努力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新风尚,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朋友送温暖、献爱心,施善行、行义举。助航、金年华、扬康等爱心组织为残疾人朋友提供日间照料、寄宿托养、脑瘫康复等公益服务;台北曹氏基金会、德阳电信、维达纸业、爱达乐等爱心组织为残疾人朋友捐赠生活必需品;壹心眼科医院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

全市残联系统在全省率先建立扶残助残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打造高素质助残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残助残志愿活动,其做法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已注册志愿者服务团队20支、个人志愿者2000余人。自2018年4月全市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后,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分类开展专题培训,规范志愿服务行为,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自立·自强

在党委、政府亲切关怀下,全市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自觉践行“三有四自”精神,用勤劳双手打拼幸福生活。丁红玉、张万印、刘家学、张伟等自立自强模范典型不断涌现。

在这些先进典型中不乏心系他人者,他们携手带动其他残疾人朋友共谋发展、共奔致富。张万印创办自强职业培训学校,帮助近100名残疾人就业;广汉市南丰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家学,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奔康……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谋求新作为。值此第29次“全国助残日”即将来临之际,市残联负责人表示,全市残联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更好地履职担责,与全市残疾人朋友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抓落实,力争在残疾人工作上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为残疾人朋友撑起一片晴空,为开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德阳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使命在肩,不忘初心;砥砺奋进,逐梦同行!(记者李涛)

责任编辑:吴必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