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德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  引  号: 510600-2020-000914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0-02-02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德阳市政府
有效性:有效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10-02-02 来源:德阳市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2010年1月18日在德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

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极为困难、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和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两个加快”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增长14.4%;实现财政总收入129.64亿元,增长32%;地方财政收入64.94亿元,增长33.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83亿元,增长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7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5625元,增长8.5%。

一、超常努力,灾后重建加快推进

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我们科学调整目标,优化项目,狠抓进度,灾后重建全面提速。全市灾后重建项目开工4980个,开工率90.7%;竣工3574个,竣工率65.1%;完成投资974.3亿元,占总投资62.6%。落实灾后重建资金538.48亿元。

住房重建成效明显。坚持把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搞好规划设计、风貌塑造、设施配套和技术指导。农房重建基本完成,绝大多数重建农户住上新居,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全市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采取原址重建、修建廉租房、安居房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城镇住房重建,全市城镇住房重建开工及建成6.71万户,开工率98%;32.54万户维修加固全部完成。

设施重建全面展开。坚持把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审批项目、优先提供要素保障,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全市规划重建学校584所,开工579所,竣工459所。规划重建医疗卫生机构183个,开工172个,竣工136个。坚持灾后重建与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相结合,着力抓好绵茂公路等10个国省干线项目,建成通乡公路132公里、通村公路373公里。狠抓农业基础设施修复,加快灌区工程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完成病险、震损水库除险加固60座。文化、体育、广电、社会保障、政权基础设施等灾后重建项目有序推进。

产业重建加快推进。开工农村产业项目64个,农业生产恢复到灾前水平。抢修矿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快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恢复。帮助市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解决重建困难。1105个工业恢复重建项目开工1091个,竣工843个。全市工业企业产能基本恢复。开工市场服务体系项目1270个,完工1193个。

城镇重建有序开展。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一中心多片区”组团城市群加快建设。市区开工一环路西半环、“四大门、三条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绵远河污水处理厂、旌南垃圾转运站等工程建设,城市功能得到提升。坚持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城镇重建,开工城镇体系重建项目102个,五个县城重建有序推进,汉旺等重灾城镇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孝德、孝泉、马祖、白马关等一批具有独特地方文化和区域特色的城镇正加快打造。

生态重建稳步实施。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植被恢复营造林8.56万亩。狠抓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建成数字化测震台网,加强对余震、堰塞湖、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搞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攻坚克难,经济发展加快回升

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突出抓好扩大投资和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全市经济呈现止滑回升、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制定促进工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用好产业重建资金,支持银企对接、企业协作,搞好生产要素协调,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256.43亿元,增长31.3%;增加值418.3亿元,增长24.7%;主营业务收入1145.23亿元,增长27.3%;利税总额135.23亿元,增长56.2%,工业主要指标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成效明显,主营业务收入50亿企业3户,其中过百亿元企业1户。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4.18亿元。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200.49万吨,增长2.8%;肉类总产47.12万吨,增长5.5%。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全市优质粮油生产基地规模达217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建成13个生猪万头养殖村和69个生猪标准化小区。农村专合组织达971个。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5个。成功举办第三届农博会。全面落实“家电下乡”等促进消费的政策,新建509个连锁村社农家店,住宿餐饮、住房、汽车消费持续升温,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8亿元,增长22.6%。大力实施旅游振兴工程,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5亿元,增长23.1%。金融存贷款创历史新高,自恢复重建以来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贷款283亿元。

项目投资成倍增长。以灾后重建为重点,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扩大内需和民生项目,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6.86亿元,增长2.4倍为建市以来投资最多的一年。实施185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60亿元。积极争取扩大内需项目184个,完成投资19.09亿元。自恢复重建以来,完成城乡住房投资514.5亿元,公共服务设施投资72.2亿元,城镇体系投资38.4亿元,农村建设投资38.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优化产业布局,修订园区发展规划,加大园区投入,园区建成面积达7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176户。国家级高新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申报取得新进展,对口援建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灾后重建中推进机械、食品、化工等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严格“两高一资”行业审批,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培育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我市被联合国列为中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科技兴市和名牌战略取得新成效,新增驰名商标3个、省级技术中心6个,新申请专利820。狠抓节能减排,预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5%。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在12个区域重点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加大对扩权强县(市)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县域经济在灾后重建中加快回升。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2853户。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积极搭建灾后重建融资平台,规范并发挥建设投资公司融资功能,组建了城际铁路投资公司。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水务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规范了县(市、区)公务员津补贴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全市到位市外内资228.84亿元,增长66.3%;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支持企业开拓出口产品市场,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6.89亿美元,其中出口6.95亿美元。

