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 活力足 乡村美
索  引  号: 510600-2020-011805
文  号:
发布日期: 2020-12-18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德阳日报
有效性:有效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20-12-18 来源:德阳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寒冬时节,行走在德阳广袤的田野上,满眼却尽是生机勃勃的气息:智慧高效农业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村里传统院落修葺一新,每逢周末城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里,麦苗青翠随风摇曳,萌发着来年的希望……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十三五”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牵引,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展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农村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产业兴、活力足、乡村美,书写了亮丽的“三农”答卷。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预计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万元左右,比“十二五”末增加7213元,增幅56.4%,年均增幅9.4%。预计农业增加值将达到253.0亿元左右,比“十二五”末增加44.1亿元,增幅21.1%,年均增幅3.9%。

创新乡村振兴模式

打造“德阳样板”

冬日暖阳洒在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细如银丝的挂面在5米多高的面架上随风飘动。觉慧村依托挂面产业,以“产业+农旅”模式,用一碗挂面“煮”出红红火火的乡村振兴好日子。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专合社(家庭农场)”的乡村振兴实践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德阳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

特色小镇作为在乡村植入现代要素的复合平台,我市以乡村特色文化、特色地域、区位环境、产业发展历史等资源禀赋优势为依托,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以各种形式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全市已建成广汉三水休闲渔村、绵竹麓棠玫瑰小镇、什邡皂角雪茄小镇等特色小镇24个。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标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要求,我市把规模与效益、品质与价值、供给与需求统筹起来,打造“绿色、特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广汉市现代粮食产业园区被纳入国家级园区创建,绵竹市沿山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园区被列入省级园区培育,并给予财政奖补。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培育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合社和家庭农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0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991家、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3642个。加大高素质农民扶持力度,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3万人。

创新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为纽带,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2531”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按照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思路,突出优质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预计2020年粮食总产196万吨,比“十二五”末增长1.3%左右,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增”;生猪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预计 2020年全市出 栏生猪270万头以上。建立市领导 联系农业产业机制,分别联系指导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五大”特色产业,全市“五大”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70万亩,年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

构建“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在全市规划建设350公里现代农业外 环线和150公里都市休闲农业内环线“双圈层”产业大环线实现“连线成片闭合成环”和“一镇一特色一园一主业”,推动“村村入园区、户户进合作社”加快成德大道、北京大道沿线成德一体化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带建设“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初具规模。

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项目放在哪里建、谁来建、怎么建,都由村民议事代表会议决定,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各环节由定向代表全程监督……”

这是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试点中的有益尝试,也是罗江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定向代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一核三治” 基层治理体系为重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显著加强,培育具有现代治理精神的参与型农民,实现协商民主在乡村社会中的规范化、制度化,大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用科技手段将普通群众意见纳入公共决策之中。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从科技入手,打造出“禅云马祖”智慧APP实现党建政务的科技化;从当地特色文化入手,打造“马祖民宿2.0生态圈”,延伸出禅食、文创等配套产业链。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厕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彩钢棚 “四大革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三清两改一提升”村庄清洁行动行政村全覆盖,完成农村无害化户用卫生厕所改建99745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实施13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现行政村专职保洁员和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全覆盖,95%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整治农村彩钢棚700余万平方米,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

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0万亩,占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的55.4%。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7456公里,建制村通公路和客车均达到100%。

创新增收致富路径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

“十三五”期间,以产业振兴和美丽新村建设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农户与各类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雅静的山林间,充满禅意的居所,和不远处的万佛寺遥相呼应。这是采用“村民+集体资产公司+平台运营公司”模式,村组、农民、市民、公司共同参与打造的民俗村,实现村集体、社会资本和农户共赢。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日均吸引游客近千人,全村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加快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农村体制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在全国首创“三书模式”。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推进全国第四批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1457个村(含有集体资产的社区)、17115个组的清产核资工作,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量167.42万人,清理核实集体资产总额59.58亿元。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十三五”期间,我市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农民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显著提升。记者 刘倩

责任编辑:何华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