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疾控中心主任技师刘兆炜:保持适当距离利于降低感染风险

“为什么1米是社交安全距离?”“当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时,该怎样做以降低感染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省疾控中心主任技师刘兆炜。

“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刘兆炜表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均可从口腔或鼻腔喷出飞沫。如果是距离小于1米的人际接触,常可吸入对方喷出的飞沫,带来感染风险。“所以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十分重要。”

“希望市民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刘兆炜表示,室内人群聚集很难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如果再加上有人不注意交谈礼仪,就可能出现“唾沫横飞”的情况,相互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就餐时也尽量不要说话,避免口沫飞溅,污染食物。”

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场合难以与人群保持适当距离。例如,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或空间较为狭窄的通道。针对这种情况,“现阶段还是建议佩戴口罩,并且要特别注意手卫生。”刘兆炜表示,乘坐公共交通时应尽量减少用手触摸扶手、靠背、把手等,尽量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窗通风。

刘兆炜表示,传统行走礼仪中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在公众场合,在行走时靠右通行,等候时保持距离,这样既表达相互尊重和谦让,又很容易实现相互之间保持1米的距离。”(记者 邓翔沣)

责任编辑:李应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