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德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  引  号: 1111-2019-002055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3-02-17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信息来源:
有效性:有效
相关附件:
发布时间: 2013-02-17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A+ A- 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10日在德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

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形势,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四个年”活动,加快灾区发展振兴,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着力产业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认真贯彻宏观调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产业提升年”活动,坚持不懈地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实现了经济在转型中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0.2亿元,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5.5亿元,增长12.6%。

工业结构加快调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3.5亿元,增长16.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6户,总数达1077户;完成工业投资327.8亿元,增长27.5%。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西部新型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3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8%。园区承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两个省级开发区,园区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以上企业616户。质量兴市和品牌战略取得新成效,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四川省著名商标8件、四川省名牌产品23个。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206.8万吨,增产1.7万吨。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规模养殖比重达57%,肉类总产量增长2.7%。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创建一批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和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建成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示范区,全省万亩杂交油菜标准化制种基地落户罗江。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农户面达67%。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第一批整体推进县和示范片建设全面完成,新建10个新农村综合体。

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15.9亿元,增长11.4%。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开工银鑫五洲广场、北大荒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城乡市场持续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亿元,增长16.1%。旅游业发展提速,举办第二届全市旅发大会,实现旅游总收入67.5亿元,增长30.5%。金融业创新发展,各类金融机构达114家、新增17家。201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91.1亿元,比年初增加172.8亿元;贷款余额862.1亿元,比年初增加136亿元,均居全省第三位。市建投10亿元融资债成功发行。

自主创新取得新成效。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新增1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新增专利实施项目256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建成投产,石墨烯、大功率铝空金属燃料电池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研制成功并加快产业化。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建成两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共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百工程”扎实推进,首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二、着力项目攻坚,城乡面貌明显提升

面对灾后重建全面完成的新形势,把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保持了投资强劲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0.9亿元,增长12.4%。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邀请北大、清华、同济、科城等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开展高水平的全域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了57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52.7亿元,开工东一环路、站前广场等15个项目,竣工嘉陵江西路上跨宝成线立交桥、沱江路跨旌湖大桥、孝感水厂二期等25个项目。启动亭江新区、旌东新区起步区建设,规划和布局了一批先导性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5个县(市)中心城区和一批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不断完善。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成德南高速公路中江段、国道108线广汉至青白江段改造工程完工通车,旌江快速干线加快建设,开工天星快速干线,配合做好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成都二绕等工程建设。完成成绵高速公路区内4个收费站改扩建,市区南北汽车站完工。完成通乡公路97公里、通村公路191.4公里。实施重点水利项目55个,完成投资9.2亿元,八角水库开工建设,华强沟水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我市在全省“李冰杯”竞赛中再获佳绩。整理土地10.3万亩,新增耕地1.1万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的节能,依法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6户,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狠抓污染减排,完成14户污染企业和12家畜禽养殖场挂牌治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目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4.8%,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不断好转。全力修复生态环境,旌阳、绵竹、广汉生态县创建工作强力推进,新增森林面积1700公顷,完成营造林6.6万亩。全面启动“五城联创”,美化市容环境,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复核通过验收。我市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三、着力开放突破,对外开放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主动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的新形势,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深入开展“开放突破年”活动,开放高地建设扎实推进。

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完成进出口总额30.8亿美元,其中出口18.2亿美元,增长30.9%,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二。“走出去”步伐加快,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抢抓贸易订单。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326.4万美元,增长24%。德阳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获批准设立。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质量明显提升,到位外资1.93亿美元;到位内资516.6亿元,增长27.8%。信义玻璃、香港清华同方3C产业园、大飞机零部件专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德阳。第十三届西博会招商引资创新高,签约项目130个,协议投资733.3亿元。

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成德同城化有序推进,交通设施加快对接。开展防灾救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球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首届汉旺论坛。深化与北京、江苏等援建省市的合作,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合作产业园区。全面开展对口支援若尔盖县、阿坝县工作,科学编制完成“1+7”对口支援规划,启动实施首批24个项目,到位援助资金3355万元。