三、富民惠民,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就业社保全面加强。全力做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切实落实“五缓四降三补贴两协商”特殊政策,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受灾群众、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城镇低收入家庭成员等群体就业。全市新增就业31071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500人,动态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3.7%。城镇低保人均补助147.5元,农村低保人均补助59.8元。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开展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民生工程全面完成。高度重视民生改善,投入资金54.6亿元,增长2.3倍,“八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52所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新农合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参合率92.6%。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8个。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46.7%,新建、改扩建敬老院54所。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成廉租住房11330套,实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013户。新建沼气池54129口。完成3562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点建设。解决8.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红层找水打井9962口。整理土地2.81万亩,新增耕地3300亩。17.75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新建天保工程公益林1.3万亩。

关心灾区群众生活。切实抓好灾区特困户帮扶,帮助贫困农户房,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安置因灾失地农民。储备过冬物资,抓好冬令救助,确保了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做好地震伤员康复治疗工作,地震“三孤”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开展灾区心理卫生干预、咨询和诊疗工作,引导受灾群众树立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灾区慰问演出、省“文化列车”等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

四、以人为本,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验收。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400余名藏区学生到我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严密防控甲型H1N1流感,全市无死亡病例。加快重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得到完善。举办了全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素质得到提高,地震子女伤亡家庭再生育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档案、保密、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无线电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全面开展“五乱”、“三集中”整治和“七进”活动,完善“五大设施”,全市环境卫生、城乡面貌、交通秩序得到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新模式。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完成20户重点工业企业和8个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污染整治。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7.3%,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有11个月达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入开展学习东汽精神活动,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抗震救灾周年纪念系列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重建家园的热情。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取得新进展。军转安置、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防工作巩固发展。

社会保持基本稳定。全面推行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联动调处制度,深入开展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活动,依法妥善处置各类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开展百日打防会战等专项行动,加强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深化“平安德阳”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积极创建全国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应急管理、移民、民族、宗教等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交通、矿山、建设工程和建筑施工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五、依法行政,政府建设深入推进

民主法制继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联系市人大、市政协工作制度和重大决策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1件、政协委员提案203件,办结率均达100%。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五五普法”和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狠抓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向基层乡镇延伸优质政务服务。深化“590”工程,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了企业注册登记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建立起灾后重建项目审批快速通道。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阳光重建、廉洁重建,加强对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对口援建项目在招投标、资金使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认真落实中央厉行节约要求,严格控制出国(境)、车辆购置费用支出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德阳经济止滑回升、重建加快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困境中奋起,在压力中前进,战胜各种困难,付出超常努力,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对口援建省市的鼎力支持下,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援建省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项目建设与管理还需加强。二是经济运行面临要素保障、结构升级等问题,恢复发展势头还需巩固。三是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灾区群众重建后的生计问题还需更多关注四是涉灾、征地拆迁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五是个别地方和部门作风不实,公务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灾后重建的决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对于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保持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十二五”时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至关重要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又面临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围绕“两个加快”,以“巩固回升、加快发展”为工作基调,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着力在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上取得新成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在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上实现新跨越;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上谋求新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在建设和谐稳定德阳上取得新进展。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以加快灾后重建为主线,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加快项目进度。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倒排工期,优化流程,细化措施,全面加快建设进度,确保9月底前完成投资和项目85%以上,年底完成投资90%以上、完工项目92%以上。加快城乡住房重建,春节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5月底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学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重建。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重建,基本完成水利、能源基础设施重建,全面恢复工业、农业、旅游业、市场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加快城镇体系重建,汉旺等重灾城镇建成基本框架,形成城镇基本功能,其他受灾城镇基本完成重建主体任务。加快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等重点生态项目重建。

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健全业主内检、社会监理、政府监督三级质量控制保证体系,加强建筑质量和建材质量监管,确保重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加强重建资金使用全程的监督和审计,确保各类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强化协调服务。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快项目审批,加强要素保障,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明确项目责任强化督办考核效能问责。搞好与对口援省市的协调服务及时解决建设中的问题,确保援建项目顺利实施。

