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510600-2020-001948
文  号:德防新冠指〔2020〕17号
发布日期: 2020-06-17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德阳市政府
发布时间: 2020-06-17 来源:德阳市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各县(市、区)、德阳经开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市级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2014号)和《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南(第一版)的通知》(川疫指办发〔202014号),为统筹推进我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疫情常态化防控长效机制,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力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防控措施


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措施,持续关注境内外疫情发展态势,及时掌握疫情重点地区范围,畅通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渠道,坚持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以专为主,持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各项工作,把疫情常态化防控融入基层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的每一个环节。

(一)强化重点人群防控。根据全球疫情态势,适时动态调整不同风险等级国家(地区)抵(返)德人员排查管理措施。实施严格的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防控链条,严格落实全员核酸检测和全员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医学观察、7天不参加聚集性活动等排查管理制度。持续关注国内相关区域疫情动态变化,强化对国内高、中风险地区抵(返)德人员管理,严格开展信息收集推送、社区摸排、就诊排查、群众发现和核酸全员检测工作,落实分区分级防控措施。进一步扩大检测范围,有效降低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细化治愈出院新冠肺炎患者随访流程和完善随访措施,做好跟踪随访、康复和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无症状感染者和治愈出院患者14天集中隔离观察后,再实施14天居家医学观察管理制度。指导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并开展心理疏导和关爱帮扶等工作。

(二)强化重点场所防控。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馆等生活场所;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公园、旅游景点、运动场所等开放式活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以及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可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会展活动。建立大型活动大型聚会疫情风险评估、人员限制制度。对于工作生活必须的场所、开放式活动场所,在做好室内通风、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健康登记的前提下实行扫码进入;客运场站和公共交通工具,除做好通风、消毒、人员健康监测等日常监管外,可采取控制乘客数量、分散就坐等措施,减少人员聚集;部分空间密闭、流动性大、人群易聚集的场所,须在较长时间坚持“限流量、戴口罩、留实名”为主的防控措施。

(三)强化重点机构防控。落实落细养老院、福利院、监管场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的防控措施,每日安排专人负责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健康监测。加强场所的通风换气和场所地面、门把手、楼梯扶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工作,不组织室内集会或活动,在封闭、人员密集或小于1米近距离接触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佩戴口罩。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服务机构的,不得超出医疗许可服务范围对外服务。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或与养老机构毗邻的,应按照医疗机构分区管理要求开展交叉感染评估,评估有风险的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四)强化医疗机构防控。严格实施三级预检分诊流程,规范设置发热门诊,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区三通道”和二级医院“三区两通道”管理要求,落实首诊首问负责制,对发现的疑似病例立即采取留观措施。隔离留观病区实行封闭管理,不安排陪护和探视,隔离留观患者非诊疗需要不得离开隔离留观场所。规范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防护工作,做好环境通风,落实分区管理要求。健全完善病区陪护和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严格落实院内感染防控制度,建立健全感控督查员制度,落实医疗机构感控主体责任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感控的主动监测和报告,实现感控工作院内全覆盖。全面推动三级医院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和预约治疗,推广分时段预约诊疗,2020年年底前,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实现非急诊患者全预约诊疗,取消现场挂号,减少人群聚集。

(五)强化学校防控。建立师生开学前的健康申报和健康排查制度。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师生员工禁止返岗返校;对来自中风险地区的师生员工,一律严格实行14天隔离医学观察;对来自部分重点地区的师生员工按相关规定实行全员核酸检测,未取得核酸检测结果前一律不得返岗返校。认真落实“一校一案、一班一册、一生一卡、每日一报”动态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晨午(晚)检制度,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建立校园医务室,完善校医配备制度,按照相关规定配备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暂未配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校,通过“医校共管”“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补齐。建立健全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交通、公安等部门常态化巡查巡诊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开展指导检查。

(六)强化社区防控。进一步健全专业防控和群众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网格化防控机制做好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治理、出租房屋和集体宿舍管理、外来人员健康申报和登记管理、重点人员排查、居家医学观察人员服务保障等工作,形成群防群控合力。各社区(村)居(村)委会要依法加快成立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负责社区疫情防控的联络协调、组织动员、网格化管理、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健康教育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等。区分未出现病例、发现病例或者暴发疫情、传播病例三类社区,精准精细制定社区防控、社区服务、居民参与的具体策略。出现疫情的社区要加强密切接触者排查和隔离管控、终末消毒等工作,必要时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闭式管理等措施,划小管控单元,实施精准管控。宣传普及“群防快线”,加强社会卫生员培训,动员辖区群众主动发现和报告可疑线索。