四、着力创新社会管理,民生和社会建设显著提升

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74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8953元,增长14.3%。

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各级财政投入资金43.9亿元,“十大民生工程”114个子项目全部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藏区“9+3”毕业生就业率达99.2%。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4.2万名。扶持5.1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城市和农村年人均医疗救助水平达到215元和252元。落实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9%。开工保障性住房10453套,棚户区改造5159套。改造农村危房6583套,解决10.7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新建沼气池6000口。

社会保障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人数达131.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2.8万人,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290元。建立重大疾病保障机制,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和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177元和93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3%。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新建爱心慈善超市10个。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成果不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启动,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2%,全国高职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四川省职教改革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国家基本药物和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市二医院创建成国家三级乙等医院,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实现新发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16480户,新建农家书屋218家。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举办了德阳灯会、端午龙舟文化周等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大力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区”建设,评选表彰了德阳市道德模范和“德阳好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打造“十分钟全民健身苑”成效明显。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以内。

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社区“三委一站”组织体系全面建立。特殊人群管理得到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服务不断扩大。绵竹市典型培育经验在全国推广。平安德阳建设深入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持续好转,全年无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开展“5·12”防灾救灾大演练。大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双拥优抚、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

统计调查、档案、外侨、对台、民族宗教、住房公积金、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人防、保密、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为契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3件,政协委员提案270件。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全国法治城市试点市和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市建设深入开展。大力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开通“德阳效能微博”,加大市长信箱来信和效能投诉的处理力度。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全程代办,初步建成“投资德阳”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行政审批事项、重点项目、财政资金等的监督,45个市级部门公开预决算,855个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改革。深入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公务用车、教育卫生和涉农收费等专项治理,加大贪腐案件查处力度,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严峻复杂经济环境的考验,承受住了宏观经济持续减速的压力,在转方式中实现了稳增长,在调结构中实现了添后劲,在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全市人民,向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德阳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发展速度不够快,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较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还需加快;开放水平不高,招商引资力度还需加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还需加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群众在就业、就医、教育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个别部门和少数公务员紧迫感、责任感不强,存在庸懒散软、履职不到位等现象,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回避、不推卸、不护短,一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省委确定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和多点支撑、次级突破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发挥德阳工业基础好、县域经济强、后发动力足等优势,努力使德阳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和“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深化“四个年”活动,着力产业带动、创新驱动、投资拉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为此,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奋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增强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工业优化升级。实施传统产业技改工程、信息化改造工程和自主创新工程,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鼓励装备制造业向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着力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打造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推动化工产业清洁化,优先发展精细化工,鼓励发展日用化工。推进食品产业品牌化,大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5+2”规划,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培育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清洁能源、节能产品、轨道交通、航空、页岩气开采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新的增长点。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高端化,促进新兴产业、高端项目加快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支持德阳经开区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自主创新基地,支持广汉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强化节能减排,实施产业倒逼和退出机制,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坚决控制污染项目。积极申报全国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用抓工业的力度抓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限上企业,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物流、金融、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区域物流中心,促进市场化配套服务更加完善。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鼓励发展社区服务、养老、健康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着力培育一批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核心商圈和社区商业网点布局,促进服务业聚集区建设。着力旅游业提升发展,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狠抓旅游营销、产品开发和景区提档升级,提升德阳魅力指数。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抓好科技兴农、标准粮田建设,确保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品牌农业、订单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抓好农业产业园区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巩固八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带。推进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抓好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加强农超农餐对接。提高农民专合组织运行质量。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抓好沱江干流防洪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全力推进都江堰现代化灌区和全域灌溉试点建设。开工建设华强沟水库,加快推进石泉、三渔、丰家桥、姜家桥等水库前期工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六大科技工程”,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大对企业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与四川大学、中科院等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建设协同创新机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技术交易平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战略。加大“双百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二、以城镇建设为增长动力,保持投资高位增长态势

城镇化是拉动投资的直接动力,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必须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大以基础设施为主的投资建设力度,持续增添发展后劲。