二、以加快经济发展为核心,努力建设西部经济强市

着力提升工业竞争力。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装备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延伸,支持重装龙头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引导中小企业提升配套水平,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磷化工向精细磷化工延伸,搞好资源整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食品工业精品名牌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新材料向规模化、产业化延伸。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积极发展风电、核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建设最具竞争力的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着力抓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完成工业投资200亿元。大力推进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继续搞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重点优势企业改组、改造和扩张。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0户大力实施“1525”工程,全力打造8个100-500亿工业园区。加大投入,搞好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技术创新、信息网络、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园区承载力。突出特色,统筹安排重大产业化项目,引导转移、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用好政策,抓好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对口援建工业园建设。抓好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着力通过现代农业发展解决重建后农民的长远生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继续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以粮油、水果、中药材、晒烟等为重点,加快十大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农村专合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农机等服务,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拓展农产品营销市场。搞好土地整理、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等工程统筹推进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渠系改造,完成53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排水、节水、防洪、抗旱和水生态保障体系。分层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致富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做好扶贫开发、移民后扶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城镇化为载体,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依托,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联发展,努力使服务业发展速度有较大幅度提升,确保服务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做好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统筹规划商贸区、特色餐饮街、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和旅游区。结合重装基地建设,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结合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中心商务区,打造商贸区、商业街,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范商贸市场,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抓好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结合西部职教基地建设,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技术型、知识型、服务型行业发展。结合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社区和农村居民服务业。支持银行保险、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设立引导资金,拓宽融资渠道,营造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逐步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进程,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切实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按照“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全省总体区域发展规划,加强与成都等周边地区的规划衔接、设施对接、产业承接和政策协调,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主动推进成都经济区建设。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全市经济集约发展、协同发展、率先发展,进入区域经济领跑团队。深化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共同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转移,促进智力引进。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发达地区的合作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动城市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延伸。着力抓好12个区域重点镇改革试点,完善配套措施,强化政务服务,鼓励区域重点镇率先突破,走出一条符合德阳实际、具有德阳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在灾后重建基础上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省市新农村示范片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小集中”、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三项试点,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深化户籍、就业、社保等各项改革,逐步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确保引进市外内资2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围绕灾后重建、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园区发展、龙头企业产业链延伸、城市功能拓展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创新招商方式,搞好招商策划,大力开展中介招商、协会招商和以商招商加强招商服务,确保招商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搞好科技兴贸重大装备出口创新基地建设,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扩大高新技术、重大装备、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出口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确保外贸出口8亿美元。做好德阳海关和检验检疫局的申报和筹建工作加强外事、侨务、对台、友协等工作,进一步扩大德阳对外影响。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完善和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和渠道,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教卫生等领域。搞好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加强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搞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促进又好又快的发展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山水宜人的生活空间有机融合。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实施1585”工程,着力抓好区域中心城市、5个县城85个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设施完善全市城镇体系。

优化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的定位,加快形成“一主三副、三轴三带”的布局,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统筹推进中央商务区、工业园区、居民居住区等功能区块建设,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城市风貌。开工建设旌南城市大厦、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城际铁路德阳北站站前广场及道路、北公园等工程,加快旌北、旌南片区建设,做好城东新区开发建设前期工作。抓好四大门改造,加快长江西路青衣江路、嘉陵江路、金沙江路跨宝成线立交桥建设,打通一环路西半环,解决过境交通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加快都江堰引水工程建设,开展城市应急备用水源研究。推进城市供排水管网、绵远河与石亭江污水处理厂、孝感自来水厂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力。

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成都主枢纽和建设全省重要交通节点城市的战略定位努力构建德阳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绵茂公路建设,开工旌江,做好遂阿高速公路(德阳段)前期工作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建成村公路300公里。配合做好成什绵、成南巴高速公路、大件公路改造以及成绵乐客运专线、成兰铁路、达成铁路扩能改造等过境高速公路、铁路建设,逐步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大力实施德阳电网“康桥工程”,加快什邡马井50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切实抓好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破解融资难题。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争取更多的银行信贷投入。用好用活产业基金,发挥资金乘数效应,撬动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引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投融资企业开展投资参股等合作,扩大融资规模。抓住资本和债券市场机会,培育一批企业进入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筹集产业发展资金。培育发展会员制、商业性等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拓宽信贷抵质押范围,吸引更多金融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金融风险。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贯彻《就业促进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因灾生活困难群众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自主创业,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人员转移就业工作。用好对口援建资源,推进劳务输出。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实行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搞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调剂金制度,在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基础上,统筹解决其它关闭破产、困难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参保问题。积极稳妥处理原破产改制企业分流安置人员失业保险遗留问题。加快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推进居家养老和敬老创模工作。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政策。加强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孤残学生的资助、教育管理,实施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继续推进西部职教基地建设,建好全省职教改革示范区,逐步免除中职学校农村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广汉、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罗江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改革,积极稳妥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搞好农村卫生“两化”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西部文化强市建设。继续抓好广电村村通、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认真备战第七届全国城运会。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新增财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继续抓好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文化体育等民生工程,优先解决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盼的大事实事。开展灾区特困户对口帮扶,切实解决住房重建、家庭就业、子女上学灾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六、以综合治理为抓手,构建和谐稳定德阳

大力提升城乡环境面貌。继续深入开展“五乱”和“三集中”整治,积极推进城乡风貌打造,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建好环卫、治污、交通、市场、园林绿化设施。组建城市综合执法局,推进城市精细化、规范化和数字管理。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影响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搞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农村保洁长效机制。加快县城、工业园区的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搞好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生态环境修复。继续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强化自强奋进和感恩意识,增强重建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组织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加强人文关怀,实施心理康复工程和文化抚慰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文明新风。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未成年人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治理。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构建行政、司法、人民调解相互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预防、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提高群众安全感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抓好应急指挥体系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搞好余震监测。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做好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