(七)强化企业风险防控。严格落实复工复产要求,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疫情防控体系,制定防控方案预案,明确疫情应急处置措施与流程,切实做到疫情防控“一企(单位)一策”。抓好日常防控措施落实,严格实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核验、“一米线”等防控措施,做好办公区域、室内公共活动区域和员工生活区的通风消毒和环境清洁等工作,做好员工日常健康监测与卫生管理。实施分区作业、分散错峰就餐,减少人员聚集。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员工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报告并隔离,安排就近送医。

(八)强化健康通行码查验工作。持续实施居住小区(村庄)、大型商场(超市)、图书馆、医疗机构、车站码头、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大中型餐馆、公共交通、办公楼宇等人群密集场所人员出入健康通行码扫码或亮码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动员群众申领使用国家防疫健康信息码和德阳市民通,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和配合扫码查验通行。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动落实健康通行码“一码通行”。充分发挥政务和大数据、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联动协同机制,及时将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重点人员等信息共享到“健康通行码”数据库,推进人员安全有序流动,进一步推动健康通行码与电子健康卡融合应用与发展。

二、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

(一)建立疫情分析研判机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及市级有关部门,建立疫情专家分析研判机制,负责研判国内外疫情重点地区疫情发展走势,并根据国、省疫情防控策略,结合我市实际,适时调整和优化防控机制、措施,及时总结评估疫情防控工作成效和薄弱环节,分不同情形研究制定应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存在的防控风险,更好的发挥专家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医疗救治、社会引导等方面的专业化支撑作用,提高疫情防控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二)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制度,构建常态化监测网络。完善监测哨点建设,20206月底前全市所有区域中心卫生院完成发热门诊设置,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强化疾控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监测预警的指导,加强专业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疫情监测报告能力。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进一步扩大检测面,对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交通检疫点人群实施“应检尽检”,对其他人群实施“愿检尽检”,及时公布检测机构名单。对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所住院患者可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其核酸检测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强化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报告和排查制度,各级疾控机构要建立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制度,依托现有流感监测网络,在开展流感监测的同时,开展新冠病毒病原学监测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守门人”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健全快速处置机制。强化应急处置准备,持续做好疫情应对的组织保障、医疗资源、物资储备、应急措施等准备工作,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及时组织开展应对不同情景、不同环节、不同流程的应急演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严格落实医疗机构2小时网络直报,疾控机构2小时三级确认审核和立即调查审核制度。充分发挥大数据等优势,彻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做好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追踪管理,在24小时内完成全员追踪,实现应管尽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迅速确定疫点疫区范围,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区、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管理等措施,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及场所进行全面终末消毒,及时公布防控区域相关信息。加强确诊患者有效救治,坚持“四集中一远程”救治原则,依托专家团队,加强多学科协同、远程会诊、中西医联合诊治等机制,做好“一人一策”个性化救治。

(四)健全监督执法检查机制。各地结合当地疫情防控风险等级与发展趋势、复工复产复学总体安排、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动态、传染病季节性流行规律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等,突出抓好学校、复工复产企业、特殊场所、人群聚集公共场所等重点场所和人员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监督执法属地化责任,组织各级各类监督执法机构结合法定职责和疫情防控职能定位,实行行业领域分类监督检查,建立监督检查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

(五)健全舆情监测回应机制。健全完善专业机构汇总、舆情专家分析、行政机关把关“三方集智”的舆情研判机制,优化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官方主导、科普引导“四环闭合”的舆论引导流程,实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分析社会趋势性情绪,适时引导舆论走向。建立属地快速回应机制,对辖区内发生的与疫情相关敏感事件、突发情况等公众关切问题,由有关县(市、区)负责及时核实、处置和回应,并按程序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指挥部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防止因反应迟缓引发较大舆情或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六)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倡导全民健康人人行动,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全民健身普及行动、手卫生普及行动、合理膳食推广行动、科学佩戴口罩普及行动、应急救护普及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校园健康促进行动、公筷公勺推广行动。持续开展全域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科学施策开展病媒生物防制,统筹推进“厕所革”,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深入推进健康科普,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持续开展科学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少聚集等健康教育,固化健康行为意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健康生活习惯常态化