实施全域城镇化战略。按照“一体两翼,成德同城”的战略构想,强化全域德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1+5+X”的城镇群建设,以中心城市携领组团城市群发展,加快构建“三环五廊”的市域空间结构。突出世界新能源重装产业中心、绿色新田园都市、古蜀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定位,加快区域中心大城市建设,增强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各县(市)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提升县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产城一体的城市新区建设。加大对区域重点镇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工矿型、旅游型、农贸型、综合型城镇。

加快建设城市新区。完善《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新区控制性、建设性详细规划。大力推进旌东新区、亭江新区起步区建设,开工旌东新区景观中轴带、牡丹江路跨旌湖大桥、绵远河生态整治、天元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加快东一环路、沱江西路、长江西路延长线等续建项目,完成金沙江路下穿宝成线立交桥、旌南大厦、石亭江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强化起步区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创新性、先导性和带动作用强的高端产业,推动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向新区布局,尽快把起步区建成示范区。创新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促进新区加快建设。

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实施净化、美化、绿化三大工程,加强常态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营造市容整洁、交通顺畅、景观怡人的城市环境。抓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五城联创”,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培育魅力城市品牌,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实现城市环境、形象、内涵和品质的全面提升。

强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梳理内外交通脉络,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积极推进覆盖市域的“两环五射八延伸”快速干线体系建设,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留空间。加快建设天星快速干线、绵茂公路、广青公路三期等重点交通项目,配合做好成都二绕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实现旌江快速干线完工通车,力争成都经济区外环线高速公路德阳段开工建设。抓好农村公路特别是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加快客运站点等公交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交、城际公交发展。加强“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

扩大投融资规模。围绕“四个一批”,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强力推进总投资1053亿元的134个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发挥城市规划和政府投资的导向功能,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入。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开展金融创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灵活运用BOT、BT等方式,破解建设项目融资难题。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发行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积极引入信托、风投、创投等开展投资参股合作。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诚信德阳。

三、以统筹城乡为主要路径,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围绕城乡空间形态、体制机制、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三个转变”,编制完善涵盖市县镇村四级发展的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以现代产业理念提升农业,以工业园区吸纳农民,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造农村。开展农村产权确权和股份量化工作,建设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平台,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政策制度框架,着力在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居住相对集中、产业支撑有力、村容整洁美观、管理科学民主的目标,高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第二批新农村示范片、整体推进县、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每个县建成2个以上新农村综合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加工、生态休闲等产业,促进产村相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4万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造农村危房3000户。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路,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优的美丽德阳。狠抓污染治理,积极开展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大气联防联控,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矿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开展城乡造林绿化。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四、以对外开放为突破重点,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对外开放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先行区。

做大外向型经济。实施外贸创新发展战略,巩固扩大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更多优势出口产品,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开展跨国经营。积极推动设立综合保税区和重大装备区域检测中心。加快德阳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设,力争年内实现报关报检。发挥外事、外侨在扩大开放中的积极作用。

强力推进科学招商。加强产业生态环境建设,以科学招商促进产业变革,确保到位内资530亿元,利用外资2亿美元。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瞄准国内外顶尖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招商,全力引进更多投资强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和引人才并举,着力集聚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等优质高端资源。强化招商项目跟踪落实机制,促进重大签约项目快速落地,提高招商实效。

深化区域合作。抢抓成渝经济区建设机遇,主动承接双核辐射。加快成德同城化步伐,加大规划、交通、环保、通信等的对接力度,促进同城互动、共建共享。积极落实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强化与成都平原城市群在产业园区、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藏区工作,以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为重点,在合作方式和资源开发利用上实现创新。推动与对口援建省市的深度交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港澳台等地区的紧密合作。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探索建立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跨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共建共享,促进市县协调联动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认真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融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等突出问题。加强企业家培训,关爱企业家成长。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商会作用。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取向,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让困难群众更有保障,让老年群体更有关怀,让青年朋友更有憧憬,让全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和藏区“9+3”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劳动标准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强化社保基金征收和监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815套,完成棚户区改造3185户。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好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积极发展教育卫生等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升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做好中国地质大学德阳校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筹建工作。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340元,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以取消“以药补医”为重点,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全省医改信息化整体推进试点市工作。实施国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持“三项制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农家书屋建设,开工建设市博物馆。深入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德阳文庙向市民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文艺创作,让市民享受“文化大餐”滋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抓好德阳文化娱乐城、三星堆、德孝城、白马关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文化产业重要聚集区。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科技化改造和产业化开发。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省内一流的体育运动休闲基地和竞赛场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提高市民素质。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抓好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抓好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推广“三本台账”工作机制。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不稳定因素,促进保稳定向创稳定转变。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促进保平安向创平安转变。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切实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征兵、民兵预备役、复转军人接收安置和拥军优属工作,争创省第十届双拥模范城。

