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阳市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510600-2024-005298
公文种类:通知
发布机构:德阳市政府
成文日期: 2024-01-25
发布日期: 2024-01-26
文       号:德办函〔2024〕2号
相关附件: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德阳市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月25日

德阳市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德阳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德阳、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特制定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实施学校体育七大提质行动,充分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推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在学校、家庭、社会蔚然成风。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全市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形成教学现代化、教师专业化、赛事品牌化和特色多样化的高质量发展体系。经过持续努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青少年竞技水平和教师综合素养处于全省领先、国内一流。

——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教会、勤练、常赛”育人体系更加完善,全面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科研水平持续提升,建成市级体育特色学校100所。

——学生发展提标赋能。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全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65%、合格率达98%,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肥胖率大幅下降,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心理素养有效提升。

——运动队建设提速进位。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系更加健全,学校体育优秀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建设市级高水平运动队60支,力争每年培养国家二级及以上学生运动员100名。

——基础保障提档升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全面建立,体育教师队伍配齐建强,场地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一)课堂教学提质行动

1.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从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鼓励高中阶段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制定“一地一策”“一校一案”体育教学计划,将每天一节体育课编入课表,不得以大课间活动、非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后服务、特长课、兴趣课等替代体育课,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聚焦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幼儿“游戏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贯通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幼儿园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中小学校要建立“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深化“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方式改革,落实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水上或冰雪类、中华传统体育类、新兴体育类等专项运动技能,大力普及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等八大运动项目,指导督促教师科学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大力推广“课课练”“课课赛”,坚决杜绝“放羊课”“表演课”,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体能发展和技能掌握的主阵地。

3.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制定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和教学评价标准,常态化开展全域体育课堂教学视导。完善教研员日常听课制度,市级教研员年听课量不低于60节、不少于40所学校,均衡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区级教研员年听课量不低于100节,实现区域所有学校全覆盖;学校校长每学期听取每名体育教师随堂课不少于1节。建立体育课教学情况年度报告制度,各级教研部门于每年11月30日前形成年度体育课教学评估报告,并向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以及挂牌督导制度,采取“驻点+包片”的形式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督导。加强课题研究,各区(市、县)常态化在研市级以上课题不少于1个、县级课题不少于2个,提高服务行政决策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体育锻炼提质行动

1.规范大课间体育活动。各学校将大课间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广播操、特色操、三大球、三小球、田径、跳绳、武术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大课间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有效锻炼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锻炼时间不少于15分钟,科学制定雨雪、雾霾天气下大课间活动方案,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

2.合理安排课余体育锻炼。用好课间10分钟、早到校、午餐后的时间,督促动员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操场、走廊等适宜空间,通过适度活动或远眺等方式放松休息。将体育类活动课程作为课后服务必备内容,广泛开设不同运动项目、班型、层次的选修课程,鼓励组建体育社团、体育兴趣小组和体育俱乐部,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发展需求。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寄宿制学校要科学安排学生早操、晨跑。

3.科学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制定《德阳市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指引》,因地制宜构建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体育家庭作业体系,落实“一生一策”体育家庭作业清单,建立作业监测反馈机制,有效保障学生教学日每天至少1小时、周末和节假日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校外体育活动时间。

(三)学生赛事提质行动

1.推进赛事一体化。健全幼、小、初、高和市、县、校、班四层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制度。高校及中小学校要积极承办省级及以上学生体育赛事,广泛开展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游泳、跳绳等比赛项目,每年至少举办两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常态化开展三项以上班级、年级体育比赛。

2.推进赛事全员化。每年市级体育赛事参赛人次不少于全市学生的15%,区(市、县)级体育赛事参赛人次不少于区域学生的30%,校级体育赛事参赛人次达到100%。建立市、县、校、班体育“荣誉榜”制度,传承发展学校体育文化。

3.推进赛事特色化。健全区域特色赛事体系,推动学生赛事“一校多品”发展。加强赛事规范管理,高质量举办开闭幕式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参赛热情,有效发挥赛事育人功能。加大赛事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全明星赛、啦啦操赛等活动,活跃赛事举办氛围,广泛吸引家长和社会参与,持续扩大“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的影响力。

(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

1.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规范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每学期定期向家长反馈。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期末测试、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中职学生学分管理范围。推进中考体考改革,优化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确保分值权重不低于中考总分的8%。

2.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幼小初高贯通式培养,实施“8+N”体育项目建设计划(即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游泳等8个基础大项和N个区域特色项目)和“3421”青少年训练计划即各区(市、县)推动3个以上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4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建好“体教融合”布点学校,发挥市县两级体校、体育俱乐部等专业优势,提高学生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水平。加强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单招生专项培养,持续提升体育拔尖人才进入双一流高校人数。

3.完善升学保障政策。完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机制,达到国家一级以上运动员资格的学生可结合本人意愿,由教育部门安排至优质公办学校就读符合备战省运会条件的学生运动员,由市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到“体教融合”对口项目布点校就读。学校对于取得普通高中体育类特长生资格的学生,中考升学可降档录取。