三、补齐补足常态化防控短板

(一)补齐人才队伍短板。加快打造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立素质全面、本领高强、装备精良、能征善战的公共卫生快速响应应急队伍。开展传染病防控能力全员大培训,立足当前提升医疗卫生队伍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建立区域性公共卫生培训基地,开展常态化培训和演练。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大力提高并持续保障公共卫生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储备,将应急管理纳入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日常培训,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在疫情发生时做好监测报告、社区防控、防控宣教等第一防线工作。建立各级疾控机构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全面落实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相关文件要求,全力做到防护设备配置、防护措施落实、人员待遇保障“三到位”,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卫人员按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二)补齐防治能力短板。优化区域医疗卫生布局,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各级疾控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急平台提档升级建设。加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进程,尽快具备PCR检测能力,满足大规模开展核酸检测工作需要。完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升现有的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将传染病诊治、微生物病原体检测、院感控制结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大传染学科。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分诊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建设,启动新一轮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合理控制流量,加强医防融合、中西医结合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加快医疗卫生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已包装项目前期准备,确保项目尽早开工。

(三)补齐应急能力短板。完善预防-主动型的快速应急响应体系,构建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以及应急状态下医疗资源保障机制制订民用设施征用预案,完善应急响应流程。摸清辖区内医疗资源底数,准确掌握可用于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的医疗机构、救治床位、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防护物资的数量、分布等。提前研判疫情形势,假定不同地区发生疫情、疫情暴发等情形,制订包括人员调配、对口支援、物资保障、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应对预案,并进行推演。各地制订的应对预案至少包括一地单独出现或多地同时出现疫情时,结合病例数达到两位数、三位数甚至更高时面临的救治压力,确定县、市逐级启动条件和采取的应对措施,确保在发生疫情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有效按照预案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健全市、县两级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定点医院、后备医院、隔离场所、救治设施场所的规划与储备,确保疫情发生后具备快速救治和隔离能力,为实现四类人群的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提供保障。坚持平战结合、采储结合,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建立市县两级储备体系,完善应急物资药品储备目录,建立应急物流服务平台和紧缺物资运输快速通道,加强市域内应急物资互济互助和协同联动,健全常态化下的防控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机制,有计划地对医疗卫生应急、检验检测设备等进行动态化储备调配管理,设定合理的储备量。

(四)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加快推进健康大数据应用,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推动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系统、突发事件地理空间分布展示、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数据收集、专家库、预案库、应急队伍库、卫生资源库等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专家辅助的高效应急指挥体系。推进互联网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就诊指导、慢病复诊、心理疏导等服务,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工作,逐步实施传染病先线上后现场的预约分诊,二级以上医院应当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三级医院应当提供检查检验集中预约、门诊治疗预约服务。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系统,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区域共享的健康档案数据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注重将地方党委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部门的技术优势更好地结合,进一步健全完善常态化防控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平战结合、上下联动,着力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疫情防控指挥有力、反应迅速、科学高效。

(二)落实防控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行业督导、企事业单位主体”四方责任,形成覆盖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疫情防控网络。各地要推动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有效建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各部门要把建立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摆上重要日程,做到同部署、同要求、同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密切关注、防控为主、内外结合、科学应对”的原则,坚持专业防控为主,注重群众参与,强化多部门协调配合,健全群防群控和联防联控机制。要建立常态化防控督查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的督促检查。  

(三)加大投入保障。建立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公共卫生财政资金保障力度。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所需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经费,由同级政府按照相应预算管理方式予以保障。医疗机构承担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按照相关规定,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对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投入的支持。

(四)强化宣传引导。建立健全疫情常态化防控宣传引导机制,构建以政府权威发布为主、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舆论引导为补充的信息公开发布体系,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信息,依法做到疫情信息发布公开、透明、及时、准确。

 

附件:1.德阳市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六条措施

2.德阳市提升传染病应急救治能力十条措施

3.德阳市流动人口常态化服务管理六条措施

4.德阳市城市社区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十条措施

5.德阳市关于应急物资常态化保障七条措施

6.德阳市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人才保障七条措施

7.德阳市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十大行动

8.德阳市“校-医共建”师生心理关爱六条措施

 

 

 

德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      

                         2020613  

责任编辑:王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