六、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强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人民的信任是政府的立足之基。必须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以工作实绩取信于民,以发展成果造福于民。

强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决策必经程序,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施行政执法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强化高效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动态清理机制,完善“一窗式”全程代办并联审批服务。强化电子政务,加快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电子监察向非行政审批部门延伸,向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办事大厅和乡镇延伸。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绩效考核,使各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落实、有人跟踪、有人督办。大力推进作风建设,改进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改进文风会风,精减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厉行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强化阳光行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信息,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推动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廉政风险防控A计划。强化对招投标、土地出让、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督,把钱用在刀刃上。

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始终把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举措突破瓶颈、破解难题;始终把狠抓落实作为第一职责,有激情、敢担当,实干创业、实干富民、实干强市,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勇担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为创造全市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十大民生工程”:就业促进工程、扶贫解困工程、教育助学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医疗卫生工程、百姓安居工程、民生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文化体育工程、平安工程。

社区“三委一站”:党委、居委、监委,社区综合服务站。

“次级突破”:省委经济工作会上提出了“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破突、夯实底部基础”的要求。提升首位城市,就是要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着力次级突破,就是要通过5年努力,力争有10个左右的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5个左右的市超过1500亿元,构建强有力的市级经济支撑点。夯实底部基础,就是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时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5+2”规划:“5”指我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指重点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潜力产业。

社区“双进工程”: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

“六大科技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双百”工程、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工程、科技与金融结合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

“一体两翼,成德同城”:以成都为中心,天府新区为南翼,德阳城区为北翼,推动成德一体化发展,使德阳成为成都都市圈北翼中心城市,带动整个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腾飞。

“1+5+X”:“一核心”即德阳中心城区;“五节点”即广汉、什邡、绵竹、罗江、中江中心城区;“多支撑”即各个中心镇。

“三环五廊”:“三环”即德阳中心城区环、环德阳田园风光环、大德阳城镇环;“五廊”即德广廊道(德阳-广汉)、德什廊道(德阳-什邡)、德绵廊道(德阳-绵竹)、德罗廊道(德阳-罗江)、德中廊道(德阳-中江)。

“五城联创”:开展国家级(省级)文明、森林、卫生、园林、环保城市创建活动。

“两环五射八延伸”:“一环线”即围绕旌阳区构建外围环线,由中心城区外环线构成;“二环线”由绵竹-罗江、罗江-黄鹿、黄鹿-中江、中江-广汉、广汉-什邡、什邡-绵竹公路共同构成,是德阳市域内实现县市联通的重要市域大外环。“五射”即德阳-罗江、德阳-广汉、德阳-绵竹、德阳-什邡、德阳—中江射线通道。“八延伸”即绵茂公路、绵竹-新北川(105省道)、中江-三台(101省道)、仓山-射洪、仓山-大英(057县道)、中江-金堂(101省道)、德阳-金堂、什邡-彭州(105省道)公路。

“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其中互联网是核心部分。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三本台账”:中江县积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探索建立了“民生台账”、“稳定台账”、“困难群众台账”的工作机制。

廉政风险防控“A计划”:2012年出台的《德阳市A级廉政风险监管办法(试行)》,针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涉及面广、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较大的A级廉政风险点,通过“制度+科技”手段,从制度建设、配套措施、操作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加强对重点对象、岗位、领域及关键环节的廉政监管,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责任编辑:桂辉