(五)教师队伍提质行动

1.加大师资配备。按照体育课、课余训练及赛事组织等实际需要,配齐配足配强体育教师,若常设岗位不足,学校可通过特设岗位引进体育教师,其所聘岗位可放宽至专业技术八级,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严禁体育教师入职后转岗教授其他学科。到2025年底,所有头雁名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集团龙头学校配齐配足专职专业体育教师。到2026年底,所有城镇学校配齐配足专职专业体育教师,“体教融合”布点校、高水平运动队至少配备一名专业教练员。通过“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体育教师“走教”“轮岗”“转岗”力度,增加编外教师。各区(市、县)至少配备1名体育专职教研员,鼓励分学段设置教研员岗位。

2.加强培养培训。学校要承担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主体责任,重视和支持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各地要建立体育教师分层培养体系,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知名教师引领计划”,培育一批市、县级体育名师工作室。开展体育教师分类培训,实施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专项培训,三年内完成一轮全员培训,并着重向新教师、乡村教师倾斜。每年举办1次市级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技能评比活动,畅通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持续提升综合素养和执教能力。

3.健全评价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多少”,引导教师从简单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考核评价方案,将体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训练、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走教支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根据课堂教学能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分配时给予体现。学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方案时,要为体育教师单独制定符合其学科特点的评审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在职称评聘和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六)场地设施提质行动

1.落实场地设施建设标准。新建学校应按照相应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配置体育活动场地,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支持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建设室内标准游泳池,逐步提升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设备配置水平。

2.推动场地设施拓展升级。已建成学校要充分挖掘场地潜力,拓展体育运动空间,改造风雨操场。根据场地情况配置简易多用、安全防护到位的力量训练支架、多功能墙、倒立椅等设施,灵活设置锻炼“微操场”。建设校园体育运动智慧场景,推进智能化运动和数据采集。

3.提高场地设施使用效率。全面推进运动场馆配套设施建设,为学生运动提供便利条件。新建公共体育场馆优先在学校周边选址,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场馆设施建设。鼓励学校体育场地周末、寒暑假、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优先保障校内及周边学生锻炼需求。倡导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价向学生开放,设立“青少年健身公益开放日”。

(七)协同育人提质行动

1.鼓励社校合作。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办训模式,建立第三方机构准入制度,鼓励合法合规机构参与学校体育社团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赛事组织、开展冬夏令营等活动。加强体育类培训机构治理,严格审批准入,规范收费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定期公布“黑白名单”,依法依规查处违规培训机构。

2.支持校地共建。积极推动德阳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立学校体育合作共建关系,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及人才队伍优势,深化课程共建、教学共研、教师共培、特色共育,大力普及跳绳、足球等一批体育项目,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生源输送基地。

3.引导家校共育。树立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第一守护人”意识,鼓励家长督促孩子进行校外体育锻炼,倡导开展亲子运动,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行为习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市、县)、德阳经开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区域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建立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教育部门要履行主管部门职责,牵头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体育部门要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协同做好学校专业教练员配备、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竞赛开展、特色建设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经费保障力度;编制、人社部门要加大体育教师配备和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自然资源部门要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宣传、发改、民政、卫健、市场监管、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体育工作。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二)加强经费保障。2024年市本级财政安排学校体育工作经费100万元,以后年度根据发展情况予以保障。各区(市、县)政府要单列学校体育工作专项预算并纳入考核。体育部门要保障“体教融合”布点校人才培养、教练配备、赛事参与等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形成多元化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强化师生安全教育,落实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各项制度,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工作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发挥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全方位宣传报道学校体育工作动态、学生体育赛事、学校体育改革实践成果等。建立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

附件:德阳市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附件

德阳市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中、省、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决策部署,为加快推动我市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德阳市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组成人员

召 集 人:向  赟 市政府副市长

副召集人:肖尚鹏 市政府副秘书长、德阳熊猫分局副局长

          周建平 市教育局局长

          魏  峰 市体育局局长

成    员:李  勇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詹  敏 市委编办副主任

         卢  洁 市发改委机关党委书记

         谭立薇 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

         顾  炜 市民政局副局长

         张  晋 市财政局副局长

         周  翔 市人社局副局长

         马德强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曾晓琼 市卫健委副主任

         李驯宇 市市场监管局总经济师

         唐明军 市体育局副局长

         贾  玲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市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

         叶文雯 团市委三级调研员

         戴泽春 市妇联副主席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完成召集人交办的其他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学校体育工作负责同志兼任。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科室负责同志担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新任同志自动接替,不再另行通知。

二、主要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学校体育工作;强化各级人民政府落实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责任,推动完善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格局;研究制定全市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重大政策,协调解决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运动员文化教育、教师配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等问题;加强学校体育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按程序报告工作情况;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或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副召集人主持。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提出召开会议的建议。研究具体工作事项时,可召集部分成员单位参会。在联席会议召开之前,可由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或其委托的同志召开联络员会议。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印发各成员单位及有关方面。重大事项按程序报批。

四、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研究支持和促进我市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或提出政策建议;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需要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对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跟踪督促落实,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有关情况。

责任编辑:李应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