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打通群众办事“梗阻” 市县乡三级全覆盖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记者从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获悉,我市把建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深化作风纪律建设、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的重要举措和生动实践,按要求建立各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倒逼效能提升,切实打通群众办事“梗阻”,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多头跑、往返跑、办事难、体验差”等问题。

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疑难杂症”。深刻认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的重要性,我市扎实推动为民服务走深走实,切实解决居民遇到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印发《德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关于在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的通知》(德政数函〔2021〕20号),明确时间节点、窗口职责、运行机制、组织保障等,有序指导各区(市、县)及所辖乡(镇、街道)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96个,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全覆盖,窗口建成以来,全市各级共受理“办不成事”事项17件,办结17件,办结率达到100%,受理办结平均耗时1.5个工作日。同时,我市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纳入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试点,针对各地便民服务中心在建设中存在的窗口设置、人员培训、受办标准等问题,深入“三化”试点地区指导窗口标准化建设,及时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做法,指导各地细化工作方案。目前,市内所有乡镇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断提升窗口效能。我市对窗口作风态度问题,及能现场解决的事项要求立行立改;对应办未办,且无政策障碍的事项,要求2个工作日内整改反馈;对应办未办,有政策障碍的事项、需相关部门协商解决的事项,要求5个工作日反馈进度,持续跟踪至办结;对完全不能办理的事项,做好解释工作;对需跨层级跨部门解决的事项,由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统筹市县乡三级联动解决。各地普遍建立值班长制度,由政务大厅领导、窗口首席代表等轮流带班值守。建立进度跟踪台账,完善“窗口单位负责人定期现场办公”制度,部门负责人到一线窗口解决群众诉求。建立四级联审审批事项库,不断完善联合受理审批制度,努力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探索建立闭环机制,促进工作常态开展。一是规范窗口设置确保一窗受理、一次办结。规范窗口设置确保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明确事项处理流程,指导各地完善受理、派单、办理、答复、督办、办结、回访、评价等环节,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让办事群众不白跑、不扑空。二是建立定期分析机制现举一反三、长效整改。每月定期收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理情况,分析“梗阻”高频事项原因、总结各地有效作法、研究长效解决方案,力争通过反映“一件事”办成“一类事”。三是建立督促考核机制确保能办事、办成事。市政务服务中心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运行情况纳入部门窗口月度考核评分,加强督办、问责,压实办理责任,确保问题解决。

下一步,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将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牵头、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窗口队伍建设,把业务熟、能力强、作风硬的人员充实到窗口一线,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让窗口“办成事”成为常态,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打造为转变作风的前沿哨所。(记者 曾征)

责任编辑:胡志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