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制定工作规范,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等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做到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执法,依法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财产和正当权益。加强“五五普法”和法律援助,深入开展法制城市创建活动。

高效务实行政。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政府主要精力放在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做到发展不缺位行政不错位管理不越位。严格落实“三项制度”,深化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优化并联审批,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网上申请、受理、传递和审批。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府新闻发布会、政府信息查阅场所等公开渠道。搞好政府绩效评估,完善决策、执行和考核监督体系,健全岗位责任制和重点工作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和政务督查。

恪守廉洁行政。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监察审计,加强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土地出让、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腐败案件。坚持厉行节约,继续控制公用经费支出,严格规范公务接待公务购车用车,精简会议和文件,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和政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公务员队伍,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德阳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任务光荣艰巨,前景鼓舞人心。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的领导下,保持昂扬斗志,提振创业激情,创新突破,更加奋发有为,为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目标,把德阳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


 

“四大门、三条路”改造:为加快德阳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灾后重建实施“四大门、三条路”改造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四大门”:东门指凯江路延长线(东大门—收费站)改造工程,南门指华山南路(汉江路—嘉陵江西路)改造工程,北门指泰山北路(青衣江西路—新火车站)改造工程,西门指宝成铁路以西至天元秋月段改造工程。“三条路”:庐山路(黄河路—岷江路)、龙泉山路(黄河路—岷江路)、华山路(五叉路口—长江路)改造工程。“四大门、三条路”工程的实施将畅通城市进出口及城市主干道,有利于提升德阳城市形象,缓解交通压力。

两高一资”: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此后,在、商品贸易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简称为两高一资,将具有这种特点的行业称为两高一资行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这种特点的产品称为两高一资产品。国家两高一资行业有明确规定,限制或禁止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性外资项目准入,而对能够缓解两高一资发展的,比如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则明确鼓励。

“五缓四降三补贴两协商”为应对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制定了《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实施意见》,采取多种措施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千方百计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五缓”指困难企业在2009年内缓缴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五项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四降”指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女职工生育、城镇职工工伤、城镇职工失业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三补贴”指稳定就业岗位补贴,即给予特殊岗位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和培训补贴。“两协商”指为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企业可以依法与其工会和劳动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工资分配制度。企业应支付的加班工资,若及时、集中支付确有困难的,可按法定程序与工会或劳动者签订分期支付协议;对因加班工资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先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申请仲裁的此类案件应以调解为主,妥善予以处理。

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藏区学生在本地接受9年免费义务教育后,到内地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今后5年,藏区每年送1万名初中毕业生到内地中职学校免费学习。今年是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第一年,1万名藏区学生已到内地18个市的85所中职学校学习,其中来自阿坝州藏区的429名学生在我市辖区内4所中职学校免费就读。

“五乱”、“三集中”整治和“七进”活动,完善“五大设施”: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部署,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省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推进“两个加快”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五乱”指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三集中”整治指集中整治乡容村貌、集中整治交通沿线、集中整治重点部位(城乡结合部)。“七进”活动指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进家庭。“五大设施”指交通管理设施、环卫设施、治污设施、商贸设施、园林绿化设施。

“一主三副、三轴三带”:在新一轮德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确定了中心城市“一主三副、三轴三带”的“川”字型空间布局结构。“一主”指以文庙广场为中心、以长江西路为轴线、横跨绵远河东西两岸的城市主中心。“三副”指旌北副中心、旌南副中心和城东新区副中心。“三轴三带”指长江路城市发展轴,也是重要的景观轴;以宝成铁路为主轴的西部综合产业带;以绵远河为主轴的中部生活服务带和沿东山南北延伸的东部生态休闲带。

“1525”工程:省委、省政府决定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实施“1525”工程。即:到2012年建成销售收入过1000亿的工业园区1个,过500亿的工业园区5个,过100亿的工业园区25个。其中,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过500亿,广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旌阳区天元工业集中区、什邡工业集中区过100亿。

“一极一轴一区块”:为主动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2009年10月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提出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区域发展格局。“一极”即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资阳、遂宁、乐山所辖部分县(市、区)。“一轴”即成渝通道发展轴。“一区块”即环渝腹地区块。

“康桥工程”:20098月,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与德阳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德阳电网建设全力支持灾后重建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名为康桥工程的电网投资计划。该工程是省电力公司为推进“两个加快”,切实加快德阳电网建设步伐,满足德阳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用电需求的战略举措。省电力公司将在2009-2012年间投资30.8亿元,其中:35千伏及以上新(扩)建输变电项目39个,投资20亿元;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建设与改造资金10.8亿元。

责任编辑:王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