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川剧团团长杨波:做川剧传承与创新的坚守者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波接触到川剧中的丑角,迷上它的滑稽搞怪。遇上川剧团招人,他没想到能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后来师从川剧名家,专攻川剧丑角技艺,在诸多大小演出中为不少戏迷票友所熟知。

从13岁入行,到如今已经临近退休,杨波与川剧结下不解情缘,将对川剧的喜爱变成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我将继续坚守,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已经是国家二级演员、德阳市川剧团团长的杨波如是说。

●与戏结缘 13岁踏上川剧表演之路●

杨波自小习武。在参加当时的绵阳地区武术比赛时,偶然看了一场川剧小丑戏《柜中缘》,戏中丑角的搞笑滑稽表演让他至今难忘。1977年,只有10多岁的他看到当时的安县川剧团招生,就心生向往。

在不少人看来,有机会能去学习传统技艺的人都是有天赋的幸运儿,既能习得一技之长还能养家糊口。

杨波回忆说,趁着午休时间,他出去参加川剧团考试,嗓音、身段、武术都不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是“练家子”,当时就被团长一眼相中,杨波也离开了武术学校开始学习川剧表演。

杨波13岁开始学川剧表演,不到8个月就参加了绵阳地区青少年戏曲汇演比赛,获得甲等奖,表现不俗。“奖金都是30元,与母亲的收入相当。”杨波回忆说。

自那以后,杨波对戏曲有了更高追求。在团里的推荐下,他考入了当时的遂宁艺术学校进一步深造,接触到当时艺名为“八岁红”的丑角名家。老师们如数家珍、绘声绘色的讲述,在杨波心灵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他于是暗下决心:刻苦学习,练就坚实的基本功。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中的行当。在杨波看来,正如老百姓做菜、需要各种调味料才能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丑角就是戏曲中的调料,有了它,戏才有声有色,为观众所喜爱。

学艺结束,能唱能武的杨波回到剧团,已经能演多部戏,在剧团中担起了重任,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原本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为了弥补“短板”,还专门买了一本字典自学文化。

●扎根德阳 为地方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杨波与德阳颇有缘分。他还在遂宁艺校学习时,他的老师与德阳川剧团的老师都是好朋友。1985年,老师曾推荐他到德阳川剧团工作。杨波回忆说,到了德阳川剧团,他还带动全团团员每天练功。由于他离开了原川剧团,导致不少戏没法演出,又不得不返回原来的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阳市委十分重视“振兴川剧”的工作,德阳市川剧团在“振兴川剧”的工作中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被省委“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定为“振兴川剧”基地。

1992年,德阳市委决定为德阳市川剧团引进一批人才,全省各地30余名优秀演员投奔德阳,其中就有杨波。

在当时,德阳市川剧团可谓是风光无限。“接待外宾都是看德阳市川剧团的演出,地点就在市委旁边的剧场。因为看戏的人多,剧场的地板都被踩断过几块。”杨波回忆说。

1993年德阳市川剧团要出访俄罗斯,为提高艺术质量,特地从成都市川剧院邀请了蓝光临、晓艇、李增林等名家到团作艺术指导,杨波欲拜师李增林。

李增林是川剧名丑刘成基的关门弟子,被杨波的学习劲打动。杨波壮起胆子演了老版《活捉三郎》,李增林评价不错,认为他可塑性较强,欣然将他收为徒弟。

1994年,在四川省川剧丑角表演中,杨波以新版《活捉三郎》参赛,得到业内前辈和同行的认可,一举荣获一等奖,交上了一份令李增林满意的答卷。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趋于多元化,戏剧的受众在分化、市场在缩小。杨波成为德阳市川剧团团长后,带领一帮人攻坚克难,为德阳地方文化事业做了不少贡献。

●传承创新 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传统文化要传承,离不开创新。

在全省川剧丑角表演夺得第一名,杨波认为这与师傅李增林在川剧的创新性发展上不无关系。

“李老师编排新版《活捉三郎》,以新的思维重新整理了剧本,新写了八句唱词取代了老版里冗长的台词和唱词,精炼了繁琐的身段,加强了人性化人情化的表演,又在整个戏的唱腔和音乐中融入了现代元素,使之耳目一新。”杨波至今感叹师父在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上的功力,也让他深有感触。

近些年,杨波致力于传统戏曲剧种川剧的传承发展,承担了市区及旌阳区的5所学校戏曲进校园的工作。每周,杨波都要到学校授课,带领学生开展基本功训练等。

在学校传授戏曲知识时,杨波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川剧,喜欢传统文化,这让他很欣慰,传统文化依然是有独特魅力的。杨波分别为5所学校编排了新戏,并参加德阳市乃至省上的比赛,还获得了大奖,比如为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编排的戏剧节目《新编安安送米》在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获得一等奖。

“不管是教学还是编排节目,首先要有传统的东西,其次要创新加入时代的内容,让更多人喜爱。”杨波说,用戏曲的手法展现新东西,比如编排新戏《年画传承》,讲年画故事,用川剧人物来表现,传统戏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在各区(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杨波在编排小戏种上进行尝试摸索,比如编排了新戏《范氏家风》《英雄愿》《文星初曜》等,在全国小戏种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把德阳元素搬上了舞台。

杨波的徒弟目前遍布川渝地区。今年已经59岁的杨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戏曲编排以及戏曲进校园上。

德阳罗江是“川剧之父”“川菜之父”李调元的家乡。德阳的川剧要长远发展,杨波认为还是要依托并建好专业戏剧院团,同时加大投入,从政策、财力、人才引进上予以支持。

“只要坚持下去,星火依然可以燎原。”如今,为了川剧这份艺术,杨波依然还在坚守,坚守的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艺术,坚守的也是他所喜爱的传统文化。(记者 张伟

责任编辑:卿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